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陪读,明天陪做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师拉拉 2020-09-10

昨天朋友发了个关于陪读的段子,颇有感慨,借机发挥一下。

陪读,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现在成了一种潮流,引导这个潮流的主要是中产阶级。能陪读的,需要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因为需要在学校附近另外租房子,还需要夫妻双方抽出一个人来专职做这个事情。

家长们认为陪读是对孩子全身心爱的一种表现,是重视孩子教育的表现,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的远大前程,拼了。

只不过,他们没有搞清楚的是,读书,到底是谁的事情?

读书,本来是孩子的事情,家长通过陪读把这个事情揽在自己身上,就是把自己和孩子混为一体,不分你我,界限不清,造成孩子和家长共生。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不独立,遇到困难容易推卸责任,抗挫折和抗压力的能力差。典型的比如啃老族,比如高分低能儿,非典型的表现就更多了,不一一举例。另外陪读通常也意味着家长对孩子寄予很高期望,这种很高的期望会让孩子背负过重的压力,他知道家长是爱自己的,但是这种爱是让人很窒息的,他很反感这种爱,但是他无力挣脱,他没有办法舒展自己,这个也容易导致心理扭曲。这种压抑的扭曲心理会通过攻击别人或者攻击自己表达出来,对外的攻击比如脾气暴躁,容易发怒,严重的变成攻击型人格;对内的攻击比如郁郁寡欢,情绪低落,严重的发展成各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陪读的家长,虽然都是中产阶级以上,虽然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但是,他们自身也不独立,缺乏独立的思想,缺乏自我,甚至没有自我的概念。因为没有自我,所以他们会潜意识认为孩子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孩子,没有界限。

张德芬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孩子在三岁之前没有自我意识,那个时候他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母亲,他很脆弱,需要很多的爱,所以三岁之前怎么宠都不过分。但是三岁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慢慢萌发,他有了“我”这个概念,他会强调“我的东西”“我的妈妈”“我要吃饭”等等,原先的母婴一体被打破,孩子要脱离母体了,家长要开始慢慢意识到孩子和自己不再一体了,他需要慢慢学习独立了。这个时候,孩子的事情就是别人的事情,不再是自己的事情。作为父母,你可以协助他,但是不能代替他自己。

读书是孩子的事情,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明确这一点,孩子可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父母,父母能做的就是给予帮助,如果家长不能给予帮助,可以引导他找同学老师帮助,孩子不求助的时候,家长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陪伴。

陪伴不是陪读,不同于陪读,陪伴的界限是清晰的。

陪伴是你是你,我是我,你干你的事,我干我的事,但是我们在一起,只要知道你的存在,我就安心,有力量。

我知道即使我说了那么多,很多家长还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跟随大流才是正确的,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我在咨询室等着你们。

你今天出了很大一笔钱陪读,那么,再存一笔钱等着做心理治疗吧。

到时你和孩子再成长一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