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许再哭了!”面对孩子哭泣,你确定自己做对了吗?

 小豆丁讲故事 2020-09-10

那天晚上,我和女儿在互相追逐着玩耍。小家伙跑得太快,忽然重心不稳摔倒了。她的额头生生磕在桌腿上,发出了“咚”的一声巨响。

吓坏了的我一个箭步冲上前,一把抱住孩子查看起来。只见她小脑袋上一块淤青,已然鼓起了一个大包。

那该是有多疼啊!可女儿的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她紧咬着小嘴,明明眼眶里已经盈满了泪水,却还是一个劲地重复着:“不哭,囡囡不哭……”对一个才两岁半的孩子来说,那过分的逞强让人既意外又不舍。

我心疼地搂紧她说道:“宝贝,觉得太疼就哭吧,哭出来会好很多。”听了我的话,小家伙才“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压抑的痛苦,终于一并释放出来。


心里很不是滋味。从女儿出生起,每次她哭时,我无论是安慰还是批评,下意识的第一句话总是:“别哭啦。”可是,这一次孩子真的没哭,我却五味杂陈。


那份与年龄不相称的隐忍和自控,在我看来莫名心酸:在最该撒娇任性的年纪,她却选择了默默承受。

我不由得反思起一个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哭呢?


在很多人看来,哭代表着脆弱、娇气和麻烦的制造,它并不是一个“好”孩子该有的特质。因此每每听闻哭声,家长总会莫名抓狂。

于是我们会用尽各种办法——甚至包括呵斥责骂、威逼利诱——来让孩子赶紧停止哭泣。而且我们还会在平日的教育中时不时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概念:哭泣不好,不要动不动就哭。

与此同时,很多时候我们还会陷入另一种极端:面对孩子哭泣,选择置若罔闻,漠然对待。

比如,上世纪30年代,一种名为“哭声免疫法”的婴儿睡眠训练方法曾在欧美风靡一时。概括来说,这个方法就是宝宝“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因为它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所以一度深受欢迎。

可是,我们忘了一点,哭其实和笑一样,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我们一味压抑或刻意忽视它,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情绪如果没有途径释放,在心里便会憋成内伤。

而若久无回应,同样危害不少。

就像上文提到的哭声免疫法,事实证明被其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因为它无视宝宝的需求,任其撕心裂肺地哭到精疲力尽却不理睬。这等于剥夺了孩子对爱的渴求,伴随而来的,还有他们信任感的坍塌和安全感的缺失。

临床心理学家Dr. Jonice Webb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童年期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 Neglect, CEN)”。概括来说就是,父母如果没能给子女足够的情感回应,将会使孩子造成低自尊与自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甚至是抑郁等心理创伤,并严重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个人成长与人际交往。

由此可见,感情宜疏不宜堵,也不能熟视无睹。相比排斥孩子哭,更重要的,是合理的引导和处理。

《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一书中提到,“孩子的情绪有特定的内涵,它表达了某种愿望,能起到治愈的作用。为了孩子的幸福,家长要学会积极地对情绪进行辨识、归类、理解、疏导和利用。”

其实,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哭闹,其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而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弄清孩子哭泣的动机。

对于小婴儿来说,任何一点微小的不舒服,如饥饿、排泄、无聊等等,都可能引发他们大哭一场。这时候,哭是一种争取满足生理需求的本能。

等孩子大了之后,哭则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涵义。除了表达情绪和承载不适,它还可能是为达目的的手段。

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无论如何,“不许哭”或“任其哭”,都不可取。

亲子专家李中莹指出,在对待孩子哭的问题上,我们都应该成为“EQ型”家长。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以下几点:

一、回应并接纳


面对哭泣,请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并接受他们的感受。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说:

“宝贝,妈妈看到你哭得好伤心,你一定很伤心。”
“如果能好受一些,想哭就哭出来吧,没事的。”

当孩子被强烈的情绪所包围时,父母与他的联结非常重要。研究证明,很多孩子之所以会反复哭闹,其实跟家长没有及时回应他们有关。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当宝宝哭泣时,最好的办法是迅速回应。孩子是不会被宠坏的,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

静静的陪伴、体贴的话语和暖心的拥抱,会让孩子感到他是被认可的、肯定的。这种情感上的支持,有利于他们尽快恢复,并获得更加强大的内心。


二、面对和处理


孩子哭闹的当下,他们一定什么建议都听不进去。因此适宜的方式是先处理情绪,之后再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留点时间,让孩子学会单独面对自己的情绪。这一点上,好莱坞男星贾斯汀·贝尔杜尼的做法值得借鉴。

前阵子,他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贴出一张照片,引来无数网友点赞。

照片中,他的女儿在公共场合哭闹躺地,贾斯汀则在一旁充满爱意地看着她,等她自己发泄完毕、再自己走出情绪风暴。

他写道:

“我们安静地看着这个野性和纯净兼俱的可爱灵魂,拚命演出这一幕。


她拥有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愿意为她付出所有,但是,她得自己面对自己的情绪。


我一点都不会感到颜面尽失或羞愧到想立刻走人,让我们给孩子多一点耐心和理解吧。”


情绪爆发的当下,我们陪孩子一起度过;而在事后,我们则可以和孩子回顾整个哭泣的过程,帮助他们明确内心的感受。

教会孩子面对情绪,处理情绪,然后放下情绪。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三、引导与教育


很多时候,孩子的哭还伴随着犯错与无理取闹。这个时候,则需要大人设置规范、正确引导,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能够被接受的、哪些又是坚决不被允许的。

在最近播出的综艺节目《爱上幼儿园4》中,演员洪欣就遭遇了萌娃的崩溃大哭。

入园第一天,在关于“规则遵守”的“蛋糕测试”环节,小男孩霖霖没能抵住诱惑,偷吃了一小口蛋糕。根据规定,这其实是不可以的。

洪欣发现后,温和但严肃地批评了孩子,并在正式开吃时只给了他一小块蛋糕作为惩罚。而这却让孩子情绪爆发,嚎啕大哭起来。

对此,洪欣并没有厉声呵斥,也没有粗暴制止。她安静地让霖霖哭了一会儿之后,耐心与他解释起原因。


哭泣并不是女孩的专利,男孩也同样需要宣泄。洪欣的处理方式既有原则又有温度,她让孩子明白,有了情绪,无论性别都允许表达;但任何事情都有规则,犯了错就得承担后果。

哭不是迁就的手段,也不会因此而获得赦免。这种温柔的坚持,对于孩子品格的塑造,大有裨益。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经说过:“对孩子来说,哭相当有用。它虽然不能修好坏掉的玩具,但是可以疏解孩子难过的情绪;虽然不能解决冲突,但是可以释放紧张情绪。这对于孩子更好地解决问题十分有利。”

而相关科学研究也发现,哭能够缓解压力、纯化心灵;也能释放毒素,让身体洁净。

其实,哭泣不但是孩子最正常不过的行为,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

因此,善待孩子的哭泣吧。请对那个流泪的小孩多一点耐心和关爱。要知道,我们本身的态度,也会深刻影响孩子的状态。

下一次,当女儿再哭的时候,我一定不会脱口而出“别再哭了”,而是会蹲下来,一字一句认真地告诉她:

“宝贝,哭吧。妈妈会在这里,一直陪着你。”

作者简介:筱恬,理性职场女,感性育儿控。喜欢用文字记录宝贝成长,用科学理念实践育儿日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