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畏的父亲

 文粹读书 2020-09-10

(文图无关)

作者:潘振荣   编辑:花生

父亲曾经的那颗心虽然满目疮痍,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坚持,那是一种含泪的微笑,一种跌倒了想要爬起来的顽强,一种饱经了风霜却依旧想着含苞待放的孤独。

父亲的人生信念就是八个字:努力、奋斗、拼搏、坚持。努力就是他每天不断的做着重复的事情,重复的事情每天做着;奋斗就是每次艰难过后他对自身的一种自我激励;拼搏就是他含着泪留着汗仍旧能向着远方不断前行;坚持是明之不可为却能于不断奔跑中捕捉到希望的一种无所畏惧。

以前不管路有多远天有多灰暗,父亲总能找到回来的路,他说这就是家的魔力。这种家的魔力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管外面的路途有多么遥远和艰难,回到这个叫做家的地方,温馨就会立马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掺杂了关爱的感动,一种摒弃了烦恼的幸福,一种沉淀了无私的辛劳。

父亲白天委屈的活在阳光下,到了晚上他只能游曳在虚幻的梦境里面。活在梦里的人不仅永远长不大,而且还对艰难困苦失去了免疫力。在当时劳累的日子里,父亲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每晚的睡梦中。父亲清楚的知道只有赢过生活的艰辛,他才能勉强打胜人生这场拉锯战。

父亲是一个很知足的人,他曾经对着柿子树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大致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往树上爬时,他欲望不大,只热切盼望的想要树上的一颗果子,可这个人一旦爬上树,他就会惦记着整颗树上的果子。父亲是想告诉我,做人要知足常乐,那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

我人生学会的第一个字是"人"字,这是父亲教我写的。这个"人"既像我家老房子的屋架,又仿佛是我们头顶上的乌云。父亲是要告诉我,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做人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所在。

我家每年都会养一只狗,记得父亲当年还莫名其妙的说过这样一句话:"狗永远都是狗,它一辈子只干三件事,那就是吃饭、看门、睡觉,而人有时就不一定是人了。"我当时由于社会阅历尚浅,无法理解他的那种想法,还以为是父亲埋怨生活的艰辛呢。后来我渐渐懂得了这句话的真正涵义,父亲其实是想告诉我,生活是用无数的艰辛和泪水凝聚而成的。遥想当年,父亲每走一步都比同龄人要多付出几倍的努力,甚至是十几倍的汗水,那汗水里还掺杂无尽的孤独与困苦。

父亲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而我以前在言语方面就是典型的"话痴"。尽管我和父亲会在某些价值观上形成分歧,甚至有时还会言辞激烈,但我还是很佩服父亲的语言功力。那些意箴言骸的话是他用几十年的曲折经历换来的,是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

我依稀还记得父亲说话的深情,总是慢两句快一句的,有时慢的能急疯一只蚂蚁。后来我才发现父亲之所以说话慢吞吞的,不是性格暗弱,而是担心言多必失。他怕一旦说错话,会得罪别人。回想当年父亲不敢得罪身边的每一个亲友,因为他的生存能力很弱,需要别人时刻的帮助。他总是很卑微的小心翼翼的活着,偶尔有时也会"牺牲"我们兄妹四人的想法和意见。我们当时很不理解父亲的这种做法,直到后来我们兄妹四人渐渐长大,才深刻体会到父亲那些年的艰辛与不易。

父亲当年还谆谆告诫过我们兄妹四人以后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说话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尽量把事情的方方面面考虑的很周到再对别人说出口,以免得罪别人或者落人口实。父亲就是这样一个终身活的规矩心却很累的实在人。

在二十七岁之前 ,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对此父亲规劝了很长时间,我才在后天的磨炼中慢慢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自信心。父亲常说:"人只要肯努力任何时候重新开始都不算太晚。"我当时还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涵义,因为做好一件事太难了,坚持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亲还说:"有的人少年成名,有的人大器晚成。"我那时候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我们应该在属于自己的人生阶段,慢慢的打磨我们身上的各种能力,不要盲目的羡慕别人的成功,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道路都是不同的。

父亲是一个性格不足的人,他总爱纠结过去的错误和遗憾,这取决于他本身的生活环境以及时代的局限性。我的身上也有和父亲相同的性格问题,但我能汲取他的经验。我的成长正是在建立在这些不足之上,我一直尝试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也是父亲用他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为我换来的。

父亲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他对文学创作有着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近乎苛刻的鉴赏力。他常说写作是上天赋予人类的一种最特殊的能力,大部分的人都能说会道,但会写的人寥寥无几。父亲一直渴望能有一部真正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作品出现,但他苦等了几十年,甚至还翻越古今中外的历史书都没有发现类似的作品。我说有这类的作品,而父亲坚持己见,他认为那些书只是把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轻描淡写,也有部分著作选择一笔带过,甚至还有的持否定态度的书籍刊物。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的恢弘巨著,父亲也只是认为那是一批有本事的人在和另一批有本事的人抢夺社会仅有的政治资源,关老百姓什么事,他们几群人争来夺去,到头来受苦的还是老百姓,他们中间有谁又真正的为老百姓的安危困苦着想过。父亲的这些想法深深影响以后要写作的我。

我自小就对文字有一种强烈而又亲切的需求感,我渴望它能解答我家为何会处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里。我在父亲的指引下熟读了中外历史,有一段时间他评价我的历史造诣高于文学修养,我便尝试着用历史的笔法去驾驭文学创作。刚开始写作时,我一度陷入写作的误区,甚至还迷茫了很长时间。我一方面希望父亲能严格要求我,让我能在困难中越挫越勇;另一方面由于我承受能力很差适应不了复杂的写作环境,因此又希望父亲能宽松的对待我,我一直活在双重标准的夹缝里。父亲有鉴于此,大胆的指出了我写作上的软肋,那就是缺乏深刻的生活阅历。后来我悟出了写作的精髓,只有将历史、现实以及文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对土地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他常听老辈人说过一句"宁弃一儿女,不舍一寸地"的古话。这句古话形象的反映了土地在农民心里的地位,在农民们看来,土地就是他们的"第二生命",是他们赖以活下去的根本所在。父亲还曾说过:"不盼官,不盼富,只盼庄稼地里插秧苗。"

我曾听父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真是年轻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故事的大致意思是说,连续几个月天旱少雨,一个农民为了地里的庄稼,竟然以儿女的婚姻为代价,为的仅是邻家田地边上的水。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中国农业社会里,农民为了土地可以说倾尽了他们自身的所有,甚至有时还会牺牲除了生命以外的任何一样宝贵的东西,这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尊严以及儿女们的婚姻。

父亲的身上有一种大海的气魄,时光的车轮缓缓走过时,留下的是他曾经的那些艰辛故事。当父亲把家庭的责任握在心中的那一刻,他已经注定此生不会平凡。父亲此生都没有一份人生的广阔,生活的风雨一遍遍的在他的肩头飘落。父亲这个男人不好做,他在再辛苦再劳累也不会和我们兄妹四人说。一旦父亲遇到艰难困苦,他只会在每晚躺下时把心头的忧愁轻抚。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父亲依然把对我们的疼爱藏在心里,他才不会惧怕任何的艰辛坎坷。

父亲这一生活的中规中矩,他常说:"一个人的聪明是天生的,但善良是可以选择的"。他是想告诉我们,我们虽然没有聪明的大脑,但我们可以选择去做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即使不够聪明,也可以用自身的善良去帮助身边每一个有需要的人。

一个穷字陪伴了父亲大半辈子,他说这辈子经过他手的钱屈指可数。父亲曾经也在想,如果人能像鱼一样只拥有七秒钟的记忆,那该有好多啊!那时的人应该活的很轻松。因为日子的艰难会从大脑里一扫而过,截留下来的是那些逝去的美好的生活瞬间。

父亲很想不为钱而活着,可他生在了一个靠钱活着的世道里。在过去的那些年里,父亲为了我们这个家,可谓是操碎了心熬干了泪。他有时想过退缩,但他没有放弃的勇气,一看到我们楚楚可怜的眼神,他的那颗无畏的心又瞬间强大起来。这一顽强的坚持,就来到了新世纪的今天。后来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父亲也终于卸下了身上沉重的包袱。

说起父母亲的结合,我起初不懂。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渐渐才明白父亲当年的无奈,他是被艰苦生活压迫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记得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带有讽刺意味的俗语,它的原文:"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我们很多人只理解了前半句,很少有人能悟透后半句的涵义。后来我从父亲的身上才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精髓。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富人再怎么富有,也经不起折腾,穷人穷到连媳妇都娶不起的时候,哪有所谓的第四代啊!父亲等于是用几十年艰辛的生活为我们兄妹四人换取了生存的机会,他这一生也无愧于"父亲"这一伟大的称号。

父亲当初曾一度看不上我的母亲,只因家里穷,加上腿有残疾,他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这桩不愉快的婚姻。父亲知道他当年如果不答应祖母的哀求,他就只能对着地里的玉米说俄文了。

这三十五年来,父亲忍受了母亲数不清的埋怨与讥讽,但母亲也感念父亲的不离不弃。她一边受着父亲的"恩惠",一边指责着父亲不能在家陪她。父亲母亲之间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吵吵闹闹,但他们在关键时刻总能患难与共,这也是我们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