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之道|风景这边独好——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自主教育”解码(下)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管理日志,自主教育的重要载体

【潘云芬】谢谢陶老师的肯定!那接下来,我就谈一谈学习上的自主管理。在学习方面,主要依托一个载体----《青少年成长管理日志》。这本日志分为四个部分: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就谈一谈"自我管理"部分,重点是学习上和心态上的自我管理。学习上的自我管理又主要落实在“课堂和自习”。把学生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维度和标准列出来,然后每天进行自我评价。如:高效课堂包括三个维度:准备、专注和互动。准备包括是否准备好学习用具?是否静心候课?专注包括倾听、思考、记忆和记录等维度。互动包括合作交流、质疑和答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个评价不用给老师看,是为了进行自我修正用的,所以真实更重要。老师心目中或许都有好课的基本标准,而学生是模糊的,所以很多学生以为上课遵守纪律,没有讲话就是认真了。其实在守纪的背后有很大的差异。当老师说:同学们,把这句话勾画下来。有的学生只是配合了老师的话做了一个勾画的动作而已,而有的学生是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勾画下来的。

【陶继新】您说的高效课堂的三个维度非常重要。准备,有诸如学习用品等物质层面的准备,还有心理与精神方面的“候课”。前者似乎无关重要,其实不然,因为准备不好,必然会影响到上课学习的效果。所以,不但要准备好,而且要形成习惯。后者更加重要,要让学生把心收到课堂学习之上,如果再往前推展,那就是前置性学习应当充分,上课时才能有备无患。专注属于学习品质,专注力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因此,培养学生专注力,当是高效课堂的必行之事。互动不但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问答,还要有彼此之间的合作。如果说前者会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的话,后者则会培育学生的精神品质。真正高效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关注是不是抵达到了高效率的彼岸,更要让高效有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合作品质。

【潘云芬】日志还包括心态上的自我管理,学生会在日志里写“心理微博”,记录下令TA高兴或值得感恩的事。其实一个人积极心态的培养很重要,而积极心态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环境影响形成的。有的人看问题总是消极的,而有的人总是看到积极的一面,引导孩子看到积极一面的举措,就是写心理微博。要求学生写“高兴的或值得感恩的”,并对一件事进行细节描写。主要写“在得到帮助、自我突破或者帮助别人"时的细节和感受。从三个方面延伸:1.它为什么会发生在你的身上?2.它对你有何意义?3.怎样才能让这样的事以后经常发生在你的身上?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看到积极的一面,发挥出正能量。开始时,学生总是写得到别人帮助时的快乐,而且不会细节描写。后来,老师们经常分享好的心理微博,学生的描写就完全不一样了。

【陶继新】让学生通过日志上写“心理微博”,当是一个创举,也是一种智慧。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心理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可是,有的老师并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性经验,甚至对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一些学生的怪异行为冠以品质问题,从而让本来可以解决的心理问题雪上加霜。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去压抑其青春的激荡,而是导之以有效的疏解。要想让学生心态积极,就要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与学习中有更多的阳光,而不是阴云密布。即使有点风雨,也相信终会阳光灿烂。心灵是需要滋养的,外在的呵护自然必要,而内在的阳光“充氧”则更有价值。你们要求学生写“高兴的或值得感恩的”,并从三个方面延伸,就会持续不断地让他们自我“充氧”。久而久之,积极心态就会固化为一种思维惯性。这不但会让孩子们当下快乐,还会向其未来的生命延伸,让其未来也幸福起来。

【潘云芬】接下来,我想与陶老师分享我们学生的两篇心理微博:①今天上了体育课,我感到又累又渴。这时我的好朋友王倩主动递给了我一瓶水。我体会到了在人们特别需要的时候,你的帮助最令人温暖。我还感受到了朋友懂你不需要言语,而在行动。以后,我也要用行动让她体会到我今天的感受。②今天数学课上,我回答了一个别人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表扬了我。被人表扬的感觉真好!其实让我更开心的远远不只是老师的表扬,是对我提前预习的肯定,是树立我走向数学高度的信心,我不会再畏惧难题。

【陶继新】可以想象,学生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一定是温暖的,幸福的,传递出来的是高兴之情,一次又一次的传递,其实就是给予自己持续不断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强大起来,看到的总是美好希望。所以,学校给予学生的,不应当只是知识,也不应当只是锤炼其能力,还应当让其拥有一颗的美丽心灵。

【潘云芬】现在有些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我们努力想找到一种路径来让他们阳光自信、积极向上,获得幸福感。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有两种来源:一是别人给予,二是给予别人。因此,我们努力培养孩子的"利他"意识和"利他"行为。比起得到帮助时的快乐,有能力帮助别人将更加快乐!

【陶继新】您对两种幸福的分析非常到位!得到别人帮助的快乐,有两个元素必不可少:一是感念生命中有好人,有朋友,有师长之助;二是不但要有感恩他们之心,还要在以后用行动进行感恩。帮助别人的快乐更具意义,这帮助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不过,不能心里想着要让别人感恩,而是视作自然。可愈是如此,往往愈会得到回报。因为助人者,人恒助之,这是一个看不见的生命规则。而且,有了助人为乐的品质,幸福也就自在其中了。

【潘云芬】学生写一写“心理微博”,我觉得不仅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的意识、思考生活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一个有积极态度的人,对人是温暖的,对事是负责的。

【陶继新】“学习和心态”自我管理对于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学习有了自我管理,则可以抵达善学的境界,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这样,学得既轻松,又愉快。而心态自我管理相对有一定的难度,这与他们的年龄有关。不过,如果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持之以恒,也并非遥不可及。在这方面,您做出积极的努力,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特色活动,自主教育的整体提升

【潘云芬】接下来,就聊一聊特色活动。小班有五大特色活动,学生全面参与的第一个特色活动是班级文化展。它是学生第一个全面参与的特色活动,在初一上半期前举行,一群来自于不同小学的陌生孩子,通过这一活动,很快达成班级共识。以前的“班级文化”多数是班主任的事,而今是学生们共同的事。班级文化是班级凝聚力的体现。从取班名到选班训,从班徽设计到制作,从文本解读到展示,处处都显示了学生们的智慧与梦想。为了班级的发展,他们展开想象,寄托纯真而美好的愿望。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过程中。他们通常以小组为单位,然后全班讨论通过。比如说班徽,最后到底选择的是什么图案,何种颜色,蕴含什么意义等都是大家同意的。这样的班级文化完全是学生自己的,所以他们才会为班级共同的梦想和目标努力,遵守大家共同的诺言。

【陶继新】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即通过文化来改变人,但它更多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你们的班级文化就具备这个特点,一是要是班级学生自己构建的文化,二是有一个持续内化于心的过程,三是通过这一有着共同价值标准的文化来重塑班级形象,进而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正是因为它是集体智慧构建起来的班级文化,学生才喜欢它,敬畏它,并通过它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与文化品位。

【潘云芬】班级管理要上升到文化层面是有难度的。但我们在探索、在努力。现在有点陶老师说的意味了。完成班级文化建设后,各班还要用自己的方式在全年级展演出来,展示其生成过程。只有过程中的真实才容易被大家理解,只有解读出来,大家才更加明白其中深刻的含义,也只有公开说出自己的梦想,才有决心去实现。我觉得,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藏在心中的梦想容易被改变,在面对困难的过程中,容易不断降低标准,而公开说出来的梦想才是激发他们的动力。通过展示,也会让他们在比较中学习,是很好的自我教育方式,他们在比武中成长了。

【陶继新】展示班级文化,首先要认为本班班级文化有其独具的风采,而展示成功的时候,则会提升自信心。有了自信,也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也就有了对本班班级文化更强烈的认同感。看了其他班的很有特色班级文化展示,除了欣赏羡慕之外,还会“反求诸己”,从而进一步提升本班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形成之后,会对学生产生正向的影响;而学生的发展,又会丰富与升华班级文化。从这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只具有固定的内涵,有的时候,还会呈现出一种流动的人文风景之美。

【潘云芬】展示班级文化后,学校会把每个班的班徽嵌入教学楼前的广场,学生毕业后无论多少年,回到母校还能看到当初的班级梦想,现在学生们就叫它“班徽广场”。

【陶继新】看过你们学校的“班徽广场”。它静静地躺在地上,却留存下各个班级的文化符号。而继续往深处探究,我们就会发现,那还不只是一种符号,还有精神,还有品质,还是有情怀,以及孩子们的梦想。

【潘云芬】接下来,谈谈另一特色活动——辩论赛。我们的辩论赛在八年级下期进行,长达两个月。第一轮是班级内部小组与小组之间辩论,辩题是关于班级内部的;第二轮是班级与班级之间,辩题是关于校园生活的;第三轮是各班选出的最佳辩手重新组队,辩题有可能是校园生活,也有可能是关于社会现象的。如:中学生带手机到学校是利大于弊或是弊大于利?代沟的主要原因在家长或是在孩子?面对困难我们是该坚持到底或是重新选择?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就是学校的荣誉殿堂表彰了一个成绩不太好而科技发明方面很有优势的学生。他在家里建起了实验室。作为学校想鼓励一批有专长的孩子。这下有一个学生来到校长办公室问:潘校长,您不是讲我们小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吗?某某同学他成绩不好,又不是学生干部,为什么他能上学校的荣誉殿堂呢?当时,我没有直接回答她,就说:你们不是在进行辩论赛吗?那就作为一个辩题去辩一辩吧。于是一个新的辩题就产生了:“我们应该走全才之路或是走偏才之路“?同学们的辩论很激烈。学校只是给了他们一个的机会,他们给出了一个自我觉醒的答案。

【陶继新】这种辩论赛有效地扩充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因为要辩论,就要探究我为什么这样立论,用什么样的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更加有力?从逻辑上讲,是用演绎推理,还是类比推理,还是用归纳推理,还是兼而用之?同时,还会由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每一个辩手都希望自己获胜,可是,由于对方也作如是想,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辩论中,就会发现并非只有自己的立论对,也并非自己的论据精彩与有力,对方也有意想不到的精彩。所以,辩论的过程,既能彰显的自己水平,也会显见对方的能力。最终水落石出,才让双方握手言“和”。同时,由于辩论的问题都是学生身边大家看法不一的棘手话题,即使教师讲一些大道理,学生也未必心服口服。而让他们自己面对面的辩论,便出现了《中庸》所说的“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的可喜景象。学生自己通过辩论交锋最后解决的过程,当是自我管理的高层境界。

【潘云芬】其实,教育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话题。校长也好,老师也罢,面对不同时代和不同背景下的学生,真的要改变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懂得并做好何时牵手,何时放手;也要学会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达到教育的目的。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接受我们的教育内容,而是不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

自主教育,本质上是对学生的尊重,所以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育形式。我们会沿着这条路不懈地探索下去。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继新】学生之所以不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因为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批评多于尊重,管制多于相信,于是,师生矛盾产生了。尽管有的教师苦口婆心,抑或声色俱厉,所起的效果并不理想。自主教育则不然,它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于是,就有了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有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走下去,你们还会收获更大的成果。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2)》,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