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下而求索”于“尝试”之路上 ——邱学华老师的创新思维与大胆实践(4)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4  附小任教初搞尝试 

1960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邱学华的同学中有百分之七八十被分配到边疆工作,而时任党总支书记的张波认为邱学华德才兼备,让他留校当了助教。

尤其令邱学华欣慰不已的是,刚一毕业,他就得以在著名算术教学权威沈百英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开始为大学生上教学法的课。沈百英教授可谓慧眼识英才,当邱学华的课越上越好时,他便不再上课,放手让邱学华自己授课。

一路畅达,前程美好。

就在这时,邱学华却请求教育系领导让他到附属小学搞教学改革。

因为在大学,搞科研有两条路径:一是关起门来查资料、文献,然后再撰写研究成果;二是不但学习理论,更要深入到基层,从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第一条路径简单易行,还好出成果。第二条路径困难辛苦,没有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搞出成果来的,不过,如果真正坚持下来,也许就会有一个突围与超越。

而邱学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后一条路径。

得到批准之后,他干脆将铺盖一卷,住进了附小。除每周在大学上三节课之外,其他时间则全部“泡”在了附小。他不但承担小学算术教学任务,还兼任了附小的教导处副主任。

人们似乎忘记了邱学华的大学教师身份,把他当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学算术教师;而他自己更是乐此不疲地行走在上课、听课和与老师们共同研究之中。

正是因为天天身处教学实践之中,邱学华发现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尽管在教育界早已有人提出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上课要以学生为主”等理念,可是学生为什么还是“主”不起来?为此,邱学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主要问题出在“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完全处出被动的位置上,怎么能“主”起来呢?

于是,邱学华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反其道而行之,把“先讲后练”改成“先练后讲”。上课先让学生做题,然后教师再讲,这就是尝试教学法的雏形。

当这些想法落实到课堂上的时候,学生很快有了积极性。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而成了主动探索的主人。于是,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好。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邱学华,正是一个立己达人者。他将自己的设想讲给老师们听,邀请老师们到自己的课堂上观摩听课。于是,老师们也开始向邱学华学习,让课堂呈现了崭新的景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他学校的教师也开始陆续来听邱学华的课,向他请教如何进行课堂改革的问题。当他的改革经验与实践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他在上海小学数学界也就有了一定的名气。

邱学华认为,那个时候在课堂教学上的尝试与改革,其实就是今天尝试教学法的序曲与前奏。没有当时的尝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尝试教学法。

1963年,邱学华破格进入华东师大红专研修班,成为重点培养对象。这时,他开始着手小学算术课本史的研究。在沈百英教授的推荐下,去杭州拜访了俞子夷先生。俞先生是中国小学算术教育界前辈,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就有西湖岸边俞子夷家里,邱学华以学生的身份,向他虚心求教。俞子夷为这个远道而来如此求知若渴的年轻人而感动,将其一生研究的成果和盘托出。而邱学华一边谦恭地听着,一边迅速地用笔记录下来。而俞子夷已经写成的文章,邱学华则于晚间一一抄录下来。

三天时间,紧张而又兴奋。两万多字的笔录文稿,成为老人给予邱学华最美的精神馈赠。

千谢万谢,辞别恩师,邱学华才踏上归程。

(原载于《新教师》,2016年第4、6期。)

陶继新

taojixin6789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读书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