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探奇:四海无家二十年——阎尔梅越狱逃邳州 | 崔学法

 文化佳园 2020-09-09

沛县朱寨西北七里阎庄附近刘河崖村,大沙河西岸有一处古墓群中,有一座与众不同的方形墓,那就是著名的阎尔梅(阎古古)墓。阎尔梅(1603-1662) ,明末清初诗文家,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而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阎尔梅生于江苏沛县一个有良好文化素养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博学强记,工诗善画。时称其文“旷逸跌宕,有吞吐山河之概”。阎尔梅崇祯三年(1630年)中举人,凭他的才气和能力,只要审时度势,顺其风而扬起帆,完全可以加官进爵,青云直上。可他天生缺少媚骨,是个敢爱敢恨的骨鲠之士。因痛恨阉党魏忠贤一伙弄权乱政,同情东林党人的不幸遭遇,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文学家张溥组织的进步文学社团——复社,毅然摒弃坦荡远大的仕途,同复社士子一道,执着地寻求东林党人那柄“致君”、“泽民”的政治利器。
明崇桢十七年(1644年),中国大地风云突变。阎尔梅原来反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并遭到失败,家产被夷为平地。北京被起义军攻破,崇祯皇帝自杀后,阎尔梅为殉国绝食七日未死。清兵入关,建立起满清王朝,大明国人转眼间变成了亡朝遗民。民族矛盾压倒阶级矛盾。阎尔梅哀痛万端,在各地抗清志士纷纷揭竿而起的情况下,他愤然投袂荷戈,在家乡组织了七千人的抗清队伍。在史可法困守扬州时,他面呈《上史阁部书》,劝谏其联合张七领导的豫鲁榆园农民军,收编瓜州总兵高杰余部,挥师北上,合力抗清。由于史可法诸将内讧,处处掣肘无力北上,阎尔梅只好怏怏作罢。不久扬州失守,他几经辗转回到北方,为了国家他参加了榆园农民军。此时,他削发为僧,自诩“蹈东和尚”,以河南少林寺为联络点,云游四方,秘密来往于山西、河南、河北之间,为起义军打探情报,积极组织反清复明斗争。
正当其协助榆园军同仇敌忾抗击清军时,清廷实行“以汉治汉”的政策,用征召的办法网罗天下文人,以巩固其政权。明末清初的文人,把民族气节看得重若千钧,故大都不愿应召。然而,处在王朝更替时期,文人并非铁板一块,一些怀有失志失落感者,为了个人前途不惜被人唾骂为“贰臣”。阎尔梅学富才高,誉满朝野,当然在征召之列。时任清廷吏部尚书的“贰臣”陈名夏(字百史)是阎的挚友,曾派亲信约他赴京会试,并保许点他会元试。可阎尔梅拒不赴京会试。他在《答百史》诗中这样写道:“谁无生死终难避,各有行藏两不如。龚胜坚辞新室组,臧洪迟答故人书。”诗中用两汉时代名臣龚胜、臧洪“宁肯守义而死,不肯屈节而生”的掌故,向陈名夏表白了他的民族气节。
“顺治八年(1651年),榆园军失败,阎尔梅于沛县被捕,地方官押送去济南。一路上,老百姓夹道相送,阎尔梅被铁索紧绑,骑在驴上,神态自若,慷慨悲歌:“一蹇何劳八县兵,凌霜踏碎济南城。方昏适值髦头舞,近晓犹看贯索横。埋骨应怜无净土,招魂可惜是虚名。愁中静想明夷数,箕子文王结伴行。”被关押济南监狱。山东降清总督沈文奎提审时,他“瞪目直上视,不拜”,并慷慨吟诵:“忠孝平常事,捐躯亦等闲!”在他眼中,所有降清者均为精神的阶下囚,是不能与之比肩的。后经友人相助,他从济南监狱逃遁返家,还未来得及遣散家人,清军便追捕而至,妻子自缢身亡,阎尔梅携幼子逃奔。后将幼子托付他人,只身亡命江湖,开始了“一驴亡命三千里,四海无家二十年”的流离生活。遍历晋豫鲁皖苏等数省,也就是这个时候,阎尔梅来到邳州。邳州历代英雄豪杰的感人事迹,继续激励着这位明末最后一个遗民、抗清斗士。阎尔梅到邳州前不久,邳州义士王台辅、邳南石屋寺不知名的和尚麻鞭僧因耻做满人臣民,自缢殉国。特别是黄石公庙、留侯庙、圯桥故迹以及张良报国起义的英雄事迹,更激发了这位反清志士的民族激情。他以张良为榜样,决心像要离、聂政一样,抱必死的决心,以行刺的方式与满清抗争到底。他奔走数年,几次潜入北京,均未得到机会。在四处流亡中,阎尔梅看到,风雨飘摇中的南明政权已无回天之力,反清复明已如镜花水月。“初心如火渐如霜”,东出榆关、南下江左,他访旧战场,总结明朝亡国教训,直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才回到家乡,依靠两个儿子艰难度日。康熙十八年冬病逝,享年七十七岁。据《沛县志》载:“先生弥留之际,嘱家人按明俗筑方坟葬之,以示死不降清”。阎尔梅墓坐落在沛县刘河崖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阎尔梅在邳州的诗作《过圯桥》、《子房》、《邳州道中》,已收入《阎古古全集》、《邳州志》等书,诗中诗人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充分抒发诗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显示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