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瓜哥的一篇题为《又一漂亮女孩遭受“死亡之旅”,女孩不要乘坐滴滴打车!》一文,有一些对文章内容持不同的观点的人,有的甚至是对我一直有很多支持的网友。他们留言说我的建议是错误的,不能因噎废食,是作者思想陈旧的表现。 有网友说,喜欢瓜尔佳的文章,但这篇观点有点过激,滴滴顺风车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应该谈如何规范和监管,而不是拒绝。 还有人说,刚准备夸你就开始胡说八道不负责任,电梯经常出事故就该大家伙全爬楼梯?什么逻辑?你什么智商?你就等着我投诉你吧。 也有人说,网约车有败类,出租车亦然!因为一些个例就帮着态度蛮横服务差的出租车来打压网约车这一新生事物。难道作者亲朋中有出租车从业者?如果有,当我白说! 听了这些话,我心理很坦然,我绝非和出租车群体没有任何关联,在我已知的亲属中,没有人从事出租行业,不可能和他们联手打压网约车。即使是有亲属从事出租行业,也绝对不会因为私情而损毁心中的公正。 我一直认为网约车在中国发展虽然很快,但并不很成熟,在无法保证乘客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在对乘运司机底细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在网约车公司安全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背景下,过度发展网约车肯定会带来无尽的祸患。 第一,公司对司机信息掌握是有限的。符合网约车公司条件的人,谁都可以入盟网约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网约公司无法保证应聘司机就是提供身份资料的人,有不良动机的人完全可以用冒名顶替或者PS的方式加入其中。入盟后,公司可能从没见过司机,对其品行根本不了解,只是隔空管理,给日后乘客安全带来无穷隐患。 第二,网约车公司内部没有应急的能力。从乐清事件中可以看出,在受害女孩发出“救命”的呼唤后,滴滴客服只用“会反馈相关部门大概1小时左右内回复”、“上级人员会给您电话联系的”这样听着客气、实质无任何意义的回复,也就是说,处理应急的只是他们的客服,他们经过礼仪的培训,但无任何解决危急的能力和实质的措施,也没有向公安机关报警。实践证明,也正是他们以“安全专家会介入”为由,迟迟不向警方提供网约车信息,影响了战机和对被害人的及时抢救。 第三,网约车公司没有整改漏洞的准备。3个月之前,济南籍空姐李某珠不幸遇害,作恶人正是顺风网约车司机刘某。那时,滴滴信誓旦旦地对外宣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随后就算整改结束。可是,他们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了吗?他们整改了吗?可见,在物质利益的诱导下,滴滴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乘客的安全,他们每一分利润都能能沾上了乘客的血。 也有人说,不要只盯着网约车,难道出租车就没问题了吗? 的确,出租车的问题也不少,但同网约车相比也有其“优势”: 第一,出租车是临时拉客,司机难以形成有准备的犯罪。出租车随处捡客,走哪拉哪,即使是有犯罪的动机,也缺少犯罪的准备,而网约车事先根据公司的指派,会通过网络对乘客有所了解,如果想犯罪,会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第二,出租车司机空间相对封闭,对客人难以下手。一般来说,出租车司机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铁栏把司机和乘客相隔,而网约车没有特殊标志,也没有任何阻拦,如想对乘客犯罪,很容易得手,乘客难以逃脱; 第三,出租车一般依托一家公司,相对于网约车管理更为方便。如果车主发现司机品行有问题,随时可以解聘,而网约车公司则没有机会发现司机的问题,他们隔空管理,只管赚钱,不问品德。 昨天,滴滴做出了道歉,浙江有关部门对滴滴顺风车叫停,责令其整改。这和瓜哥的主张异曲同工,不谋而合,远比空姐被害事件后河南方面的措施更为有效。 果断让滴滴停业整改,不是什么因噎废食,也不是因循守旧,这种举措是必然的,也是对乘客生命安全负责的重要一环! 瓜哥认为,虽然网约车的出现为这个社会带来了出行的便捷和活力,但由于缺少配套的安全措施,瓜哥仍要认真地建议,在网约车没有彻底改变之前,女孩应远离网约车! 这是对那两个已经逝去的冤魂的最好告慰,也是对你安全的最大保证。也许你乘坐过,都是安全的,但危险却在此时可能降到你身边。 历史回顾: 一案查处254名公安、40多名领导,有的公安分局几乎全军覆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