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在第十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聆听了梁晓静老师执教的《走进苏轼》。她通过和学生对苏轼三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不仅习得了学诗词的方法,更深入了解了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和他豁达乐观的宽阔胸襟。梁老师课上得扎实厚重,法与学共存,情与理交融,也让我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收益颇多。 一环节过渡自然 一堂好课,开头、结尾及环节的过渡设计都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梁晓静老师在她这节课三首词的学习中,每个环节的处理非常自然巧妙。 梁老师课始引用了梁衡先生这样一段话:“从苏轼乘风归去的公元一一零一年算起,已有九百多年,当我也乘风归去并转世投生时,应该有一千年了吧,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梁老师接着又说:“苏轼到底是怎样一个有魅力的男人,竟然让一个著名的男作家都对他如此痴迷?”我想就凭这段话,学生已被带入了对苏轼迫切的了解中,进而对这堂课学习内容充满期待。这时再开始进入文本的学习,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达到了课前的最好状态。 在第二首词转向第三首词时梁老师说:“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曾有这样一句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而水到渠成过渡到第三首词的学习。而且在整个课堂中,学完苏轼的一首词,梁老师总是会说:这样一个苏轼,难怪我们著名的作家梁衡先生要嫁给他。 在课的结尾,梁晓静老师引用了林语堂评价苏轼的一段话:“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梁老师以这段话作课堂的结尾,不但是对苏轼个人魅力的总结,更让学生的情感找到了落脚点。 这节课梁晓静老师和学生共学习了三首词,第一首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第二首是《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三首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三首词要在一堂课中学完,梁老师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安排顺序,并且词与词之间的过渡自然巧妙,不仅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认知上学生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二以法导学 梁晓静老师在三首词的学习中,注重教给学生品析诗词的方法。第一法:解其题;第二法:知其人;第三法:借意象;第四法:抓诗眼。这“四法”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之中。我们知道,优秀的教师会授学生之“渔”,而梁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学生按照梁老师交给的“四法”,在她的启发引导下,逐渐走进词的主旨,体会到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在学习第二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梁晓静老师首先让学生找出这首词的“诗眼”,其次让学生找出哪些意象是围绕诗眼写“狂”的,并让学生想象当时场景,体会苏轼意气风发的“狂”,最后梁老师让学生通过诵读再次体会场面浩大及苏轼的雄心壮志。让学生明白了“言为心声”的道理。现在,我还能清晰的记得台下那两个男生的齐读,入情入境,声情并茂,特别震撼人。 三以情引领 这三首词内容上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让人从不同角度得以感受到苏轼的人格魅力。第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写了苏轼作为一个丈夫柔情深情的一面,第二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了他作为一个官员忠诚豪情的一面,第三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了他铮铮傲骨的一面。在三首词的学习中,我感受梁晓静老师在课下做了足够的功夫,对苏轼生平的了如指掌,对有关历史典故的娓娓道来,对文字所创设情景的想象和铺垫,对诗词背后蕴含情感的挖掘,这些都体现了梁晓静老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到位和她深厚的教学功底。 梁老师在这节课上做到了法与学共存,情与理交融。如果语文课太注重方法的传授,学生必然学得没有兴趣;如果太注重情感价值观的说教,又失去了语文学法的指导。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学法有所得,精神滋养有所获,梁老师即是如此。 平时,也经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抱怨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殊不知,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老师和家长培养出来的,如果学生的家长不重视阅读,教师自身也不重视,仅凭教材上二三十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何况抱怨学生没兴趣的语文老师,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反思自己,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是否精彩,我么是否做到了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的阅读。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的储备要丰厚,不然这节课肯定精彩不了,也不可能打动学生。老师上课,既要有运筹帷幄之沉稳,又要有机智灵活之变通,我觉得梁晓静老师做到了以上两点。我相信,通过梁晓静老师的这堂课,学生在今后对苏轼及其他诗词作者作品的研读会更深刻。 四个人一点建议 如果非要给梁老师提点建议的话,我感得梁老师在课堂上还是说的多了些,导致学生的思维一直是被梁老师牵着走的。老师问得多,属于学生的思考就少。我个人的一点想法是,梁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品析诗词的“四法”自读自悟,初读,深读,再读,学生有感悟后再诵读。至于苏轼的个人魅力和精神品质,学生应该能通过读领悟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做一个传球者,当学生的问题抛出来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之球再抛给其他学生,引发其他学生更深度的思考。我想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不当之处还请梁老师和读者朋友海涵。 总之,非常感谢梁晓静老师,她的这节课让我对苏轼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也激发了我再读苏轼的热情。课后梁老师推荐的方方的《喜欢苏东坡》,还有梁衡的《来生嫁给苏轼》以及叶飞《苏东坡的千年人生智慧》我都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还没有读,也买了一箱六本装珍藏版的《苏东坡全集》。正像梁老师所说的:我们读苏轼的诗词,不仅仅是看他作为大文豪的文笔和功底,更要学的是他在经历人生困境时的乐观精神和豁达气概,这才是研究苏轼的最终价值所在。最后祝愿喜欢苏轼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也能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完成自己生命的一次次升华。 山东省乐陵市杨安镇中学 周金荣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