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18日晚 于舟山市普陀区中信普陀大酒店 去年开始对《心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进行研读并获益良多之时,游览中国四大佛教胜地的愿望也便与日俱增。今日的普陀山之游,无疑是初偿夙愿的一次愉快之旅。 普陀山的香火之旺早有耳闻,今日目睹更感盛况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游人,在意欲一睹普陀山的美丽景色与佛教建筑之时,不少人还有一个要向佛说的心愿。于是,虔诚之心的表达方式,便自然地外化为烧香拜佛这一古已有之的行为。所到寺院,特别是普陀山的代表寺院普济寺,更是游人如织,香火不断。就连以前绝少烧香拜佛的一些青年人,也异常虔诚地在观世音菩萨等佛像前烧香叩头。因为这里形成了一种拜佛的氛围,令你不由得进入到了一个如来佛所言的“庄严”之地。况且据说在这里祈求平安、幸福、升迁、发财者,多是有求必应。对于“人往高处走”的众人来说,谁不希望佛给自己带来福音呢? 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拜佛求福的关键在于心诚,而心诚则需心善。佛舍弃的是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为的是普渡众生。他不喜欢祈福于己而于人无益的人。人们在为自己祈福之时,关键是要像佛那样造福于人,并力争走进一个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佛的境界。佛家不同于儒家先师孔老夫子,知其不可以为而为之,也不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使是修身,也与儒家并不等量齐观。佛家要“善男子,善女人”,抛却所有的私欲杂念,不要追逐于仕途与名利,心存一个适然超脱的情怀。它不似儒家那样乐天知命,更不是“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而是甘受其苦,只有圆寂方能升入西天极乐世界。 有人将此视作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佛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哲学,不是一个“消极”与“积极”能说得清楚的。佛学博大精深,哲思飞采,许多优秀的思想早已定格在世人的心里。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在最艰难的时候,除了道家的思想对其产生影响外,佛家思想对其苦中求乐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心理支撑作用,这些又都与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一起使其在不可思议的心理重压下,始终保持了一个超然尘上而又积极生活的健康心态。 我辈不能与苏氏相提并论,但却可以从儒释道三家中汲取所需。我有一种“乐以忘忧”的学习精神,又具一种淡泊仕途的超然之心,还有一种“上善若水”的趋下心理。有一定的追求而又不随波逐流,安于宁静而又日有所获,一心向善而又力图干好工作。这些,当然与佛教的影响息息相关。 在拜佛之时,我没有祈求升迁与发财,只是心存感激,感谢佛给我以智慧,给我以美德,给我以幸福。同时,有时还要在一片茂密的树木下静坐片刻,思考李叔同为什么突然遁入空门?儒释道三家何以能够兼收并蓄?然后,就在清风拂面与香火缭绕中,观云卷云舒,望海水奔流。 虽然,我没有请香与烧香,但是,我却感到,佛在我心中。 原载于《行旅有道》,陶继新 著;语文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