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动丨六年后,为何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再度聚焦新能源汽车?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0-09-11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辰巳

中国汽车行业是否到了“共克时艰”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有人认为高速增长不再,大家要做好过冬的准备;有人则认为中国汽车的体量已然庞大,现在正是从高速增长转向结构性增长的好时机。

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业内却有更为一致的认识——汽车电动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世界汽车第一大国,如何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新能源汽车放在全产业链中实现价值,成为当下最现实的课题,也正是《2018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所要解决的课题。

2018年10月1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

六年内为何重提新能源汽车?

六年前,新能源汽车刚刚被确立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正值第一批“十城千辆”的推广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始有了商业化的萌芽。彼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2)》对国际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从技术、示范运行、产业化和商业模式等维度进行全方位比较,得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与国外差距正在拉大”这一重要判断。

六年后,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均已进入实质商业化阶段,全球车企均开始加速电动化转型,一方面是燃油车禁售时间表逐渐在各国推行,另一方面则是电动汽车作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正发挥能源属性之外的重要价值。如果说前几年发展电动汽车还是一个可选项,在今天已经变成了一个必选项。

同时,我国也早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量超过2%,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达到一半左右。而在技术创新、全产业链建设、推广应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就。

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核心技术领域仍然积累不足,关联产业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撑。特别是在2020年的“后补贴时代”,如何在新能源汽车尚无法在“平等”与传统燃油汽车竞争之时,避免新能源汽车当前的局面遭到巨大冲击,推动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因此,《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8)》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了三大观点:

  • 当前新能源汽车竞争力仍然弱于传统燃油汽车,需要延续性政策接棒财政补贴

  • 2025-2027年将会出现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的竞争力转换

  • 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需要有新的推广应用思路和路径

不难看出,与2012年相比,我们的关注点已经从车辆及技术路线本身,来到了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内的讨论,将新能源汽车放在整个社会发展、能源循环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描绘了大规模普及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与资源、能源、交通和未来城市融合发展的愿景。

连续11年参与编写,大众中国收获了什么?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的联合编著方之一,大众中国自2008年首期开始,连续11年参与此书的筹备与撰写工作,并从企业的角度给予支持。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大众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车企,参与了其中超过30年的进程,对于中国汽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任何一个跨国车企所不能比的。也正是出于多年来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刻理解,大众中国与中国权威的研究机构和政策制定部门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大众中国就与原国家计委合作,进行了题为“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2001年,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之际,大众中国又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了“在WTO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研讨会”。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中国也不断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加强沟通,更能顺应时代趋势,响应市场需求。大众汽车集团于2016年6月提出“携手同心—2025”战略,并在2017年发布了“RoadmapE”电动化战略,力争在2025年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引领者。而专为电动汽车开发的模块化MEB平台,预计也将在2020年分别导入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进行国产。

不只是大众,几乎全球车企都在瞄准着2020年后中国即将全面开放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与十多年前开始几乎所有跨国车企纷纷在国内设立合资企业,争夺这个庞大待开发的新兴市场一样。当进入新的增长期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尤其是在非限购城市内的增长,是各大车企希望收获,也必须收获的成果。

十一年间,作为众多行业专家及企业高层顾问共同撰写的权威性著作,《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始终保持对中国汽车产业当下议题与未来趋势的关注,通过极具广度与深度的行业数据,从专业角度对产业发展进行客观评估和科学推演,提出极具前瞻性与指导性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为汽车产业管理部门、企业规划和决策部门、行业研究机构和中外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而2018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也正为未来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转型与变革,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发展脉络与战略决策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