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回归到我们初时的话题,关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须臾不能离也”的是我们教语文需要教知识,更要教文化。在中国,教文化就是教育孩子变成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变成外国人,或者变成外星人,更不是变成没有思想、没有人格、没有作为的人。因为文化,尤其是先进的文化是生生不息且趋于上进、适于发展的。
不仅中国文化,世界上有着悠久传统的优秀文化都是如此,通过教育得以传承,得以优化,得以发展。印度奥修在他的《天下大道》里解说老子的《道德经》,他的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述说,是很多学者难以望其项背的。因为一些学者只是在解说知识,而奥修则用自己的生命感悟来谈老子的生命之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犹太人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三,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最多。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犹太人对于自己的传统经典文化的亲近在世界是罕见的。在传统的犹太社团里,儿童很小就接受了读经教育。根据犹太经典《密西拿》的规定:儿童六岁开始学习读经,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读成诵。《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写道:“学问,不进则退;不读经,毋宁死。”在学者们当中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圣经》是最值得夸耀的事。
犹太人的儿童教育尽管是超世俗的,浸润着浓厚的宗教神学气氛,但正是这种早期教育的封闭性和传统型特征,才能使四处漂泊的犹太人抗拒驱逐的压力与同化的潮流,使其不同化、不消亡,并保持了这个民族特有的谦逊、诚信、勤奋、好学、自信等高贵的品质。而且,犹太人的女性即使工作再好,薪水再高,生了孩子以后一般就不工作了,因为她们的任务就是教育孩子,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她们必须全力以赴,而教育的很大内容就是教导经典、传承品格。
犹太人热爱读书学习的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在古代,不少犹太人的墓地里常常摆放着各种书籍,因为他们相信,在夜深人静时,死去的人会出来读书。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一定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会遭到人们的鄙视。犹太人爱书但从不焚书,即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也不会遭到被焚毁的厄运,这也从一个方面看出犹太人的大度和涵容。
由此可见,经典文化便可以增长人的智慧。智慧能够穿透时空而一直闪耀着光芒,就是因为它是文化之根,生命之本。如果没有经典的指引,人是不可能有智慧的。如果没有文化的浸润,人是不可能体会生命的精彩的。
语文教学就是要有文化、有品位,让生命流动其间,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体会真真正正的成长,并达至审美的生命状态。
王崧舟:有文化的语文课堂,培养的是学生的中国文化精神,更是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情怀、中国美感、中国气派、中国意识,那便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灵魂。神州之“神”,神在“文化”。晚清诗人王湘绮有诗云:“不信神州尚有神。”陈寅恪接诗云:“谁问神州尚有神?”我不揣浅陋,歪对一句:“喜看神州尚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