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家桅杆

 文粹读书 2020-09-10

作者:北维  编辑:花生

今天上午,天气尚好,闲来无事,偕同妻儿,一行四人,来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所在——陈家桅杆。与成都平原恒河沙数的各大景点相比,这个地方可谓鲜为人知。之所以选择去陈家桅杆,还是我的主意,我不大喜欢凑热闹,如若去玩,尽选些僻静的所在。

然而,陈家桅杆之行,让我领略了一番川西民居“大观园”的独特风貌。

据资料显示,陈家桅杆,原名陈家大院,因门前树立两根双斗桅杆而得名,系清代咸丰年间翰林陈宗典及其子武举陈登俊多年营建,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历经八年竣工,是一座集居住、祠堂、园林、书院为一体的建筑群。

我们从温江金马镇出发,沿双新路一直向北,经府新路,穿农业园横道,上灌温路,经近四十分钟的时间,我们进入了一条两边都是树木、行人车辆极少的水泥路。行经约七百米,导航播报:“到达目的地附近。此次导航结束。”我正迷茫间,在我左方出现一块空地,右边是停车场,里面树荫下停泊着三五辆小汽车,左边是一方池水,里面长满了一些葱葱郁郁的不知名的花草,但显得极为有生气。正中一条青石板铺就的通道,平展、干净,与前方一座精致的石桥相接。石桥对面,一座庄园式门楼端端正正地坐落在通道尽头,碧瓦飞甍,飞檐微翘。门楼两边,一对石狮昂头并坐,遥相呼应。门楼前是一片小广场,两根双斗石桅杆耸立其间,栉风沐雨,已呈灰黑色。

我停好车,招呼妻儿下来,到旁边小巧别致的售票厅买了票,便沿着青石板路走去。很安静,只听到蝉儿聒噪声。

来到门楼口,一个保安样的中年男子从里间出来,可能是看到我们拖儿带女的情形与当下这清静的场所不大吻合,看了看,便接过妻手中的门票,示意我们进去。

迈过门槛,进得门来,一面照壁挡住了人的视线,其照壁是木质雕花镂空的,隐在门楼下;虽是镂空的,但不大看得清里间的情况。转过来,豁然开朗,眼前顿觉一亮。一方庭院,赭石铺就,不算很大,但挺宽敞,视野开阔。庭院四周摆着五六株盆栽,在久雨初晴的天空下显得异常葱郁。

正对照壁的,又是一道门,门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轩峻壮丽。门楣上挂着一个双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四个字,是“皇恩祖德”,上面是“龙恩浩荡”四个小篆印章。门上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红漆鎏金,上面写着:

修历多载永不离祖父向指,功成一朝还期布希夷古风。

大门两边连着两间清厦,皆是层台累榭,飞檐反宇。虽比大门稍矮,但显得轩昂壮丽。清厦左边,一溜抄手游廊。

我们转过照壁,没有直接从大门进去,而是顺着抄手游廊往前走,走到一半,一个小小石门出现在眼前,石门顶上红砖砌成,刻着四个字——翠柏山房。原来,这是陈氏家族的书房和私塾,是对子孙进行“族规”“宗规”“家规”教育的所在。正对门墙上,挂着孔子像,左右各一句联,写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草书。笔迹刚劲有力,不知何人所书。

书房并不大,但黑漆漆就的古木桌椅呈现出岁月的沧桑。我手扶桌椅,仿佛看到头戴瓜皮帽,梳着流光小辫的孩童在先生和长辈的训导下坐得端端正正的样子,耳边传来艰涩拗口的读书声,进而体会到这一名门望族当时的那种兴盛场景。

书房侧墙,有一垂花门,进得里面,像是翠柏山房的侧室。侧室两边各有一块石碑,石匾上分别是同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同一天颁发的两份圣旨。据圣旨内容,是同治皇帝加封陈登俊祖父、父亲,以及祖母和母亲的,石碑正面是汉文,背面是满文。侧室两边是游廊,中间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上方,一座石桥与另一边相连。

走过石桥,进入一条幽深的甬道,甬道里散发着一股古庙的味道,似乎是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建筑木料和砖瓦里散发出来的,有股长期没人居住过的腐味儿,但不乏远离尘俗的清气,和不被世人破坏过的原始的味道。

穿过甬道,眼前又一亮,一个天井出现在眼前。天井正前方,有一大厅,正与挂有“皇恩祖德”的大门相照应。进入大厅,抬头迎面一个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四个打字,是“恩沐九霄”,两边各有落款,右边写“钦赐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龚显曾顿首拜书”,左边写“温江县众官绅叩首拜贺”,时间是“同治六年六月六日縠旦”。下方一面屏,用鎏金刻画着一头张牙舞爪的貔貅,两边有斗大的“福”“寿”两字。前面有一副对联,镶着鎏金的字迹:

         高文典册垂家法,茂矩隆规立世程。

大匾下方,两张乌木靠背椅,其左右两边,各三把同样的椅子。再后面,靠墙壁又有椅子,各四。墙壁上各有一字,曰“理”,曰“孝”,字边上,有“明伦理”“敬祖宗”篇。大厅两侧,又各有一小厅,里面只并排设有两把椅子,并无他物。厅前各有一副对联,其一联书:

精勤经史学人事,坐起恭敬儒者风。

另一联:

盛德若愚细行不失,为善取乐读书便佳。

天井两边,都是厢房,透过木格子往里看,里面设有床帐,床上被褥依旧,物件摆放整齐。好像主人刚刚出去,即将进来的光景。床下脚踏油漆剥落,露出岁月的原色。

大厅里间,两边各有一小门。从小门进去,有一十级高台,上有一寝庙,寝庙正中,有一香案,香案正中墙上有一牌位,红底黑字,上书“陈氏历代先祖香位”。寝庙下方,是家法室,门很小,无窗户,幽昬,阴暗。

到了此处,整个院子算是到底了。为了不走重复路,我们从寝庙的右前方往回走。

从一个狭长的甬道出来,却是一溜一溜的厢房,我想找出拥有几百号人口的大家族人员就寝的地方,但里面除了空荡荡的房间,就是里面摆着桌椅。此处建筑虽依然有着前院贵族的建筑风格,但不似那般轩峻壮丽,都显得小巧别致。出得一个门头相当高的小门,进入陈家桅杆最美的地方——大花厅。大花厅作为用来接待达官贵人的所在,其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穿过前厅,转入屏风,忽闻水声潺湲,似佩环相鸣。只见一座假山,与四周游廊比齐,和墙外翠竹相映。山上清流飞溅,泻出石洞。上有萝薜倒垂,下有浮花漂荡,几条金色鲤鱼信游清波,无视你我。置身其间,几近出世矣。

出得大花厅,是一座方院,游廊下竹椅里有几个工作人员在闲谈,其声音大小,正与此景相融。走出拱形门,即是来时前院。

纵观陈家桅杆建筑群,其建筑艺术巧妙绝伦,整座建筑青瓦粉墙,院落重重,轻盈精巧,气势不凡。可谓

“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

悬崖伸吊脚,外挑白马廊”。

游完全程,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只遇到过两个老夫妇,老妇人看到一岁多的小女儿不让我牵手,独立行走前去,笑看了半天。难怪儿子连声叫屈“一点都不好玩”呢!呵呵,他哪能懂得其中的趣味。

走出陈家桅杆大院,回望整座建筑,层楼叠榭,飞檐微翘,古朴典雅,古木参天,门前双斗桅杆高耸挺拔。它就像一艘大船,在茫茫历史烟海中航行了一百多年,舵手虽已远逝,乘客俱皆云烟飘散,但它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价值将日渐浓厚,在温江区政府的维护与修缮下将重返青春,被世人所关瞩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