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之道|用心灵弹奏生命的和弦——山东省临沂第四十中学校长的教育情怀(上)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李  凯

山东省临沂第四十中学校长,临沂市科研型骨干校长。从教20多年来,他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2011年,他担任临沂第二十二中学校长,坚持用改革带动学校的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先后取得了“有文化含量的智慧校园”“‘生命·实践’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活动·自主’课堂”“‘六段式’教师网络培训模式”“‘1+X’选课走班体育大课堂”等办学成果,在区域内产生较大反响。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5年5月,他被任命为临沂第四十中学校长。

多年来,李凯坚持阅读,笔耕不辍,先后有几十篇论文在《中国教师报》《山东教育》《创新教育》《山东教育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著有专集《做扎根良知的教师》。

教育,代言着爱与尊重

【李  凯】陶老师,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我越来越感觉到作为一个教育者,心中的责任和肩上的担子是多么沉重,正如美国的教育家吉诺特所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我 ’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陶继新】这段话吉诺特是对针对老师而讲的,同样适合于校长,甚至更适合于校长。一个老师的优劣,关系到他所教班级学生的成败;而一个校长的优劣,则关乎到整个学校发展的好坏。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校长看到这句名句就能感到责任重大,只有有高度责任感的校长才会有这种“沉重”感。正是有了这种“沉重”感,觉得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才能生成“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追索精神,并让自己所带领的团队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李  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尊重人、发现人、发展人、成就人。爱是尊重的基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爱,孔子说:“仁者爱人”,只有爱才能衍生出尊重,在互尊互爱的基础上,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就是让儿童成为儿童,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儿童各有所长,各有所好,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以此为基点,建立自尊,树立自信;发展人就是使儿童的长处更长,并以此带动,实现全面发展,最后达到成就人的教育目的。

【陶继新】每一个儿童都应当是不断成长的生命个体,可是,成长快慢与好坏,却是大不一样的。培育得好,就成长得好与快;培育不好,就成长不好与比较慢。可以这样说,儿童的成长大权,在很大程度上握在教师及其学校领导的手里。那么,如何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呢?您所说的尊重就很重要。儿童年龄虽小,可是,他们却完全可以从老师与学校领导那里读出是不是受到尊重,并由此产生迥然不同的心理感应。受到尊重,心理就愉悦;得不到尊重,心理就痛苦。在心理愉悦状态下的学习效率很高,在心理痛苦状态下的学习效率则很低。更重要的是,由此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它不但会影响学生当下的成长,还有可能会涉及到其未来的发展。

【李  凯】是的。一天在学校里,我发现一位学生和老师拉扯在一起,学生怒目圆睁、情绪激动,教师怒火冲天。我问他们什么原因,原来是因为体育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把长衫换成短衫,可是学生就是不换,老师就强迫他换,因此就起了冲突。当我看到那个学生使劲用左手拽袖口来护住他的右胳膊时,我就想他的右胳膊可能有问题,不想让其他人看到。当我把学生拉到一边证实了我的想法后,告诉他,你可以不用换短袖衫了,我让老师跟监考老师说说,让你参加考试。不过今后遇到这样的事你要和老师沟通,不能跟老师争吵,因为对于这样件事你是知情者,老师是不知情者,所以你和老师争吵还是你的不对的多。

我把这件事跟老师一说,他马上表示了理解,并对刚才自己的粗暴态度表示了后悔。他说,通过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以前总以为学生不听话,叛逆就是故意违反纪律,故意跟老师顶着干。遇到了这样的学生,老师第一个反应就是生气,为学生的不听话而生气,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生气,于是就会扬高嗓门训斥学生,有时还会有过激的言行。说到底还是老师的权利意识过强,有时还滥用教师的所谓权利,完全没有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源还是老师缺少爱与尊重,缺乏平等、民主的思想,传统的师道尊严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没有相互尊重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发生。

【陶继新】其实,这位老师很负责任,只不过是他师道尊严的观念出了问题。这个观念不解决,以后还会发生类似的问题。另外,一个优秀的教师,还要很好地研究学生,尤其是研究中学生叛逆期的心理特征,不然,还会出现类似上面所谈的对峙状态。这样的话,不但学生会受到伤害,老师也感到没了尊严。所以,教师对学生不但要有责任感,要有爱心;还要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责任心与爱心。这样,学生就不会与老师过不去,而是相信老师,感激老师,并且还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另外,也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要让他们懂得尊重教师是一个学生必备的品质,向教师畅开心扉是一种明智之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理解、谅解乃至信任。而有了教师的信任,自己也会心情舒畅。要让学生明白,在校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学得更多的知识,也应当学会做人的道理。

【李  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智者,他们的职责就是明辨事理,确立道义。《吕氏春秋·劝学》有言: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当老师的明辨事理了,确立道义了,才被人们尊重。明理有四个层次:知由来:为何来,为何在,如何在,明责任,敢担当;明事理:即致知,如何致知,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致知为知善知恶,格物为善去恶;守规律:遵守自然之规,社会之规,成长之规;悟正道:知由行始,行为知成,知行合一,且行且思,悟人世正道。

【陶继新】“确立道义”之于教师至关重要,因为衡量一个教师是不是优秀,道义乃是第一标准。《周易》有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没有仁与义,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同时,非常赞同您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它不是朱熹式的解说,而是王阳明式的诠释。格物当如克己,只有不断地格物与克己,教师才能持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修为。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即使临时教学水平不是太高,只要他为了孩子而不遗余力地学习,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升上去。

教师,品味生活的书香

【李  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乐于读书、善于学习的人,读书、写作和思考应该成为教师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读书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也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自己的阅读带动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陶继新】如此重视读书、写作和思考的校长已经越来越少了,可是,这却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只有不断地读好书,才能更好地优化自己的语言,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只有不断的写作,才能因有品质的“立言”而对教育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不至于像孔子担心的那样陷入“罔”的尴尬。而教师的读书、写作与思考,还会以不同的形式影响到学生,从而让他们也走进这种境界中。

【李  凯】是的,阅读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可以品味书香,安放心灵。但是大部分教师,恰恰与阅读失之交臂。我参加工作十几年,只功利性的阅读了少的可怜的几本书,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饭桌上、牌场内,现在想来非常后悔。直到2007年,在临沂七小聆听了您的报告《跟着孔子学当老师》,受您的点化,才幡然醒悟,回去后就制定了读书计划,开始读书,虽然其间断断续续,但总算坚持下来了。经过这七八年的积累,才觉得自己离真正的教师越来越近了。后来,又跟您学读“天书”,真正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通过读“天书”,让自己的思想追随着古圣先贤的足迹,参经悟道,才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知道自己的浅薄,通过读书才使自己思想触角不只停留在当下,而是向更远古的时代爬行。

【陶继新】一旦体悟到读书对于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就再也与书疏离不开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读书都会让自己的生命快速成长起来;如果读一些品位不高的书,是很难有效成长起来的。我之所以主张读“天书”,即古今中外的经典,是因为读书犹如听教师讲课,听名师讲课与听一般老师讲课的收益是大不一样的。读“天书”则等于听大师给自己讲课。天长日久,自然也就从这些大师那里受到熏陶,以至取得真经。只有这样,你才能快速发展起来。

【李  凯】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是劳动,课桌是机床,阅读、写作、观察、表达、计算是工具,要想使学习更轻松、更有效,必须使工具更锋利,并能得心应手、熟练操作。他把阅读放在了第一位,可见阅读在育人的过程中作用是多么的巨大!

【陶继新】英国诗人、政治家弥尔顿说:“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德国诗人歌德则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老师如果读了一本又一本的好书,不就是与一个又一个高尚的人进行对话吗?其心灵不就越来越富贵起来了吗?有了这样的老师,好的教育不就在其中了吗?

【李  凯】是的。一个爱读书的校长,可以引领一大批教师爱上读书;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可以使更多的学生爱上阅读。在我校小学部,确立了三个最主要的教育任务:第一,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每天不间断的、一定量的阅读,让学生养成快速地、有理解地阅读能力;第二,让学生爱上音乐,音乐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音乐的社会毫无生机可言,没有乐音的自然毫无色彩,让学生掌握一项音乐技能可以怡情养性,丰富人生;第三,让学生爱上体育,体魄健康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础,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毛主席说,“欲文明其精神,必野蛮其体魄”,学校不是培养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的地方,而是应让每一个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体魄野蛮,精神饱满的人。一个不热爱体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一个体育运动不能成为教学常态的学校,不能称其为学校。

【陶继新】赞赏您的观点。读书、音乐与体育,对于孩子整个生命成长意义极其重大。对于我大女儿的女儿张旖轩,二女儿的儿子贺思齐,我们从来不让他们参加任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辅导班,而是让张旖轩参加了国学经典诵读班、古琴与乒乓球班,贺思齐参加了国学经典班、钢琴与乒乓球及篮球班。小孩子记忆力强,大量背诵经典,对其一生的成长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而有了艺术熏陶与体育锻炼,则会像孔子所说的可以“成于乐”,毛主席所说的“野蛮其体魄”。那么,关注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是不是会影响学习成绩呢?不是的,甚至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因为一个身体好,经典诗文背诵得多,有艺术才华的孩子,学习起来会更加有效,甚至更多轻松与快乐。

学生,教育的核心素养

【李  凯】学生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说,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学的东西之后,剩下的那部分。鲁迅先生说,你想知道我们未来民族是什么样的吗?那么你就看看我们的孩子吧!我们的孩子精神面貌如何,就决定了我们的民族未来状态如何。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国家。作为教育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担当和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应该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当做自己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的问题。

【陶继新】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了“救救孩子”的呐喊,那么,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的孩子是不是真正不需要“救”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学生的精神状态是不是很好了呢?回答也是否定的。不管老师强制学生学了多少知识,可如果孩子的心灵是灰暗的,精神是萎缩的,就不可能是幸福的。心理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不幸福,会深深的沉淀在他的心灵记忆里,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上,这种沉淀就会升浮起来。所以,好的教育应当疏离掉浮躁与功利,让儿童在学校就幸福地学习与生活。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李  凯】很赞同您的观点。学校应该是儿童精神向往的地方,是儿童快乐的衍生地。快乐是儿童的世界,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学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高高兴兴、无忧无虑是他们生活的音符。然而,自从他们背上书包来到了一个叫学校的地方,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被动地听、被动地记、机械地练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他们的主动学习精神逐渐消失,自主学习能力逐渐退化,儿童最本真的生活离他们越来越远,“学生”扭曲的外壳紧紧地套在他们身上。

被动接受、机械灌输成了当下教育的主旋律。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应对挑战的信心,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缺乏协作共赢的品格,这就是当下学生的现状。

【陶继新】要想让儿童快乐且成长,就要很好地研究他们的成长规律。比如14岁前是其记忆的黄金期,《学记》说得好:“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所以,要让经典走进孩子,并将这些经典嵌在他们生命的记忆里。但是,不讲究儿童背诵的规律,不研究如何让他们快乐地记忆,则又可能步入另一个背离学生成长的陷阱里。同时,不是通过老师索然无味之讲泯灭学生本然就具有的自我学习与自我探究能力,而是要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走进自己品尝学习与探究的乐土里。只有他们感受到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感受生命拔节声响的时候,他们才能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李  凯】教育就应该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心灵触摸未来,有的儿童喜欢读,读能深入他的心灵;有的儿童喜欢写,写能反应他的心声;有的儿童喜欢听,听能使他更倾心。有的儿童喜欢歌唱,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打球,有的喜欢演奏,教育首先是对个性的尊重,学校就是为不同个性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让每一个儿童成长为思想独立、敢于担当、扎根传统、放眼世界的未来公民。

【陶继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就是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提出来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尤其是在艺术与体育方面,其本然就有的天赋,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用同一的方式进行培养,显然是行不通的。在读书、写作等方面,孩子们也会各有爱好,可与艺术与体育比较起来,则不会特别明显,只要下功夫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并不断地进行习作练习,一般孩子是可在喜欢上读书与写作的。不过,由于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的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要言之,教育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而是让其个性更加凸显出来。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2)》,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