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好心田|语文教学(1)——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 系列之四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语文教学  篇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陶继新:20世纪80年代,您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响彻整个教育界。有的人认为,您是在波澜不惊的语文界投放了一颗原子弹。三十多年过去了,全国很多语文教师,依然在学习您的教育思想与方法。这种持续不衰的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魏书生:咱们知道自己这样做很舒服,很快乐,于是就这么做了。我还是喜欢简化形式,直奔内容。说来说去,归根结底,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抓住这个核心。而能力的养成自然要靠行为。一两次听说读写行为不可能形成能力,要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不怕慢,只怕站,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日久天长,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自然能力就形成了。所以,我是在听说读写的行为上做工作。

陶继新:您是真正悟出语文教育奥秘的教育家。不管有多少“创新”的方法,听说读写永远是语文教育绕不过去的坎儿。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现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之举越来越多,可是,如果将听说读写这个“根”斩断,就不可能培植出语文学习中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收听广播

魏书生:如果我们对语文活动、语文学习进行认真研究的话,就会认同这一“常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语文能力”才得以训练,才能形成。也就是说,教师教语文,单教语文书是不够的,还要为学生另辟战场让他们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比如,要有意引导学生收听广播里的新闻与欣赏等节目,在这种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陶继新:您所说的“常识”,一般老百姓都明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语文教学上,一些教师就糊涂起来了。一个婴儿出生之后,并没有专门的老师教其学说话。可是,他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相当熟练地说一个国家的语言了。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出生之后,就掉到本国语言的汪洋大海之中了,几乎天天在听人说话,听得多了,自然就会说了。那么,如果让学生听一些优质的语言,他们自然就能说出标准的话来。您所说的让学生收听广播,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广播里所讲的语音标准。如果再选择听一些有品位的节目,孩子们听起来不但会如痴如醉,还会潜移默化地学到优秀的文化。时间一长,他们的“语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记得我在农村的时候,整个村里没有几本书,我千方百计借来阅读,却难解阅读之渴。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电视,一个大队只有一个喇叭,几乎天天在响着。虽然多为文化大革命的声音,但有时也会有一些文艺欣赏等节目。这个时候,如果不是在干队里的活,我就会站在原地不动,静静地听,生怕漏掉一个字。可以说,当时广播是第二本“书”。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偶尔村里来个说书的,只要不是在被批斗,我就一定去听。民间艺人的语言有其独特的个性,听起来很有味道。有人说我的语言不错,想来与听有着很大的关系。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