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读书不但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形成我们优质的话语系统,而且还能使我们增长智慧。知识和智慧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知识呢,它更多的是关注事物,智慧则是反观人生。如果仅有知识,我们眼中看到的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个茶杯就是一个茶杯。有了智慧之后,我们就能领悟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美好。我们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个茶杯里发现灵魂所系,就能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保持内心的淡定,就能做到“不被物碍,不被法缚”。生命始终处于一种优质的状态中。所以,读书不仅仅在于索取知识,更主要是通过这个媒介来提升人的智慧。 所以听您的课,有的教师关注了您诗意流彩的语言,这固然是重要的;可是,隐藏在语言深层的那种智慧之活水的流淌则更有价值,那是厚重的文化内化到您心里然后又外化出来的一道富有思想意蕴的美妙风景。所以,请您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凝聚智慧这个重要的问题。 王崧舟:智慧是什么?我想起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国际上有一个叫门萨俱乐部的组织,成员据说已经超过10万人。这是一个聪明人云集的组织,成员的智商都在140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顶级智商俱乐部。几年前,美国旧金山市举办了一次门萨大会。会议期间,几个门萨会员到当地的一家小餐馆吃午餐。在吃饭过程中,他们发现餐桌上一个标识着“盐”的瓶子里装的是胡椒粉,而标识着“胡椒粉”的瓶子里装的却是盐。于是,这些高智商的人就开始思考问题了,什么问题呢?怎样在没有任何抛洒的情况下,只借助餐馆里现有的工具,把两瓶调料换过来。 这些人智商都非常高,自然不会畏惧这个挑战,而是满怀欣喜和热情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因为,他们是门萨会员! 几个人热烈地探讨着,一个个主意和方法被呈现出来。最终,他们选定了一个最充满才气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只需要一张餐巾纸,一根吸管,两个空碟子就可解决问题。他们把服务生叫了过来,打算在她面前炫耀一下他们绝妙的解决办法:“小姐,餐桌上的盐和胡椒粉装反了。不过,我们已经为你想出了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只需要你为我们拿来一张餐巾纸,一根吸管……” “噢,对不起,”服务生没等门萨会员将话说完,拿起盐瓶和胡椒粉瓶,将上面分别写着“盐”和“胡椒粉”的瓶盖拧下调换后,分别盖在了各自的瓶上。 这些高智商的门萨会员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目瞪口呆。 我讲这个故事,首先是想把高智商和智慧区别开来。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个误解,以为智商越高的人智慧也越高。其实,智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智慧不可言说,智慧其实也没办法教,智慧实际上是心性之光的自然呈现。古人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道、悟道、传道。儒、释、道三家之所以能会通成一体,就是因为它们最终都指向于“道”。关于“道”,我的理解就是生命的实相,也就是宇宙的实相。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这个“道”对于读书人的意义甚至可以超越死亡,超越生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悟道故,两者皆可抛。所以孔子才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很多老师觉得很奇怪,学习读书很累啊,没有内在的那种喜悦。什么原因?就是您刚才讲的我们的“学而时习之”是指向于知识。但是我的理解,孔子也好,老子也好,释迦牟尼也好,他们也学习,他们是终身学习的榜样。但是他们学的是“道”,他们悟的是“道”,他们求的是“道”。因为他们的最高价值指向是这个“道”,所以求道、悟道的过程是让自己的心性解放、解脱的过程。毫无疑问,那种内在的喜悦是其他任何东西,比如说给你一个官位,给你一套房子所无法比拟的。真正的智慧来自哪里呢?也许真正的智慧就来自你求道、悟道的这个过程。可能我们毕其一生,不一定能真正的悟道,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哲学就是爱智慧,当我表现出爱智慧的时候,我觉得智慧这个种子已经在里面了,至于种子能否开花、何时结果,那要看各自的造化和机缘了。 我还有一个体会,有的时候我可能觉得有点累了,可能是书读得太多了。书读得太多以后,满脑子填塞的是知识是信息,结果那个“道”反而出不来了。因为“道”需要一种虚极的状态,静笃的状态,也就是一切清空、一切归零的状态。所以读书有时候需要读着读着就突然停下来,让自己出个神、发个呆、甚至打个盹都可以。我觉得在这个清空的过程当中,也许那个“道”突然就会光临。我有时候会有那种体验,但那个体验是瞬间的。当你有那种体验时,感觉在当下整个身心彻底破碎,整个人就会融入到生命的实相当中,那种“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喜悦,真的是其他任何喜悦都是无法替代的,这种体验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读一辈子的书,没有遇见过一两次这样的高峰体验,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陶继新: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即是您刚才所说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要靠个人自己去悟、去体验。禅宗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偈,一个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个是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而智慧往往生于顿悟之间,往往产生于“无一物”的体验中,就像王老师您说的在整个身心彻底破碎之时。我有时也有这种高峰体验。有些生命感悟,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刚才王老师您在谈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读这么多书好吗?甚至有些人读的是书吗?我认为,有些人读的书确实不是好书,品味比较低下。谁要是读一辈子的坏书谁就成坏人了,就这么简单。孔子把三千多首诗经最后压缩到三百零五首。为什么要压缩到三百零五首?这些是精髓,为什么?“诗三百,一言以弊之,思无邪。”孔子的时代中国没有多少书,现在我们不用太长时间,就可以把当时的书都读完。现在我们每一天出的书比那时所有的书要多得多,但是却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这么多的书,这么多人在读,但中国现在,特别是1949年后出生的人中间,出现了很多的学者、专家,却没有大师。而先秦时代,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都是大思想家。真是不可思议啊,为什么读那么少的书,却成就了这么一大批大思想家?我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读的书好。所以我一直都认为,读书得读好书。 王崧舟:您讲到的好书,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化经典,就中国文化而言,这批经典大多在先秦时期,像您刚才讲到的《老子》、《论语》等等。其实,就世界范围看,到现在仍然深深影响着人类精神的经典也大都在那个时期产生,这就是德国人雅斯贝尔斯所讲的“轴心时代”。 我记得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代表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奇怪的是,虽然这些地方相隔遥远,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它们都对心性进行搜索,它们都有悲悯天下的情;它们还关注每个人,它们也都认识到万物一体……这是它们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因此,轴心时代传承下来的书,是人类的精神原典。原典比经典还要经典,原典是众多经典的文化源头、精神原型、心灵原乡。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原典的书应该是最能升值的。 陶继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它们本身充满和谐圆融的智慧,但它们对“道”的追索却从未停止。孔子谈“道”,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他的弟子曾子解释说“忠恕而已矣。” 一个是忠道,一个是恕道。所谓忠道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所谓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喜欢干的也别强加于别人。所以孔子的教科总纲只有十二个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且把“志于道”放在第一位;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抛富弃贵,终于参悟成佛;《老子》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又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的这个“道”实际某种意义上是蕴含在宇宙万物之间的一个看不见的生命实相或者是一个生命规律。 我认为达到道的境界需要两个元素,第一个就是得读有“道”的书,我把它称为“天书”,得读天书,不然进不了“道”的境界。第二个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经历和实践。上回我采访您,我记得是您在绍兴那段时间,我说过自己的一些经历,包括我有十几年忍饥挨饿,甚至几乎饿死,还被批判了十年,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我还挂着牌游街,挂着“现行反革命”的牌子游了56天街。这些东西恰恰跟触摸“道”都有关系。 因为上层的“天书”和生命经历发生了碰撞,才能有特殊的感悟,才有道的显现。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非常喜欢的书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它好在哪里呢?他写的是小说,但是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似乎都是大思想家,里面的好多话语都是智慧话语。为什么都是智慧话语呢?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阅读之外,另一个就是他的生命磨难和经历。当时他被押到刑场,马上要枪毙了,生死关头突然来了一个命令,改判流放,不用死了。之后他就跟一批十恶不敕的罪犯、也有一些被冤枉的善良之辈在一起,被流放了。在这个流放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不可想象的磨难,他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正是这些经历,使他在写小说的时候就跟别人不一样了。小说不是文字游戏,作者没有经历是写不成小说的。包括曹雪芹写《红楼梦》也是这样的,除了语言之外,曹雪芹如果没有自己家世兴衰的身世经历他是写不出来这部中国小说的顶峰之作的。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生活原形,它就再现不出来艺术的真实性。 王崧舟:孔子讲“道不远人”,已经把您所讲的悟道的境界的两个元素融为一体了。一方面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离开了人心就离开了道;另一方面,道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道不是说非要出家、非要做了和尚、尼姑才能去悟、去行的。事实上,道就在平平淡淡、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我悟起、从身边悟起、从小事悟起。 我们都是老师,对于老师来说,智慧主要应该体现在他的课堂上。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应该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这是一种高智慧、大智慧。 智慧课堂的第一重境界是要彰显“在”的智慧。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有人会觉得奇怪,我在上语文课,我怎么可能不在现场呢?我觉得,此处的“在”大概涉及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身在”,持“奇怪论”者,大多是“身在论”者,因此,对奇怪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二层次是“意在”,指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课中,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这一层次已经触及我所讲的佳境了;第三层次是“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一种“人的存在”。有些老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严格地说,第一重境界,应该是“思在”之课。这重境界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 智慧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是要把握“如”的智慧。“如”者,不仅谓“好像”之义,更谓“适合”之义。课的风格,就像你的性格、你的人格。也因为课的风格与人的风格在深层次上具有同构之故,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适合”。对待“课”,既有“事业”的态度,也有“科学”的态度,更有“艺术”的态度。“如”的境界,已是自觉地将课作为一种艺术加以追求了。艺术的成熟,常常以“风格”的形成为重要标志。形成课的风格,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对主体的一种深刻尊重和理解。人越是高扬主体性,越是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的智慧,课的风格也就越鲜明、越自然、越具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风格就是“本色”。本色的课拒绝机械模仿、拒绝东施效颦、拒绝削足适履。人格的洒脱一定折射为课的洒脱,人格的严谨自然融化为课的严谨。实现这重境界,关键在于上最适合于自己的语文课。 智慧课堂的第三重境界是要洞悉“即”的智慧。“即”者,“当下”也、“实现”也,“即心即佛”也。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语文人生、人生语文。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戾的语文课成就了你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戾的人生;反之,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语文课成就了你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人生。这实在是职业生命的不二法门、最深智慧。自然,此处所言为佳境,当是语文课的一种积极的当下的实现。我在上课,但我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我在课堂上彻底敞开,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我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我会在不经意间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我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要实现这重境界,关键是要体验、把握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进入“即”的境界,也就是夫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课”的所有规范、所有准则,因为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无课的课,才是课的最高境界。 这重境界已经接近道的境界了。对于道,我也有过跟您类似的经历。1994年的年底,我得了一场大病。那场病来得很突然,几乎没有任何前兆。接着是死里逃生的一段煎熬与挣扎。出院那一刻,我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世界很美,活着真好”这八个字的含义。我突然对自己的疾病充满深深的感恩。可以这样说,这场大病以直刺骨髓的痛感将活着的意义之问抛向了毫无防备的我。这不是一个用头脑来思辨的问题,这是一个只能用置身“实感”的生命去探寻的问题。在没有苦难当头的时候,回答这个问题易如反掌,却毫无意义。唯有大难突降的生死关头,活着的意义才能被彻底擦亮。在那一刻,我有一种终极关怀的觉醒,有一种与道同在的幸福与喜悦。 陶继新:我还想说的正是这种感觉,当智慧一旦形成以后,随之而至的就是无限的希望与快乐。孔子说:“智者不惑。”他还说“智者乐”,智者快乐啊!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不惑了,烦恼少了。像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雅典法庭判他死刑,喝毒药。他的弟子就在那里,他完全可以有机会逃跑,但是他不跑,而是很从容地把毒药喝下。为什么?正是因为他有大智慧啊。他对于死亡有了完全的智性认识,生命在整个的宇宙当中,今天结束和明天结束没有太大的不同。他是一个大智慧者,所以,即使面对死亡他也没有恐惧了,生死之于他都是很快乐的。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他认为思想本就存在于每个学生的身体里,教育的作用只是帮助学生产出思想与智慧的助产士。 智慧和知识的作用也是大相径庭的。我发现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仍然愁眉苦脸,生气不止。就像一个老农种了很多庄稼,到了收获的季节就像没有收获一样。因为这些人学的仅是知识,而没有生成智慧。人一旦有了烦恼以后,本来是可以自行消除的。譬如有两把宝剑,一把是知识,一把是智慧。手握知识宝剑的人,烦恼来的时候,他想拔出这把宝剑去斩断烦恼,可是,非常遗憾,他拔不出来,因为它“生锈”了,即使可以拔出,也常常因为惑于找不出烦恼的真实所在而无从下手。而智慧则是亘古常新的,所以,手握智慧宝剑的人,烦恼到来的时候,则可以嗖地把宝剑拔出来,清楚地找到烦恼之根治所在,霍然将其斩断。 我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感到诸葛亮就是一个有大智慧者,而马谡,则更多的是拥有知识者。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章中,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马谡的知识特别丰富,在很多次大战前,诸葛亮就跟马谡说行军方略,马谡都是谈得头头是道,有些还与诸葛亮的谋略很是相合。所以诸葛亮让他去守关乎魏蜀两国战事成败的关键战地街亭。然而一到现场,马谡就暴露出他的问题了,他利用固有的知识,来决定瞬息万变的战事。结果,一败涂地,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虽然爱惜马谡是个人才,但是为维护军纪,还是不得不把他杀了。可见,诸葛亮与马谡,一个是有智慧者,而另一个则是只有知识者啊! 王老师,我向您推荐一个朋友,他是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的董事长谢庆。此人太了不起了,儒、释、道三家精通,处事波澜不惊。他的整个团队也像您的团队一样,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在中国都是很少见的。在他的教育集团上学的小孩子,都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我到那里给他们讲学,跟那些孩子和一些老师在一起交流时,言语间透露出的生动的思想另我很感动。读书让老师与孩子们的人生有了智慧的陪伴,让他们的生命有了坚定的引领。这让我体会到厚重的思想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为他们的朋友。上次您来济南人文教育会上讲课,您可能没注意,他们的教师坐在第三排穿着统一的服装,吃过饭以后,即走进会场,晚上都在讨论听课的感受。谢庆,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仅是一位董事长,不仅仅拥有知识,更拥有智慧。 王崧舟:《易经》上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又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机会一定认识认识谢庆先生。 陶继新: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 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了几十万人,父子俩却活了下来。 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价格是多少?儿子答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把看看。 20年后,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 他曾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这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然而真正使他扬名的,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 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 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犹太人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 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们几乎都要求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 孩子们少不更事,天真无知,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因为没有钱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孩子说要带着钻石或者其它珍宝出逃,有了它,还愁缺啥? 可这些显然不是母亲们所要的答案。她们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 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 犹太人并不是天生比任何种族的人聪明,但他们更懂得怎样去铸造这枚无价的金币。 当他们的孩子刚懂事时,母亲们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舐书上的蜂蜜,其用意是想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智慧是永恒的财富,它引导人通向成功,而且永不会贫穷。 王崧舟:读书增长智慧是一个方面,但精神的升华还有一个方面也不可或缺,那就是慈悲。佛家讲悲智双运,其中的深意恐怕需要我们细细思量。有人打过一个比方,悲智双运就像一个鸡蛋,慈悲是蛋黄,智慧是蛋白,蛋白供应营养给蛋黄,最终成就的是蛋黄——慈悲。没有慈悲做根基,智慧就会出偏,俗话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子也说过“绝圣弃智”的话,就是这个道理。 我读过这样一个禅理故事,特别让人感动。 有一天黄昏,一个男人溜进寺庙,来到功德箱前面。白天,这个男人曾来过一次,看到很多人往功德箱里放钱。现在是黄昏,四周没有人,男人便将功德箱放下,从里面往外倒钱。 其实呢,大殿拐弯儿的角落里,庙里的小和尚和师父对这个情况看得清清楚楚。小和尚说:“师父,有人偷钱!”师父说:“我知道。”小和尚说:“我们去把他抓住……”师父说:“不用。”小和尚急了:“师父,为什么啊?他偷了我们的钱,他是小偷!”师父说:“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们的钱……”“那怎么不是我们的钱呢?”小和尚盯着师父。师父说:“那是人们放进去的钱,现在有人需要它,取出来,怎么算是偷呢?”小和尚听了默默无语,他眼睁睁地看着男人将功德箱里的钱取走。 等男人一走,小和尚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里面看了看,说:“师父,里面还有钱!”师父点点头说:“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分。如果他是小偷,还会留钱在里面吗?”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黄昏,那个男人又趁着大家吃晚饭的时候溜进了寺庙,看看四周没有人,又将功德箱放下取钱。 这一次,小和尚和师父依然看了个一清二楚。小和尚见了,说:“师父,他是小偷,他又偷我们的钱了!”师父说:“人放钱,人取钱,人的钱人花,何为偷啊?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为不够,再取走一部分,有何不可?”小和尚非常生气,可不敢发作,只好眼睁睁看着男人取走功德箱里的钱。 等男人一走,小和尚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里面看了看,发现里面还有钱,心想男人总算不太坏,便作罢。 这以后,男人再也没有来寺庙。 一年之后,这个男人再次踏进寺庙。他来的时候不是黄昏,而是上午。男人进了大殿,拜了佛,来到功德箱前面,打开皮包,掏出厚厚一沓钱塞进了功德箱。旁边的人都张大了嘴巴,心说这男人也太慷慨了。 小和尚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问男人为何这么大方。男人提到了一年前的事,他说自己那时候走投无路,非常需要钱,看到功德箱里的钱,就打起了歪主意,功德箱里的钱让他绝处逢生,现在他的日子好了,他就来加倍奉还。 小和尚把这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说:“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给别人一条出路,别人就能走出困境,最终,我们也能得到加倍的回报。功德箱,那是人们的功德箱,也是我们的功德箱啊!” 后来,这事传开了,寺庙的住持便特地放了一个功德箱在寺庙门口,小和尚专门负责管理这个功德箱。每天,小和尚都会往功德箱里装钱,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取钱。开始的时候,白天装满钱的功德箱,第二天一早就变少了,可是几个月后,再也不用小和尚往功德箱里装钱了,每天早上,功德箱里都是满满的一箱钱,小和尚不得不取出很多钱,否则,里面就装不下了。那里面的钱,有的是有人加倍奉还的,有的是有人捐献的。加倍奉还的人想感恩,捐献的人想行善帮助他人。 我们当然也能从师父的回应中看出他的智慧,但真正触动我们心灵的,还是这位师父的慈悲心。因为慈悲,所以理解,所以有智慧显现。一颗慈悲心,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慈悲。 taojixin67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