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耀贤:追寻书写文明之路

 思与远方1 2020-09-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  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追寻书写文明之路

按照女儿的推荐,我们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乘上立珊专线公交车来到天心路长沙简牍博物馆参观。这座有落地玻璃墙幕、绿竹花草依偎、水池喷泉相伴的方形现代化建筑,里面究竟展示何物,不看你是不知道。

虽然免费但得凭身份证取票进入。宽敞的展厅内布满图文介绍的张贴,玻璃展台、墙幕及壁灯、射灯等有序配置,“文明之路——长沙简牍博物馆专题陈列”壁柜下面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简陋木签木板,正仔细端详,外面便来了20多人的团队游客。配置随身话筒的讲解员随之出现在我们面前,开始讲解起来。我们慢慢移步,聚精会神地听,偶尔有人好奇地问。这里是目前国内外唯一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博物馆。柜里写着隶书、楷书文字大如木板、小似竹箸的竹简木牍让我们有如穿越时空,一下子进入了历史的隧道。

驻足在一个个展台壁柜之前,游客们边看边听。简牍就是古人用来刻写文字的竹签木片,相当于现在的纸张。狭长的竹、木片称“简”,宽厚的木片称“牍”。 简牍的制作包括备料、片解、刮削、杀青、编联和书写诸程序,以毛笔醮墨在上面右起直行书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秦汉,衰于魏晋,先后使用一千多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献资料,是我国文物宝库中极为珍贵的宝藏,在纸张发明推广之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展馆的主打是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22号古井出土的10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的纪年简牍部分实物,包括赋税、户籍、司法、钱粮出入、军民屯田、来往公文、书信等等,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各方面,都属于吴长沙郡府、临湘县及临湘侯国的行政文书。对于研究了解公元三世纪的长沙郡、吴国的历史乃至中国中古史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有游客好奇地问,这批简牍为何历经1700多年还能保存如此完好?讲解员对答如流地说:本来长沙气候湿热多雨,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刚好22号井是一个古代的仓井,原是用来储藏食物防腐的,被古人利用来秘藏大量简牍。因井下10多米深的环境与空气隔绝,用粘性黄泥密封后细菌不能繁衍,相当于藏在现代的冰箱里,故能保存下来。目前,包括1997年出土的数百枚东汉简牍,2003年出土的2千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长沙发掘简牍的数量,已超过历年来全国各地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是全国出土简牍之最,被称为“惊世发现”,可与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区屯戍简牍、敦煌石室文书及清宫内阁档案等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发现相媲美,是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听着听着,问题又来了。古人为什么要将大量简牍深藏于此呢?讲解员说,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孙吴所处的三国时代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突发性的动乱使这批简牍被匆忙深埋在这里。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批简牍大多是档案文书、 契约合同,将它们埋在深井可能是当时处理档案的通常方式。

展馆还以图文介绍国内其它地方发现的好多奇特简牍。如2002年4月湖南湘西龙山里耶镇考古发现的36000余枚秦代简牍,数量超过我国二十世纪出土的秦简总和。内容属于秦代县一级政府的档案文书,包括政令、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和转运、里程书等。令人称奇的是里面竟然有跟现代“九九乘法口诀”大同小异的木牍。口诀中虽然没有“一一而一”至“一九而九”这一组,却有“二半而一”。我们所学的是从“一一得一”开始,秦朝人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念起。而“七”和“十”都是一横一竖,区别是“七”的横画较长,而“十”是竖画较长。原来,古人计算简牍数量的单位不是"片",而是"斤"。秦始皇批阅奏章竹简,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约合今天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相当负责任。当时皇帝批阅奏章竹简还是挺累的,没有现代人想像的那么轻松。谁都知道当时始皇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故能保留下来的秦简显得尤为珍贵。

汉简上面丰富的文字内容更吸引大家凝神静听。譬如西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42年),甲渠士吏疆向上级汇报其侯长郑赦因父死亡请求丧假的宁册,即丧假报告。《王杖诏书令》中对持有鸠杖的老人权益的法律规定。鸠杖的鸠发音同“久”,木杖配上鸠鸟造型作杖头一方面是对70岁以上老人的美好祝福;一方面是表明持有朝庭赐予鸠杖的70岁以上老人就可以受到国家保护并享受一系列国家规定的福利,如果有人虐待殴辱受杖者将会处以极刑。这既说明古时70岁已相当高寿,“人生七十古来稀”此说并不假;又证明汉代已有尊老养老制度法规。而《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两种不同简片的发现,则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术之争,孙子和孙膑其实并非同一人。三国时期的许迪案简,简单8行文字,就是官府对许迪个人犯罪行为核实的上报文书。三国孙吴安成录簿笥封检,上面留有三道泥槽,封检时用缚绳绕系再上封泥,并在旁边署上说明文字或盖上印文,则是我们常用成语“三缄其口”的由来。1993年出土的湖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甲本,1975年出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的书信木牍等,这些我国先秦古籍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楚文化和先秦文献有着特殊的价值。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展厅内还布置了古人如何从山林砍竹伐薪,制作竹简木牍的模拟场景,展出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毛笔、铜刻刀、铜锥、铜锛、铜削刀、铜夹刻刀以及木柄铜锯等一批战国文书工具。馆内特地设置出土10万余枚简牍的古井复原模型,深邃而又层次分明,在阴湿的环境中长满青苔,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无不对古人保存档案简牍的智慧和远见赞不绝口。

 简牍是中华民族在先秦、两汉至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字载体,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与巩固,汉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在我国简牍时代,世界各国文字又有什么载体呢?独自详细参观后,也就有所了解。

人类自有了文字便是文明的开始,便有了书(刻)写文字的载体。由于世界各国的环境资源不同,文字载体也各有千秋。最早发明印度河铭文的印度人和美洲大陆的玛雅人都是在石柱等石料上刻写文字,树皮与树叶也是当时人们用于书写的材料,玛雅文明中至今仍幸存于世的四部文学作品就是用树皮当纸写成的。古埃及人用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生长的一种“纸莎草”的纤维杆制作成“纸草”作为书写材料,并由国家垄断出口到全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埃及拒绝供应纸草给敌对的帕加马(今土尔其境内),小亚细亚的抄写员只好用羊皮制成羊皮纸供书写,开始用鹅毛笔取代原来的芦苇笔,并把羊皮纸折叠缝订成册,这便是现代书籍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今伊拉克境内两河流域的古人,却用粘土制成泥版,用芦苇杆削成笔,在泥版上刻写文字,为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留下大量的物证。

 纵观我国古代的文字载体,经历了甲骨、青铜、竹木、帛、纸等发展过程,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甘肃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纸本地图,用墨笔画出道路、山脉和河流的线条,是迄今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纸张实物。甘肃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古纸标本,则说明最迟在西汉中期,我国就出现用旧麻料制造的初级形态的纸张。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制作更为方便实用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伦纸”,成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才结束了繁复使用简牍的历史。公元7-8世纪,我国发明的造纸术经波斯、阿拉伯传入欧洲大陆,从此,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

参观了简牍博物馆,有如翻阅一部关于文字载体的厚重史册,穿越在人类文明发展之路,追寻着书写文明的脚步,深感文明进程的漫长及人类智慧的伟大。如今,进入信息时代的人们办公已实现无纸化,电脑手机当纸指当笔,文字手写语音录入存储数码化。作为现代人,真为生活在科技突飞猛进,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书写储存阅读如此便捷而感到莫大的幸福。

旅游可以休闲励志陶情逸致,见识各地风土人情,观赏名山大川迷人美景,而参观简牍则是追寻人类书写文明之路,是可以“涨知识”的。




品 读 评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结绳记事,是人类进行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手段之一。《周易·系辞》中著:“上古结绳而治”。《春秋左传集解》有记载:“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陶器上的图案,是文字最早的雏形,于是有了殷商的甲骨文,到了汉代简牍发展很快,而先进到了用帛书。
    作者观参长沙简牍博物馆,与众不同,并非一目十行,一走了之,通过细致地参观,用心撰文我国“四大发明”之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进程,把简牍的文明发展记录下来,这才叫真正的参观者。
    散文《追寻书写文明之路》,作者以亲眼所见的现场感,悉心书写,联想畅通,有礼有节,有问有答,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不如说是位高深的讲解导师。
    知识靠积累,作品靠素材,出游参观用你一双慧眼,积累知识素材,文章一定会锦上添花。

《思与远方》评论员:曾克平

作者简介

陈耀贤,广东澄海人。汕头市作家协会会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曾多年任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特约记者,现为《羊城晚报》特约通讯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出版20万字的《百姓故事》一书,获第七届潮学奖优秀奖、第三届澄海文艺奖二等奖。《南风凉哩哩》获汕头市首届创文新童谣创作大赛一等奖。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近百篇,有多幅摄影作品及若干征文获奖。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思与远方》学习平台  

 投稿邮箱:whming369@126.com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化人

坚持真实 严实 朴实的风格

不哗众取宠  不粗制滥造  不追名逐利

长按二维码关注《思与远方》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