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继新 王崧舟|序——《语文的文化品格》系列之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作者:陶继新  王崧舟

陶继新

山东教育社编审,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

曾任曲阜师范学校教师,《山东教育》编辑,《当代小学生》主编,山东教育社副总编、山东教育社副总编兼《中国教育报》山东记者站副站长、山东教育社总编辑兼《中国教育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教育等几十家报刊和数十本图书上,发表长篇通讯、教育教学论文、编辑业务论文、访谈、评论、散文等1000多篇,800多万字。

在全国开设讲座800多场。

王崧舟

教授,特级教师。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

王崧舟倡导“诗意语文”,先后在全国29个省份开设观摩课1200多节次、讲座700多场次,其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东方名家》等栏目播出。他先后出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语文的生命意蕴》、《语文教师的十项修炼》等多部论著,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

陶继新

认识王崧舟老师并不太久,只有四年的时间,可是,我总觉得他早就走到了我的心里。似乎寻寻觅觅了好多年,初次走到一起,顿感相见恨晚,且再也抹不掉深深的眷念。

结识王崧舟老师之前,他已是全国最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他的“诗意语文”,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回旋与激荡,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师津津乐道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他,自然也拥有着数之不清的崇拜者。

第一次听他讲课,让我真切地体验到了如沐春风的美妙。他大多时间是轻轻且又自然地笑着,而如诗如画的语言,似信手拈来,却又诗意沛然。语文这根魔杖,就在王崧舟老师的“清水出芙蓉”的脱口而出中神奇地舞动起来。

非有高深的语文造诣,不能如此出神入化;非有稳操胜券的信心,不能有如此的从容。

佩服而又惊叹!

高深乎?玄妙乎?

一个奇妙的现象出现了,那些小学生,竟然也走进了那个诗意的境界里,读懂了文本,听懂了文意,有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特殊快感。

于是,在我主持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王崧舟就成了必请的一位重量级的名家。当然,每年也就有了千余位教师享受这份精神盛宴的美丽。

渐渐地,王崧舟老师就成了我心灵深处的一道风景。

后来,我到他任总校长的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小学采访了他,并写了一篇长篇报道《让更多的师生从平凡走向卓越——王崧舟“新成功教育”扫描》,发表在2010年18期《人民教育》上。到不少地方讲课与采访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对我说:“看过您写的王崧舟老师的报道,太精彩了!”我总是真实地回答:“不是写得精彩,而是王崧舟老师太精彩了!”

渐渐地,心里有了一种渴望,那就是能写一本王崧舟老师的书,最好是我们两个人通过对话共同写出一本书。

2012年到杭州评课,这个美丽的梦想终于实现。4月24日,就在杭州市韵河书院里,我们两个人在录像机前,率情而谈,虽无文稿,却有了比较理想的成果。王崧舟老师的淡定与深邃,以及随机而言的智慧,总能激起我的感情,唤醒内在的能量,于是,自然也就有了超越既往的言说,以及比较丰富的内容。

我们所谈的语文,有一般语文方阵中的语系,同时,我们更关注了语文的文化品格。语文,不只是简单的语法修辞,也不是故弄玄虚的语言游戏,而是有着一种巨大的生命能量,有着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我想,非对话王崧舟,很可能就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透过语言的表层,我们不但比较系统地了解到了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的内涵,更窥到了他的那种公众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我觉得,他是带着使命走上语文教学讲坛的。他心里有一个大爱,语文教学,只是这大爱的一个有形的载体,而那无形及其无法言说的,则更加丰富。比如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谦虚好学的品质,他的成人之美的高格,他的宠辱不惊的心灵,都是与王崧舟的语系一脉相承的。所以,解读王崧舟,必须透过语言的表层,去解析其内在的本质。不然,就等于肢解抑或曲解了王崧舟这个内蕴丰厚的当代名家。

王崧舟老师的谦卑有时让我感动不已,每一次相见与交流,总让我从他身上想到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谦谦君子。就说这次对话之书的署名吧,他是定要署在我的名字之后的。我一直认为,在语文界,我远没有他的名气之大。他是看我年长于他,才因对我尊重而执意如此而为的。今天读《周易》,看到有这样的话:“有大者不可以盈,故授之以谦。”还说:“劳谦,君子有终,吉。”孔子则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这自然让我想到王崧舟老师,他是因其“厚之至也”,才有了这份谦卑,才有了这一“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的美德的。

这些年,我接触过不少名师,他们大多道德文品俱佳,可是,也有个别名气一大而忘乎所以者。其实,这样的老师的功底与王崧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人格更是不在一个层面上。愈是把自己看得很高,觉得自己了不起的名师,愈是少了名师的品质。我有时甚至想,若干年后,这种人也许就像当年的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而王崧舟则不然,他会随着时光的流转,更会闪烁出特殊光彩的。

能与这样的名家对话交流,且共同出版一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幸福。它会不断地告诫我:做人须谦卑自牧,要不断地学习。因为与您对话的王崧舟老师,他不但造就了过去的辉煌,更在持之以恒地走向更远的前程。非努力,非谦诚,非淡然,不可以与之以文友相称。

这本书的问世,展示的只是王崧舟老师这一时段的文化品格,而再过几年后,那当是一道更绚丽的风景。这是我的期盼,也是全国更多老师们的希冀。

陶继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taojixin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