图片发自简书App
内容和语言入手,使诗歌产生陌生化效果,必须通过创作技巧才有可能实现。 1 变形 如艾略特《荒原》: 四月是最残酷的一月 从死的土地孕育出丁香 渗透着回忆与欲望 用春雨激唤着迟钝的根须 冬天为我们保暖,用 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 枯干了的细管喂养微细的生命 这样的变形是危言耸听么? 杨柳依依的四月——残酷! 充满生命的美的丁香——死! 北风肆虐的冬天——温暖! 读此几行,一种陌生感扑面而来,引起读者的好奇、震惊,迫使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一步三回头,品味其中内蕴:这是一个生命诞生时的心理活动的轨迹:掺和着生与死、希望与失望的复杂感情——生命在春天里复苏,并且让生命触景生情,勾起对往昔春天的回忆,但又清醒地意识到春天不会永驻因而使人平添一层痛苦。 2 关系换位 是指诗所描写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事、物象之间关系的互相交换,形成一种崭新的秩序,它必然给读者带来陌生化效果。 如洛夫《金龙禅寺》本是“金龙寺的晚钟响起,是游客下山的时刻了”,诗人却写成: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有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换位。 明明是“他的脚走在整条街上”,诗人罗门笔下的醉成烂泥般的《流浪人》却是: 让整条街只在他的脚下走着 有人与本体之间的关系转换。 3 荒诞 荒诞,是对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手法。如傅天琳观览大海日落的《一瞬间》: 夕阳,从天空滑到海面 像一团火,煮沸了一锅波澜 我突然担心那水族世界的万千生命 会不会因这巨大的热力而屏息了鳃管 多么新奇!这真是十年浩劫的荒诞年代里的荒诞心境!由于荒诞往往以某种主观感受出发,扭曲客观事物的形态和属性,表现在诗歌中,即大量地出现违反常态、甚至光怪陆离的意象。 4 梦幻 林黛玉的梦是理性的梦。安娜·卡列尼娜和苔丝的梦是非理性的梦。在诗中,能产生陌生化效果的是对后者的抒写。这种在诗中凸显非理性的梦幻有两类:一类是写诗人内宇宙的一类是写诗人外宇宙的。 前者如舒婷的《往事二三》: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枝映山红 ……在脆弱的寂静里 做半明半味的梦 后者如李钢《在远方——梦见我的祖先》 在远方 一群汉子卧在浓密的胡须里 他们土质的皮肤裸露着 怪舒坦地被太阳的蜂刺蛰着 一群汉子卧在胡须里,在远方…… 5 远取譬 远取譬必须拉大比喻的喻本和喻体之间的距离。王尔德说:“第一个把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远取譬是赢得比喻“第一个”的“诀窍”之一。 比以喻本“太阳”为例: 午时的太阳, 是中了酒毒的眼, 放射着混沌的愤怒 和混沌的悲哀…… ——艾青《马赛》 也许有一天 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 垂放在 每一个不屈的战士 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 乌鸦, 这夜的碎片 纷纷扬扬 ——北岛《结局或开始》 你在黎明时分的薄雾中找我 像是刚刚醒来的渔家姑娘 在海洋一样的天空中 撒下闪闪发光的网 ——江河《我和太阳》 图文编辑:董晏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