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笔记 | 梁晓静:走进苏轼

 天天向上杨老师 2022-04-24

今日内容

2018山东济南名家人文论坛名师课堂研讨会学习笔记

走进苏轼

梁晓静

一、导入
从苏轼乘风归去的公元一零一年算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猜是谁写的?(PPT出示梁衡照片)

我们学习这三首诗词,来看苏轼的其人、其事、其行。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二、品味《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教方法

第一法:解其题

师:读到了什么?

生:时间 晚上 写的一个梦。

师:“乙卯”是什么时候?当时苏轼被贬,正月是什么时候,我们都在做什么?

生:和亲人团聚。

第二法:知其人

学生讲述创作背景:苏东坡与王弗的故事。

师:恩爱到什么程度呢?想像一下当年的苏轼什么样儿?

生:风华正茂。

师:当年的王弗呢?

生:貌美如花。

师:(讲苏轼和王弗的对话,“略知一二”。)苏轼娶了这样的女子,会是什么感觉?
生:有了一位内贤相助,肯定是得心应手。

师:像女同学们说一样,红颜薄命,相伴十一年,王弗去世,他什么感觉?

生:沉痛打击。

生:苏轼正值而立之年,遭受到此沉痛打击,必然十分悲哀。

师:十年来有没有一刻忘记王弗?

……

第三法:借意象

师:上阙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意象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物件。例如,送别词中常出现“折柳”,边塞诗中常出现“大雁”。

生:千里孤坟。王弗的孤坟在千里之外。

师:苏东坡身在山东,王弗的孤坟是四川梅山。还有什么距离?

生:时间。生死之间。

生:尘满面,鬓如霜。

师:尘是什么?鬓如霜。四十岁头发白了,可能吗?

生:仕途不顺,思念妻子。

师:整体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生:悲凉、凄凉。

师:下阙中出现了什么意象?

生:小轩窗。

师:王弗在里面干什么?苏轼是什么感觉?

生:惊喜。

师:他会说什么?

生:亲爱的妻子,我等了你十年,终于和你见面了。

生:我觉得他会感觉这不是真的,会什么也说不出来。

师:王弗回头看见,门口站的是丈夫,她会说什么?

生:也没有说话。

师:为什么也不说话?

生:太过惊喜,不敢相信,情绪达到一定的程度,没法组织好语言,说不出话。

生:十分激动,话到知该怎么说。

师:苏轼看到的王弗还是当年那个貌美如花的王弗吗?苏轼还是当初那个苏轼吗?所以二人只能这样“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样引导学生想像的目的应该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对词中的人物进行换位思考,尤其是“梦中人物”的感情、行为做出想像,可是那是梦呀!为什么要想像王弗的表现?王弗的一切表现都是苏轼梦到的内容,是苏轼潜意识的体现,是苏轼在现实中情感在梦中的投影,这样是不是等同于现实了,是否合适?)

生:明月夜,短松冈。

生:“料得年年肠断处”。

师:一天、一月肠断已经让人难受至极,何况是“年年”。所以这首词表达了……

朗诵,再次配乐朗诵。(二胡曲《伤别离》)

三、品味《江城子 密州出猎》

解题:读出了什么?

第四法:抓诗眼

学生朗读。

师:围绕“狂”字,作者用了哪些意象?

生:……苍茫、辽阔(描述词中的景象)

(学生并没有想像,只是在翻译。为什么?没有给学生想像的时间,没有给学生想像的方法。先来想像再来描述,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师:“卷”字写出了什么?

生:声势浩大。跟随苏轼的有数千人。

生:“倾城”,是说人很多,整个城的人都出动了。

师:来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谁在前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生:苏轼豪情满怀。

学生读。

师:“老夫聊发少年狂”,少年的“狂态”是什么样儿的?

生:用一个贬义词褒用,就是“目空一切”。

师:满载而归之后他们干什么?

生:摆宴喝酒。

师:自古英雄爱喝酒。喝了酒后又发狂态。

生:……

师:(引导学生比较“鬓如霜”和“鬓微霜”)同样的年龄,写同样的事情就不同?

生:“鬓微霜”表达了苏轼的一种狂。因为他的情感不同,表达的就不同。

(学生的认识太可贵了!)

生:两首词的事件不同,心情也不同。

师:“言为心声”。这首词中还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孙郎,还有一个是魏尚。

(事件不同当然是一个触发的因素呀,我觉得学生说得没有问题。比较阅读是极好的,但是为了什么而比较?要让学生发现什么?我认为学生发现的已经非常有价值了。)

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想表达什么?

生:想像这两个人这样有所作为。“雕弓”是什么样的?拉到什么程度?

生:射天狼。

师:为什么要达用到“天狼”这个意象?

生:“天狼”指……,这里指苏轼想抵御外敌,精忠报国。

师:……一个被下放的官员首先想到的是精忠报国,是百姓,这样的苏轼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又一个共产党员!)

生:他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

生:他爱民如子。他当时受到挫折,有的人则可能对百姓发挥自己的不满。

(此结论无依据。应该追问哪里看出?“为报倾城随太守”)

学生诵读。(学生的诵读语调一直太高亢,应该有点变化。)

师:有了《江城子 密州出猎》才有了“豪放词”。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

生:(介绍三个地方)在苏轼的人生中,这三个地方一个比一个地方差,但是他的功绩在人生最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他完成了他生命的升华。

(忽然想到蒋勋说《红楼梦》里谈到尤三姐的自杀,说“尤三姐用自杀完成了自己”,完成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苏轼也在“完成自己”,要“完成自己”先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还是哲学的终级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清楚地知道这些,才有可能“完成自己”。)

三、品味《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出示苏轼狱友的诗: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肯闻。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世未了因。”(东坡给其弟)

师:他曾入狱103天,他遭遇了什么?

生:他遭遇了很大的屈辱,身体和精神双重受害。

师:他在北宋期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他是文坛领袖,表达了对新法的不满。(介绍背景)

师:他是文坛领袖,曾有许多人以得到苏轼的诗为傲。

师:从题目中读到什么?

生:略。

师:找出诗中的意象。这种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孤凄、悲凉。

师:“幽人”与“孤鸿”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很孤单。

师:会想到哪个成语?

生:惊弓之鸟。

(我想到的是“形单影只”,不可以吗?怎么知道苏轼如“惊弓之鸟”呢?仅仅凭着被贬的写作背景吗?)

师:这样的一人鸟想找到的是什么?找到栖息之地了吗?为什么不栖居?

生:觉得“寒枝”与自己不相匹配。

生:他被贬,但是他还有名动京城的骄傲,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

(思考:如果不结合时代背景,能不能读懂这首诗?处处“扣”写作背景的读诗方法太牵强了,更何况这并不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阅读方法。另外,我还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定是作者?“诗言志”,所“言”的“志”当然是诗人自己的,但是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不一定就是作者,什么情况下是?什么情况下不是?怎么区分?想到部编本课本中诗歌的课后题,有的是“诗人的感情”,有的是“诗歌的感情”,不知道到底是咋回事,编者到底是咋想的。我是不是又想多了?)

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不向世俗低头,苏轼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

PPT屏显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门前流水沿能西,休将白发

大江东去,……

竹杖芒鞋……

一点浩然里,千里快哉风。

这些的诗词都写于被贬之时,这样的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苏轼?

生:乐观、坚强骄傲 、有雄心壮志、不服输。

师:苏轼还会做饭、建筑、酿酒……《苏东坡传》林语堂的话

推荐作品:

方方《喜欢苏东坡》

梁衡《来生嫁给苏轼》

叶飞《苏东坡的千年人生智慧》

林语堂《苏东坡传》

看到苏轼面对挫折时的那份豁达,这才是我们这节课的最终价值所在。

思考:

梁老师最后说“看到苏轼面对挫折时的那份豁达,这才是我们这节课的最终价值所在。”如果这节课的最终价值,这还是语文课吗?或者语文课的最终价值到底是什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不是更为合适一些?

实际上这节课也并不是以此价值为指向进行教学的,梁老师在力求教学生读诗歌的方法“解题目”“知其人”“抓意象”“抓诗眼”。

再说说这四种方法。在我看来,这四种方法“解题目”应该是初三学生早就掌握的,而且这一方法不仅是读诗的方法;“知其人”并不是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阅读方法;“抓意象”,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初中生对“意象”的概念可能并不是很清楚,说实在的,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抓诗眼”并不适合所有的诗歌,有的诗歌是没有“诗眼”的。

其实,这节课上,梁老师是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揣摩诗歌中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从而体会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其中“鬓微霜”和“鬓如霜”的比较和玩味非常有意思,学生的回答很到位,是一个对语言很敏感的学生。

三首诗词放在一节课上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像本课的题目一样,为了通过这三首词的品读去“走进苏轼”吗?我们在群里讨论“走进苏轼”这一说法,“走进”是“进去”,全然地了解,三首词能“走进”苏轼这个人吗?可以把“苏轼”理解为“苏轼的情感、苏轼的内心”吗?如果可以,用三首诗可以“走进”吗?

三首词的融合可否更紧密一些,能否选择一个主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