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之道|创新求索的生命能量 ——“自强不息”的青岛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顾玉利

中学高级教师、1962年1月出生,现任青岛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校长。1981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村级小学教师、中心小学教师、主任、校长。获得全国优秀校长、2012全国十佳校长、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青岛市学科带头人及教学能手等称号。主持的两个省级课题已结题,发表文章十多篇。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文明单位等几十项荣誉。


走创新路——理念“瓜熟”落地

【顾玉利】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巨大变化给我们教育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是1981年参加工作,经历了社会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与开放、也经历了教育的课程大变革。回首这三十多年教育走过的路,无论从办学理念到教育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面对全新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主动探索现代教育规律,创新现实教育方法,逐渐的适应教育的新形势、引领教师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学校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这个学校的创新过程。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陶继新】教育规律是教育之“道”,本立而道生。如果不懂这个道,并且不依道而行,教育就会偏离正道,就会步入歧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重要,坚守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这样说,坚守教育之道,就是创新。我觉得您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之路的同时,也有了一种教育定心,坚守了应当坚守的,不管外面的风刮得多么大,可是不符合教育之道的做法,您都会置之不理,坚守着您的教育信念,行走在真正的教育之路上。

【顾玉利】目前的教育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理念满天飞,规律到处有。教育者面对新教育的探索,止步于认知。以理念传递理念,以规律揭示规律。另一方面学校没能力让理念落地,转化成为教育行为,没能力让规律转化成教育力,形成育人效应。理念和策略不通,理论和实践脱节。面对这种教育现状,每一个有作为的校长,最重要的作用是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紧密联系实际、主动探索、创新工作,将理念转化成行动,探求学校有别于他校的发展之路;校长要深入到学校教育行为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教育行为自觉性。若非如此,将许多看似前沿的理念挂满于墙,甚至相互矛盾,其结果只会中看而无用、耽误教育、贻笑大方。

【陶继新】教育理念再好,如果没有内化到老师与学生中,也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校的任务不仅仅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广大师生所认可,而且要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动,引领学校工作的开展。转化不好,校长既累又苦,教师与学生也不快乐;转化好了,就会出现“不令而行”的自觉行动,而且教师还会体验到教育过程幸福,学生也能体验到受教育的快乐。

启动民乐——三招激活“死水”

【顾玉利】是啊,青岛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的发展之路无处不体现着教育理念的转化和办学创新的轨迹。我在这所学校任校长的九个年头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是“创新让学校充满了生命的精彩”。我们学校现有的五项优质教育资源,无一不是在创新中摸索规律,在行动中践行理念形成的。

先说一下我们的“民乐”吧。

2004年我来到了这个学校,发现学校有二三十个学生在学习民乐,可以说像一句台词“十来个人,七八条枪”,状况比较萧条。要停办?家长已买了器械,不能扔下不教了;要办下去?又无新人加入。扔不得,进不动。面对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模式,突出困境,开辟一片新天地,把民乐做大做强。一是由原来的师傅带徒弟的口口传授的随意方式变为将民乐开发为学校选修课程。定目标、定内容、定课时、定评价;二是由人为指定组团排练,被动加入,改为民乐社团的方式的尊重选择、自愿参加;三、特别是用资源(有需求学习民乐的学生)换师源(专业的校外的民乐师资)的创新方法,解决了制约学校专业教育的师资瓶颈问题,引入了高端师资,提高了专业水平。三招一出,赢得了家长的信任,给民乐选修课程学习带来一系列的新突破。如今,选修民乐的学生由三十余人的民乐小组到800多人的民乐大队,并通过个人申请,学校确认,成立了A团36人,B团120人,C团800人的学生梯队社团;学校的小凤凰民乐社团B团,在青岛市中小学器乐大赛中卓尔不群,三次获得第一名。两次受邀走进央视少儿春晚,三次受邀参与青岛市新年音乐会演出,在开发区两次独立承担专场音乐会。2012年6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在到我校视察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被我校的民乐学习规模和水平震憾了。这种效应的形成就是转化理念、探索学校办学规律,带来的教育教革的新气象。

【陶继新】从你们学校民乐的发展证明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关键是有没有创新的思路,有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创新工作思路、并符合教育规律,就一定能够成功。

一所小学竟然能有800多人组成一个民乐大队,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能想象的。人们会疑问:能有这么多的学生参加吗?即使参加,他们能都学好吗?事实证明,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加,而且是个个都行。这会让学生体验到“我能行”。时间长了,就会在内心积淀下一种自信的情结。这种自信,不但会让他们感到快乐与自豪,也会迁移到其他方面,做事与学习的时候也有了自信。有了自信,不但当下受益,更会惠及终生,从而让生命更精彩。

【顾玉利】是的,我校的学生太需要自信了。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50%以上的学生是外地务工人员子弟,民乐的突破、收获了自信,给学校带来了整体的推动。学校先后承担了山东省阅读教学现场会,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开题会,2009年被评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学校的特色办学经验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进行了交流。

【陶继新】这么多的外来务工子女竟然走上了民乐表演的舞台。入学前,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是绝对不敢想象的事情。这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群体,照样可以享受民族音乐带给他们的体验,照样可以走出家门校门,受到人们的瞩目。这些孩子是幸福的,这会让一个有使命感的校长深感欣慰,也会让有责任感的教师的感到幸福。

读书工程——阅读进级达标

【顾玉利】对,其实教育的真谛就是让每个人能演绎出属于他自已的精彩。选修课程就是创设相对于适合每一类学生教育的一种课程。

再说说第二个优质资源——学校的读书工程。可以说目前全国的学校,校校搞阅读,人人都读书。大家都知道读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方式。可是往往学生的读书的目标不明确,常常将读书看做是软任务。那如何让读书看得见、摸的着、变的硬,这就需要创新的工作思路——搭平台找抓手。为此,我校构建了“双加”模式,即课内加课外,课堂加考级。在课内引入了国家级课题“语文主题式学习”。通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主题式的拓展,在课内就可以完成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5倍阅读量。在课外读书量的实现主要通过学校规定《阅读达级标准》来实现。我校的阅读达级坚持走过了七年。阅读达级就是将阅读150万字读书量为目标,设三段,分为七级,使小学生毕业时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达到150万字的阅读量,其余学生达到1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具体的做法是为每个学生建立读书档案—“读书在线”。通过自主申报,小组考核,分段认证,校级审核,登记入档的流程考核与确认学生级别,以评价保证了课外读书目标的实现。“双加”模式,让读书软任务变硬,让读书目标更清晰,让读书任务更具体,在学生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读书氛围。我认为:有时候坚持也是一种创新,因为在长期的坚持当中我们会收获到异样的结果。

【陶继新】“双加”模式太好了!它让阅读真正“着陆”,而不是悬在太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可是,真正扎扎实实“着陆”者并不太多。你们不但让阅读“着陆”,而且成效显著。在人成长中,阅读有着巨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是阅读习惯的最佳培养期呢?童年。而没有一定的措施,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孩子是不可能形成读书习惯的。你们的教育措施让全体小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养成良好读书的习惯。小时候的习惯,多能延续终生。由此看来,你们不但让学生当下多读了书,学习上有的长进,而且也能让他们一生与书为伴,一生都在发展啊!

教师队伍——设立个案发展

【顾玉利】第三个优质资源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的成长方式创新。尊重差异就是尊重规律。正像学生的发展有差异一样,老师的成长也是有差异的。对教师的成长不要一刀切,多设个案发展模式,让教师分层发展、多层发展。我校的教师发展是“双轨”并行,分层发展。一是各个学校的常规做法,建章立制,用制度做成长的基本保障,通过布置、检查、总结、评比,推动老师整体发展。二是用“个人的成长规划”进行目标引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成长有这样一个规律:优秀的教师不是制度能管出来的,而是他们心中有梦想,身边有榜样,自已有追求。2009年我们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聘请为我校住校专家,并建立了“于永正工作室”。以此为契机,成立了“教师自我发展社团”。老师自愿申报,社团自主管理,教师主动发展,给教师提供了追求优秀,学习优秀,成为优秀的机会。而于永正老师就是我校全体教师心中的旗帜,身边的榜样,学习的目标。“教师自我发展社团”带给老师的变化也是巨大的。说两个例子:其一是新教师成长的例子。 2012年我校分配来7个新教师,他们都主动申请加入了“教师自主发展社团”。他们在“教师社团”中通过不到一年的历练,在今年四月开发区国办小学组的新教师基本功初赛中,我校的7名新教师均排在前8名。其二名师成长的例子。我校的孔令凤老师,是于永正工作室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学校“教师自主成长社团”的指导老师。在于永正老师的引领,她不断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总结出“生命课堂四要素”,成功申报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研究成果通过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专家鉴定,成功的将自已的教学经验提升为教学理论,短短几年实现了由普通教师向名师的过渡。她的成长为全校的教师树立了榜样,全体教师确信:我也能行。在她的感召下,全校38名语文老师有28名教师主动申请加入到“教师自主发展社团”。“教师自主发展社团”的运作,改变了教师被动发展的局面,教师的发展有了内驱力。“双轨”并行的教师发展管理方式让一大批老师脱颖而出。其中年内有1名教师在全国的研讨会上执教公开课,有3名老师应邀到外地讲学,有2名教师执教了市级公开课,有6名执教了区级公开课,还有6人推出了区级研究课。“双轨”并行的教师成长管理方式,改变了部分教师被动的发展方式,创造了主动成长的空间,唤醒了教师的主动成长的诉求。

【陶继新】我们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可事实上,不可能都得到同等的发展。这与其原有的基础有关,更与其自身的态度有关,而且,其成长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时候,也应当对教师设定不同的发展蓝图,不但让群体都能有所发展,也要让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脱颖而出。于永正工作室的建立,则让一些老师有了更好更快发展的可能。于永正老师之所以名扬全国,与其深厚的文化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有关,也与其高尚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关。前者会让教师学到抵达高层教学艺术殿堂的能力,后者则会有形无形影响到教师的人格与心灵。这让更多的教师有了走向优秀的可能,也有了更大发展空间。在一所学校专设于永正工作室,又全力为教师发展提供便利者,在全国不是没有,而能达到你们这个层次人并不多见。可见,这与老师们自我追求进步的空间和可能有关,学校有意培养名师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学校要想更好的发展,必然有更多的名师。你们学校让不少一般的老师走向优秀,走向名师,这会让他们信心大增,也会因自身价值实现而感到幸福。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心灵的升华,必然带动学生也走向优秀。有了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学校就有美誉度与信赖度,也就有了发展的内在动力。

管理创新——构建“管、学、做”

【顾玉利】再说一下第四个优质资源是管理创新:传统的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就是说教,坚持不懈的说教。或者说增加新方式包括体验的方式,包括社会实践的方式。可是在现实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不缺认知,知道挺多,道理也懂的一大堆,再加上生活环境优越,家里家外自我中心,个性有余,而共性不足。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方式,都不能解决他们多元的,多维的、挫折性的成长中的问题。因此要找到有效的养成教育策略,就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新的策略。多措并举,我校自2006年开始,构建了“管、学、做”一体化的养成教育机制,使养成教育能够实现“行为在线”。“行为”指养成教育行为,“在线”就是学生行为养成规律之线。具体说来,“管”就是依靠制度,管得住,将制度落实成秩序,将秩序沉淀成习惯,将习惯提升为文化—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学”就是学习身边的榜样。自2006年以来实行的“香二小诚信使者”的每月一评,就是给身边的人、学校的事提供一个台子,在这个台子上,就说你、我、他,就议情、理、法。通过自已评,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通过评课堂,评校园,评家庭,最终达到学生自觉地找不足、选目标、学榜样的目的。“做”就是在生活中做、在社团实践中体验态度,体验情感。“管、学、做”三种方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既方式各异,又目标相同。管、学、做的有效配合,较好的实现了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统一。该管理创新机制,“行为在线”经过七年多的实践与修正,越来越接近实践、接近规律。在青岛市2012年首届中小学“十大德育品牌”评选中,获得青岛市首届中小学十大德育管理品牌。

【陶继新】“管、学、做”说得好!如何管?用制度。制度不是贴在墙上与装订成册的纸制的文本,而应当是内化于学生心里的一道“圣折”。学校制度就是学校的“法”,守“法”光荣,违“法”必究。所以,培养学生敬畏制度、遵守制度,并以遵守制度为荣的习惯,就是很好的养成教育。身边的榜样不但能学,可以学好,“学而时习之”;还会在心里生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我也应当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当更多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大家学习榜样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群体效应,在更多的方面做得更好。“做”是养成教育的归宿,也是提升人格力量的起点。正是在做中,学生体验到了养成教育的可贵,体验到了作为一个现代学生的文明与美好。

养成教育可以在小学里做,也可以在中学里做,甚至长大成人也可以做。可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段却在小学时段。如果这个时候形不成好的习惯,以后不知道要费多么的气力才能改正,而且效果也多不明显。小孩子最容易“禁于未发”之时形成习惯,而如果这个时候形不成好的习惯,“则扞格而不胜”。况且,你们不少的学生在家庭里大多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甚至是从小就有了不少不良的习惯。如果不及时进行养成教育,就有可能将这种不好的习惯带到中学与大学,带到社会上去。相反,你们从小学就培养了他们的良好习惯,他们到了中学与大学,走到社会上,也会因为拥有良好的习惯得到人们的拥戴,并对社会做出贡献。

特色办学——依托开发“两课”

【顾玉利】第五个优质资源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创新。自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更多的研究是如何“打碎”。打碎理念、打破课程、改革课堂。山东省出台了素质教育有四十条的禁止与不准。而每一个教育人、特别是校长必须思考,现在的教育打碎了以后,改建立什么。堵住了以后,该怎样开辟。就现实来讲,教育说到底就是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老师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的策略是:靠特色突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教育现状。依托“两课”(课程与课堂)走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特色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多元化教育。践行德育为首、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主动成长、快乐学习、身心健康的新的人才观。具体来讲抓“两课”就是宏观抓课程、微观抓课堂。

【陶继新】您所谈的践行新的人才观至关重要。是不是人才,固然需要好的学习成绩,可是,仅仅有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您所说的德育为首,当是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没有优秀的品质,不管拥有多少的知识,都很难称得上人才,有的时候,知识越多,还会出现危害越大的现象。其次,学生成长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被动状态下的成长也是成长,可是,那是陈旧的,甚至有的时候是畸形的;只有主动发展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又好又快的景观。主动状态下的发展,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动力,而且多有持久性与高效性的特质。再就是您所说的快乐学习。现在一些学校的学生学习,很少快乐,甚至有的还很痛苦。痛苦状态下的学习,非但是低效的,而且还会在学生的心理积聚下一种不良的情绪,让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而快乐学习则不然,它是生命个体不断地探索未知的审美活动。你看孔子怎么说的:“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如此努力的学习,反而快乐无比,甚至连老了都不知道了。这种状态下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驶进一个物我两忘的审美状态,从而让思维空前活跃,并抵达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和谐境界。而身心健康呢?太为重要了!现在学生身心不健康有每况愈下的趋向。没有健康,所有的都不复存在。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健康的成长。不但外在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要有一个丰盈的心灵。唯其如此,才能让生命朝气蓬勃,展示其本然的精彩。

【顾玉利】一是抓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双轨多式”模式。“双轨”的第一条轨道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我们主要抓住两点,就是在落实好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注入与校本课程体系的总目标相一致的校本化因素,科学规划、有序推进,集小成为大成,走向特色。“双轨”的第二条轨道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目标也是要直指校本化课程体系的总目标,本着学生喜不喜欢、需不需要与科学可持续等原则,以学生为本、以科学为本、以有效为本。通过形成选修菜单——师生双向选择——学生参与态度——问卷喜欢程度等环节,分析出学生对学校教材的满意度,确定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取与舍。而“多式”是指学校课程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参与方式、课堂学习时间等的多样化。学校课程的表现形式从学生参与程度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学习方式上分为文本式和活动式;从学习时间上分大课和小课,有十五分钟课、三十分钟课、四十分钟课、七十分钟课、日课、周课、月课、学期课、年课。选修活动课程有:“兴趣超市”、“学生社团”;必修活动课程有:开学、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挑战校园吉尼斯”、“研究性学习”、“踏歌行进”;必修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活动课程有:阅读达级、十五分钟天天练、版画、足球、排笛、葫芦丝、竹笛…….

【陶继新】将学习方式分为文本式和活动式两部分,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而且,这里所说的文本,也不应当只指教科书,还应当包括教科书之外的诸如图书、报刊、网络、影视等方面的学习。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丰富的文本知识,会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让他们从文本中汲取必需的生命营养。活动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极其重要。有的时候,活动即教育。正是在一个又一个的鲜活的活动中,学生才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好的教育。而且,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畅开的,快乐的,所以,多能形成积极的心理。文本式与活动式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让生命更好的成长。

【顾玉利】二是微观上抓住“课堂”。课堂教研最怕的是为教研而教研,忙忙碌碌没闲着。其实教育人都懂,教研的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改变师生素质才是目的。我校的教研采取的“目标式教研”。通过三个项目(语文、数学、综合各引进一个项目),整合一个目标(改变师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先说推进三个项目。一是在语文学科引进国家级课题“语文主题式学习”这个项目,通过课堂教学复合目标的引领,改变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式(以分析咀嚼为主转为以综合感悟为主)、改良师生关系(平等朋友式)、学以致用。二是数学学科引进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帮、理、练四步数学教学法的研究”这个项目。这种教学法是在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的基础上,更本土化、更接地气、更走近课堂,学生易接受,教师好操作。四个教学环节中有三个环节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只有“理”这个环节是师生一起参与式的知识系统建构。老师们运用“学、帮、理、练四步教学法”后,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效能都有整体的改变,将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快乐的体验中遨游数学的海洋。三是其他学科共同引进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专注力的训练”的研究成果。在课题成果的引领下,在课堂上老师们更加关注专注力缺失的潜能生,弱势的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与关爱,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施教,让每一类学生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成就每一个孩,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成为我们香二小教师的誓言。

【陶继新】以分析咀嚼为主转为以综合感悟为主的语文学习,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道。分析咀嚼为主看起来教师很用心,很精致,其实,它却在无形中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更重要的是,它让语文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让大量阅读与学生无缘。而没有大量阅读的语文学习,永远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因为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甚至背诵,是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优质语文系统的。而没有优质的语系,也就不可能形成优质的语文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你们采取“学、帮、理、练四步教学教学法”,竟然有三个环节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事实上,没有学生自主参与的数学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十中学的刘建宇老师,初中一年就教完三年的数学教科书,而且不布置任何课外作业,学生的成绩竟然超过了一般学校学了三年学生的成绩。究其原因是刘建宇更多地让学生在行动,他不但教会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也让他们具备了数学学习的品质。

专注力的训练同样重要,特别是小学生,其成绩的优劣,往往不在智力的高低,而多在于情商上,尤其在于其专注力的好坏上。在之方面努力的话,学生不但可以学好其他学科,也可以学好所有的学科,甚至对其一生的成长都起作用。

【顾玉利】总之,抓住了“两课”,就是抓住了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牛鼻子”,我相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课程目标的实现,必定能让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特质,彰显出一种特色,这才是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规律就是将特色根植课堂,用课程来涵养特色。这种教育带来的变化是立体的、可持续的。

【陶继新】抓住了“两课”,教师的教就不再是不顾学生的教,学生的学也不再是被动的学。相反,教师在教的时候,就会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状态;学生呢,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快乐。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2)》,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