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化学如何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家有学子 2020-09-09

有的同学不理解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

,认为这个反应生成的不是难溶物质,所以此反应不能发生。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理解“难溶物质”和“难溶于水的物质”的区别,实质上是没有真正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初中化学中所讲的反应发生的条件只是从反应物、生成物的形式上进行分类,简单地提出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生成水这三个条件。随着高中化学学习的深入,同学们应该从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移动等角度重新认识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完成知识点的扩充、知识面的形成、知识网的构建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生成气体→生成易挥发的物质(生成从反应混合物中逸出的物质);
②产生沉淀→生成难溶物质(生成难溶于反应溶液的物质);
③生成水→生成难电离的物质(生成弱电解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离子反应发生的标准是“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浓度减小”,所以只要电解质交换成分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比原来的物质更难电离、更难溶解、更易挥发,某些离子的浓度就会减小,离子反应就能够发生。但要特别注意理解“难溶物质≠难溶于水的物质”,难溶物质包括难溶于水的物质,也包括难溶于其他溶剂或难溶于某种溶液的物质。一种溶质在某种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往往不同于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在制碱过程中,NaHCO3在饱和NaCl水溶液中因为难溶而析出。
又如在水中难溶,但可溶于液氨,而难溶于液氨,因此有以下反应。
水溶液中:
液氨中:
以上反应说明溶剂不同,离子反应发生的机理就不同。
同理,许多同学在学习中总结出这样一些规律:强酸制弱酸、可溶碱制不溶碱、可溶盐制不溶盐等。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就会发现有些反应不符合这些规律,如:
  (1)
  (2)
  (3)
上述反应为什么能够进行呢?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上述所谓的规律是大家归纳的经验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反应,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事实上,解释这些不符合“规律”的现象,要应用离子反应的实质:离子结合成比原来的物质更难电离(或更难溶,或更易挥发)的物质→溶液中部分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小→化学平衡向生成更难电离(或更难溶,或更易挥发)的物质方向移动→发生离子反应。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生成的物质越难电离(或越难溶,或越易挥发),离子反应就会进行得越彻底。“强酸制弱酸”只不过是这类离子反应中的一种情况,即反应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时,强酸中H的浓度大,若在此溶液里加入弱酸盐,H与弱酸根离子结合成弱酸分子,H和弱酸根离子的浓度减小,反应的结果是“强酸制弱酸”。如溶液反应是由于电离生成的结合生成了比更难电离的CuS,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结果生成了
下面两个反应也是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
由于大量的存在,结合成了,促进了的溶解。那么,会不会和重新反应生成沉淀呢?这要看溶液中的浓度,大量的存在会抑制的电离,溶液中浓度就很小,能大量共存于含大量的溶液中。
对于反应(3),AgI的溶解度比AgCl的小得多,一种沉淀转变成另一种更难溶的沉淀:
以上例子也说明只有单一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方向时才有“强酸制弱酸、可溶碱制不溶碱、可溶盐制不溶盐……”这样一些规律。也说明只有单一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方向时的化学反应才适于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强弱。
如分别把通入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
前者能被用来说明的酸性强于HClO的,后者不能,因为后者伴随着沉淀反应,不是单一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方向。同理,这个反应也不能说明的碱性就强于NaOH的。
总之,学习化学理论时不能局限于某阶段归纳出的化学规律,在应用时机械地“对号入座”,一定要搞清楚规律的来龙去脉和本质属性,要及时地用新学到的化学理论理解原有的那些化学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