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下而求索”于“尝试”之路上 ——邱学华老师的创新思维与大胆实践(9)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9 报刊报道掀起波澜 

1980年,当邱学华第一次公开提出尝试教学法的时候,有人感到非常奇怪,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个名字?其实,他们不知道,邱学华在尝试教学这条路上已经走了20年,尝试教学法虽未命“名”,“实”早已具备了。

邱学华在各个学校里持续不断的实验,其理论思考与操作流程,也在逐渐地完善与丰满。不过,当时他并没有想到为其“正名”的事情,可到了要写实验报告的时候,才遇到何以命名的问题。当时教育上已经有了“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不少名称的教学方法,而且这些名称也不能切中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要义。那么,叫五步教学法好吗?正好基本流程就是五个步骤。也不好,让人看后不知道究竟是哪五个步骤,更不能产生眼睛一亮的感觉。

好多天,邱学华寻寻觅觅,甚至“梦里寻她千百度”,依然找不到恰如其分的名字。

一天早晨,邱学华骑着自行车上班的路上,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教师开始不讲,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打开知识的大门,不就是尝试吗?而且,“尝试”两字在中国通俗易懂,既能够揭示这一新教法的本质特征,又能够与其他教学法区别开来。学生先练具有尝试性质,可以做对,也允许做错,在这基础上教师再作针对性的讲解,用“尝试”非常切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

真可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就叫尝试教学法!

于是,他总结了平时教学实践的程序步骤和实验结果,加以适当的理论分析,撰写了第一篇关于尝试教学法的文章。

论文写完了,有创意,有理论,有案例。可是,邱学华认为,一个新的教学法的诞生,不但要引起人们的关注,还要具备持久的效应,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是需要极其严谨的态度的。他认为,提出并创建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体系,需要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积累的所有素材进行条分缕析。这不仅是一个逻辑归纳推理的过程,还要从这些归纳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去指导现实中的教学,并能获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也就是说,他的理论不是从他人那里“拿来”的,而是在他自己以及他的教学改革团队的千百次实践中升华而来的,具有属于“这一个”的“邱氏”特征。可以说,他已经从传统课堂教学中成功突围,形成了具备创新特质的品质。正因为有了这个理论,在用之于教学实践的时候,就不再需要摸索,而是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并具备了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为此,他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直至1982年9月,《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这篇论文方才定稿。

如此富有价值的文章,在哪里发表,才能既问世比较快,又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呢?

邱学华想到了《福建教育》。还在大学上学期间,他就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两个数学编辑,还与他成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朋友;同时,当时的《福建教育》发行量特别大,在全国小学界很有影响,发表出来,一定会引起很多校长与教师的关注。

想到即行动,马上将稿子投给《福建教育》。两位数学编辑一看,便欣赏不已,于是,马上呈报总编辑。总编辑看后非常激动,认为这将有可能引领中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但11月份《福建教育》已经全部定稿,版式也已排好,怎么办?马上撤去一些稿件,换上邱学华这篇文章,并在显著的位置刊发。

果然,1982年第11期《福建教育》刚一出版,邱学华的这篇文章便引起广泛的关注。不少教育报刊相继转载,好多学校的教师开始学习尝试教学法,全国掀起了一股尝试热。 

让邱学华与很多实验老师们想不到的是,1983年在西安举行的一次全国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一位小学数学教育界权威人士在大会上公开指责说:“不要提这个法,那个法,小学生还能自学?”大家心里明白,他的矛头所向,是指向了尝试教学法。在教育报刊社编辑座谈会上,他甚至“告诫”《福建教育》杂志社编辑陈笑晴说:“你们《福建教育》不要乱发表文章,要跟中央保持一致!”

这位权威人士的“指示”被当成“西安会议精神”传达到全国各地。一时间,尝试教学法受批判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实验学校也中止了实验,有些教育报刊也不敢发表报道尝试教学实验的文章了。而在江苏常州,个别反对尝试教学法的人甚至散布言论说“邱学华犯错误了”。

对于师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来说,颇有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况味。不过,真金不怕火炼,尝试教学法自有其生命的力量。

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市教育局可谓明辨是非,不但一如既往地支持邱学华的实验研究,还于1983年任命他为常州师范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同年底他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又被选为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并实现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夙愿。

邱学华犯错误的谣言不攻自破!无端的指责往往没有持久的力量!

同时,《福建教育》陈笑晴也是一个正直而犀利的人,他公开说,“不听你一个人的话,难道就是不与中央保持一致了?

而对于这种可笑而又可悲的指责,陈笑晴则幽默地说:“我怕什么?我只要一笑,天就晴了!”

《福建教育》龚玉书总编辑也要求编辑们保持宣传报道尝试教学法的连续性,于是,《福建教育》继续报道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还连续发表了邱学华的《再谈尝试教学法》《三谈尝试教学法》等系列文章。这一刊发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有关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文章依然在《福建教育》上持续不断的刊登着。

在那个特殊时段,《福建教育》肩起了一个刊物的良心,让更多的读者在阅读尝试教学法后走进了教学改革的园地。

“沦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邱学华非但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执著于尝试教学的实验,而且经历了一段“冷冬”之后,天空开始有了“灿烂的阳光”。

1985年4月,由24个单位联合发起,在常州市举行全国协作区第一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40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中国教育报》《福建教育》《江苏教育》《山东教育》《湖南教育》等十几家教育报刊社记者也云集常州,对会议进行了采访报道。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玉文在观摩了邱学华及其推行尝试教学法的学校老师们的讲课,听了专家、教师的报告之后,激动不已。她认为,这不但是一个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会,也是中国小学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典型。于是,她连夜给报社领导打去电话,并将写成的报道文章传真到报社。

四五天后,《中国教育报》第1版便以较大的篇幅刊登了张玉文记者写的新闻报道:“常州等地开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这篇文章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而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也“推波助澜”,华东大师名誉校长刘佛年教授、华中师大姜乐仁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陈梓北教授、上海市教研室特级教师顾汝佐先生等,也撰文从理论和实践等多方说明,学生在尝试中学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首先提出,尝试教学法同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浙江省绍兴市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在绍兴县许多学校开展语文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全国许多学校还把尝试教学法应用到常识、音体美等学科进行实验,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许多中学也自发地应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实验,撰写文章,予以推广。尝试教学法应用范围从小学数学学科拓展到中小学各科,已成为普适性很强的通用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非但没有因为个别人的指责而“下马”,反而从常州改革的“星星之火”,逐渐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原载于《新教师》,2016年第4、6期。)

陶继新

taojixin6789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读书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