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文苑】No.20995期[纸刊遴选]A版||孤独的父亲 文/潘振荣

 北上广文学 2020-08-29
上海文苑
欢迎您的阅读
《广州文苑》、《上海文苑》、《北京诗词》、《广州诗刊》、《上海诗刊》、《祖国文学》、《北方现代文学》属于共同平台!
【上纸刊《北上广文学》,请联系主编微信xiaobai2314d】


         孤独的父亲
         文/潘振荣


    父亲曾经是一个没有青春的人,他们那一代人面对的都是土地。每天只要是一睁开眼,就要考虑今天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弯腰用汗水耕耘土地就是他们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远远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整日活在任性和胡闹当中。等到哪天他们不谈论吃饭了,也就意味着人生的终结、岁月的流逝。


    父亲的一生是在等待中度过的。他等待过拂晓的鸡鸣声;他等待过中午香喷喷的饭菜;他等待过落日的黄昏,他甚至还等待过天黑。在无尽的等待中,他最希望天不要黑的太快,因为黑夜太漫长了。黑有时意味着结束,也会代表着一种对苦难的回忆,更会象征着艰辛生活的不断重复。


    父亲的前半生最远也只是去过西安城,我不到三十岁走迹已遍布大半个中国。向东到过有"天堂"之称的苏州;往南到过深圳的盐田港;最远去过新疆的边陲重镇喀什;也曾在东星口岸,遥望过越南的异域风光。我每次返程时心里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舍与哀愁,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却没有工作,异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一个叫家的地方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地方却安不了家,漂泊从此刻起诞生了,我在漂泊中向往着诗意的远方。在游历中我有了乡愁,而父亲心里多了一份牵挂,我们父子两人在相互的思念下,成功的构筑了一个叫家的温馨世界。


   父亲是一个从来都靠自己的人,孤独也整整相伴了他六十多年。这几十年来,父亲活的有多么孤独,谁也无法体会。我只能隐约的从父亲的面部表情与言谈举止中探查出他曾经所遭受的那些艰难与辛酸过往。记得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父亲一直以来就像雨伞一样,呵护着我们这个家,而他却整日浸泡在生活这片雨水中。


    父亲的身上时不时还会展现出一种常人难以做到的"蜗牛精神"。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兄妹四人最算再多活一百年,也不及他当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之万一。父亲这一生很少哭过,也不懂怎么样去和别人沟通交流。因为他说不了场面话,唯一能带给别人的是他那张渴望与忧愁并存的脸庞,他有时会让所有艰辛的眼泪和汗水都一一沉淀在那颗无畏的心里。


    父亲是一个生活意识很强的人,他既信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又时常恪守着"蚂蚁精神"。几十年来,父亲就像一个无所畏惧的战士一样,牢牢的驻守在生活这座堡垒里。他有时被风雪侵扰过,有时被饥渴摧折着,还有时被病痛折磨过,也有时是被漫长的时光磨蚀着,但父亲更多的时候是带着一份坚持与忍耐活着。


    父亲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他常说凡事都要学会未雨绸缪,我家的老房子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个水泥制作而成的储粮柜。这个水泥柜是包括父亲叔叔在内的那一代人的特殊烙印。他们那一代人对粮食有一种伤痛般的感恩,是粮食养育了他们,也是粮食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水泥柜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浓缩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现在大部分人要么早已吃上了"商品粮",要么把家里的水泥柜都销毁了。可父亲却担忧起来,他时常对我们兄妹四人说:"要是现在闹起饥荒,像他这样缺乏谋生能力的农民该怎么办?"


      记得小时候我问过父亲这样一个问题:"小孩老人都是我们最亲的人,为什么人们对待小孩和老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父亲说人们在小孩的脸上看到了新生的希望,而老人的身上有一种凋谢般的落寞。我当时很不理解父亲说过的话,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小孩代表着生机,老人们象征着逝去,这一生一逝之间,折射出我们中国人身上那种独特的扭曲了的生存观。


    每年清明的时候,父亲都会去祭拜山坡下面的那颗柿子树,我当时问他为什么要来这里。父亲说是我们的一位亲人就埋在这颗柿子树下,至于这位亲人姓甚名谁,他从来只字不提,只是嘱咐我们时时要来祭拜。后来我才从亲友的口中得知柿子树下埋得其实并不是我们的亲人,而是一个曾经在生活上帮助过父亲的人。他感念了这个人一辈子,在父亲眼中,这个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感人的故事,至今谁也说不明白。我只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没有血缘的亲情。那种亲情曾经翻越过高山,畅游过海洋,还曾翱翔于浩瀚的天空,可最后都沉寂在了那颗柿子树下。


    父亲也曾对爱情有过美好的憧憬。他既没有说过《花样年华》里的那句著名的台词,也没有像《致青春》里那样为爱情抗争过,更没有拥有过如《山楂树之恋》般纯朴的爱恋,有的只是他那颗质朴而又积极的心。父亲的那颗心一直被艰苦的生活压迫着、磨蚀着,直到它慢慢与艰难的生存环境融入一体,随着无尽的劳作一点一滴的消散在了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里。


    父亲这一生酷爱历史,尤其喜爱读有关毛泽东的历史故事。毛泽东同时也是父亲那一代人共同的精神偶像。他时常说:"历史是由人所书写的,可大部分人的历史永远都只能徘徊在笔尖之外"。父亲的前半生没有能力改变历史,历史的洪流也很快会将他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唯一能留下的是那些曾经的艰难的生活瞬间。


    父亲的这一生算不上成功,但他却活的很自在。在漫长的劳作生涯中,他看穿了许多别人悟不透的事情。比如,我们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满腔的热血,都梦醒着改变复杂的世界,可到头来我们却被并不复杂的世界同化了。对此父亲有着不同的观点,他常说世界其实并不复杂,是我们的心变复杂了,我们虽然没有能力改变世界,但要学着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唯有保持一颗赤诚之心,时常感念生活的恩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升华过去的那些艰辛与困苦。


    父亲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他的生活虽然不是很有品味,但他却把生活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我问父亲生活是什么,他只用了"吃饭"这一看似简单却饱含深刻哲理的词汇来概括,这简单的一句"吃饭",寄予了父亲六十多年的坎坷人生路。我以前总认为生活就是远方,就是湛蓝的大海,从来就没有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吃饭,而酸甜苦辣就是其中的调味品。


    父亲年轻时其实有过迷茫和失意,他也许会遭遇生活的窘境、人生的绝望,甚至还会面临一些艰难的非人的抉择,但在他身上更多看到的是无畏的坚持和承受。一切只为家人活着,很好的诠释了父亲一生走过的那些艰难路。记得我们兄妹四人小时候日子过的很辛苦,总觉得活着很复杂。那时的我们已渐渐的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直到我们长大成人才体会到父亲当年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生活并不复杂,复杂的其实是我们兄妹四人当初的那颗执拗而又纠结的心。


     父亲身上最大的缺点就是生活没有原则,而他恰恰就是一个思想上有原则的人。当生活与所谓的"原则"发生激烈冲突时,父亲也会徘徊犹豫,可他最后还是会向艰难的生活做出妥协。这"妥协"的背后,是一位父亲为了活着不惜付出一切的代价,并且他也饱尝了生活的全部艰难与无奈。父亲其实是一个生在原则里却活在现实中的本分人。


    父亲是一个什么事情都看的很开的人,长年的艰苦生活已经磨蚀了他身上所有的喜怒哀乐,唯一留下的就是他那张充满艰辛却又积极向上的脸。对于祖母的突然离世,母亲的重病在床,父亲想的很简单,他时常对我们兄妹四人说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一切要顺其自然。只要用心对待活着的人,那我们以后就会少一点遗憾,多一份希望。


     父亲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上成学,他和叔叔中学没毕业就帮家里干起了农活,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度压弯了他们兄弟的肩膀。他们刚开始上学那会儿有过远大的理想,也憧憬过美好的未来,还幻想着知识改变命运,甚至还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蓝田这个小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可后来他们兄弟慢慢发现知识仅是一种文字游戏,并不能真正改善家里贫困的生活,反而使他们一度陷入纠结自责的泥潭里。在祖母的劝说下,他们兄弟渐渐懂得了生活的意义,最后回到农村,甘心做了几十年本分而又辛劳的农民。 他们兄弟起初并不认可这种生活,后来他们感受到祖母一人操持家务的艰辛与不易,才领悟到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简单的活着。


    父亲以前也是一个喜欢照镜子的人,源于他当初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他一度对着镜子自责叹息,后来是祖母藏起了家里唯一的那面镜子,谁也不知道祖母当年是跟父亲怎样说的。只知道从那天开始,父亲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都把满腔的热血都挥洒在了贫瘠的土地里,直到那地里长出丰硕的庄稼来。现在他除了去理发店剪发要照镜子以外,平时在家都是用剃须刀摸着胡须来刮的。


  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为找回那一撇,“我”问了很多人,那一撇代表什么?经商的人说是金钱;从政的人说是权力;干活的人说是工资;读书的学生说是分数;漂亮的女人说是容颜。父亲却告诉我那一撇是:健康和希望。他凭借着健康的身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先后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历经无数次的艰难困苦,顽强的支撑起了我们这个贫困的家。


     父亲从不轻易开口说话,因为说话意味着一种承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许愿。三十五年前他曾对母亲说过,等到哪天他不忙了,就好好陪伴母亲,谁知一等就过了三十五年。母亲在等待中受尽了委屈,也熬白了她的头发。从那以后,父亲不会轻易再说话,因为他从母亲身上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话有时就代表着一种责任,一种对家人没有任何理由的呵护。


    人常说成熟的稻子总弯腰,在父亲的人生词典里,从来就没有抬头这个词。每当他弯腰时,那一定是我家有迈不过去的槛。当别人问父亲对幸福生活的评判标准时,他会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安静是一种生活境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安静下来,那是他们的心太浮躁了。父亲的一生是安静的,他的安静也使我让产生了胆怯。父亲做事安静,从来不流溢于表面的夸奖,他只追求实际的效果;父亲吃饭安静,从来不再吃饭时说话,他牙口不好,有时还会把食物生吞活咽下去;父亲睡觉安静,他常常是忙的很累时才休息,有时一觉就睡到天亮;父亲做人一度也很"安静",他知道自己说话没有几个人愿意听,所以他常常选择了沉默寡言。


    父亲一直活在孤独里,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为生活所付出的艰辛,这也包括我们兄妹四人的母亲。他的灵魂一度很疲惫,他也曾在后悔与憧憬之间做过短暂的停留,只到父亲看见我们兄妹四人一个个都长大成人,他那颗漂浮的心终于可以休息了。


     父亲以前幻想过他会变成我家门前小河里的鱼儿,可他始终游不出生活这片溪水;父亲还梦想着攀登上临近的华山,可他早已没有当年的锐气;父亲一直都想着走出西安这片故土,当他和我乘坐飞机前行遥远的南方时,他竟然在大海面前哭了,那一哭,不仅是为他自己,更是为祖母以及父亲所爱的每一位亲人致敬,还终结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艰辛回忆。

    

    父亲那个时代既没有叛逆的青春、也没有所谓的娱乐,更没有对人生的肆意挥霍,有的只是一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正是这份希望陪伴父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与困苦,唯一能留在他心里的是曾经的那些艰难的生活历程。


感谢一路有您……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作者:编委会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也必将为文学事业而做出草根的奉献!热爱,志趣,是生命最光彩的部分!感谢有您感恩有您!


编委会集体奉上
《上海文苑》投稿微信
主编微信xiaobai2314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