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版作品回顾之三《理说宋朝(南宋篇)》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理说宋朝(南宋篇)》出版于2013年7月,这是我的第三部著作。全书约30万字。从2012年3月出《理说明朝》到2013年7月出版《理说宋朝(南宋篇)》,我花了16个月的时间,两本书,50余万字,自己还是非常满意这个成绩的,至此,我完成了“历史理说三部曲”。

        原本还想趁热打铁,女儿怕我辛苦,因此提前预约了“理说唐朝”、“理说清朝”的写作,但愿女儿能早日完成“作业”。

        先前以为大家都以为北宋完了,宋朝就完了,因此,读者对南宋的历史关注度不高,没想到,大多数喜欢历史的读者,还是喜欢南宋的历史,这也就导致《理说宋朝(南宋篇)》断货较早,很多至亲朋友都没有收藏到这部书。

      《理说宋朝(南宋篇)》的内容提要、前言、后记如下: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公元1127年,北宋政权经历了“靖康之变”而灭亡。宋徽宗之子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历史从此开启了一个长达152年的极富文化气息的时代。

南宋一朝,人民成为了历史的巨大推动力,人民创造了南宋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南宋的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以龙泉窑为代表的南宋青瓷是瓷器艺术史上的又一高峰,南宋的“特产”是英雄,前有岳飞尽忠报国,后有文天祥壮烈就义,岳飞成为了历史上“忠孝仁义勇”的符号,文天祥以自己的英勇为南宋画上了一个比较体面的句号。

本书以南宋九个皇帝为主线,配以南宋朝七个典型人物的事迹,系统地介绍南宋发生的一些人和事,通过正史中人物的记录,以期获得一些对今天有所启示的道理。

前言:

前言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生兵变,他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得了江山,虽然当年的“黄袍加身”给人感觉是赵匡胤在演戏,但是这曲历史大戏上演得比较精彩。公元1127年,宋家王朝经历了“靖康之变”,有两个赵氏家族的外人帮助赵家延续了江山,这两个人一个是孟皇后,一个是张邦昌。孟皇后是被宋哲宗废弃的皇后,由于多年深居冷宫,金人占领开封之时,由于孟皇后移居宫外,最后成了漏网之鱼;张邦昌时任丞相,金人消灭北宋后,想扶植张邦昌为金国的傀儡,张邦昌在金人的胁迫下当了不到一个月的皇帝,最后将江山拱手让给赵构,宋朝江山经历短暂的遗失后再次回到赵氏子孙的手中。一切好像都是冥冥中注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机缘巧合。

孟皇后好像就是上天派来拯救赵氏王朝的,虽然赵氏皇族在北宋之前对她是那么的薄恩寡义;张邦昌是冤枉的,他如履薄冰地当了一个月的“皇帝”,他最后让王朝完璧归赵,而几个月后,他就被宋高宗赵构逼迫自杀了,历史将他定格在奸臣传部分。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说不清,在当时这些人都是鲜活的人物,因为一时的无法自持,有些人名垂千古,有些人遗臭万年。

在提笔写南宋部分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非常矛盾的,因为我看到的史籍记载的宋朝,与我们心中固有的宋朝印象出入非常大,比如张邦昌,如果按照我的理说的写作习惯往下写,不明就里的读者可能会认为我是在给历史翻案:很多“高大全”的人物在史籍中好像没有那么伟岸,那些被人定性为奸臣贼子的人好像没有那么卑劣,这是读者和我都不想看到的结果,我不想以标新立异的态度去解读历史,读者更不希望从我的书中看出歪理邪说。

在经历很长时间的纠结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我们想知道历史上真实的人还是想知道符号化的历史人?二是我是在写历史还是在编故事?历史要求真实,但是历史中有很多说不清的巧合,如何让读者知道这是巧合而不是玄乎?三是人性是千变万化的,如何通过记述不同的人生经历,并能讲述不同的人生道理,我能做得到吗?通过南宋部分的写作,我一直在试着解读这三个问题。

1、关于历史人与符号人。

南宋历史上出了很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岳飞和秦桧,一部《岳飞传》评书将岳飞与秦桧这两个人物深植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如果做一个随机调查,就算到西北的乡下老人,他们也知道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奸臣,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准确地做出判断,那是因为岳飞和秦桧在他们的心里已经被符号化了。如果我现在告诉他,岳飞其实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秦桧也没有他认为的那么坏,这个观点等于在破坏他们心中的符号;再如,很多人都知道陆游是爱国主义诗人,李清照是爱国主义词人,这也是民众心中的符号,爱国是什么?我想说的是,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陆游和李清照除了在文字中展现出了爱国的主题,在行动上,他们几乎无所作为,我不知道民众需要的爱国者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再说说历史上定性的奸臣贾似道,在那个积弊难返的南宋末期,不知道有几个人身处贾似道的环境,而能比贾似道做得更好呢?贾似道的荒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成是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避,不知道是否有人认同我的观点?我一时还真的找不到答案。

我不赞同后人用“翻案法”去解读古人,更不敢苟同有人说出秦桧是忠臣的论调,毕竟秦桧已经成为了符号,在记录秦桧的史实的时候,我们可以让秦桧以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真实地再现一下,让我们从秦桧的人生经历中去感悟一些东西,我们不要轻易去破坏秦桧这个符号,这是不道德的,毕竟历史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我们能说的清什么呢?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通过摆出古人的史实,能讲出一些今人可以使用的道理,要是能达到这个要求,我觉得我就算处理好了历史人与符号人的关系。

2、关于历史与巧合。

如果将宋朝320年的一些巧合编成故事,这绝对是一部非常有戏剧性的故事集,要是将这些巧合编成一部《大宋王朝》的电视连续剧,估计它的收视率一定高于任何一部电视连续剧。北宋与南宋虽然存续时间分别是168年和152年,但是两个朝代都各有9位皇帝,这是第一个巧合;北宋和南宋9位皇帝都呈现相同的分布规律,第一个皇帝与后八个皇帝来源于兄弟两支,北宋赵匡胤这一支只出了他一个皇帝,后面的8个皇帝都是他弟弟赵匡义这一支的,而南宋正好倒过来,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是赵匡义的子孙,随后的8个皇帝都是赵匡胤的子孙,“风水轮流转”这句话用在这儿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是第二个巧合;北宋与金国结盟,最后金国再灭掉辽国之后随即消灭了北宋,南宋也是这样,蒙古联合南宋攻打金国,最后蒙古消灭了金国之后随即将南宋消灭,这是第三个巧合;北宋急于联合金国消灭辽国是因为想夺回“燕云十六州”,南宋急于联合蒙古打败金国是想急于收回洛阳和开封,这两次大的军事行动发生在两个志大才疏的皇帝统治之下,一个是宋徽宗,一个是宋理宗,他们结局都是一样,自己引狼入室,在儿子的手上丢掉了江山,这是第四个巧合;南宋和北宋都是从第二个皇帝开始策划北伐,最后都功亏一篑,组织北伐的宋太宗和宋孝宗这两个皇帝都是好皇帝,假如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取得成功,整个的中国历史都会改写,可惜的是,他们在北伐大业上都是失败者,这是第五个巧合。通过宋朝的历史,这样的巧合还有很多,宋理宗说宋度宗是“十年太平天子”,宋度宗的十年皇帝没有赢得天下太平,但是宋度宗整整当了十年皇帝,难道冥冥中真的有上天注定?历史记录的是一种真实,太多相似的真实积聚在一起,就难免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联想多了,让人就对史料的真实性存疑了。好在我一直基于现存的史料写作,料中可能会有瑕疵,但是作者一定要从纷乱的史料中写出自己的认知,这是我们后世人研究史料的动力源泉,如果历史像计算机程序一样的精准无误,历史也就失去了研读的兴趣。

3、关于历史与道理。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读史可以知兴替,这是从学习历史的第一天起,历史老师就告诉我们的结论。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算知道兴替,历史对于我们的人生也不会产生太多的影响,因为兴替跟绝大部分普通人八竿子打不着。多读史书可以启迪人的心智,也可以拓宽人的视野,还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是所有读史人的普遍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是,书读多了,读者就能从书中悟出一些道理,事实上,在很多时候,书读的越多,读者会越糊涂,因为错综复杂的史料不加选择地堆在面前,很多人难得清醒,看过《岳飞传》的人,知道岳飞是忠臣,要是看看《宋史》中岳飞及相关人物的传记,我们会发现历史记载的岳飞比《岳飞传》中的岳飞性格显得复杂多了;再如秦桧,他是被历史标签化的人物,而在南宋宁宗朝,秦桧就得到了“平反”,当然这样的“平反”有替“开禧北伐”买单的嫌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秦桧是宋高宗的一颗棋子的观点,如果秦桧不是“愚忠”于宋高宗,以秦桧的聪明才智,他不会轻易成为替别人杀人的刀,现在讨论岳飞与秦桧的忠奸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如果从二人的经历及性格的演化中悟出一些道理,这才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事,这是我写作的切入点,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忠,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奸,忠奸行为的产生来自于忠奸的心理活动,忠奸的心理活动来自于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下去,道理也就越来越清晰,对我们的启示就越来越多了。

我觉得自己思考清楚了这三个问题,同时,我也知道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去思索:南宋一朝看似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但是南宋存续了152年,这是一个不短的时间记录,消灭南宋的元朝在军事上非常强大,蒙古铁骑横跨欧亚大陆,最远涉足到维也纳,而元朝立国时间不过90余年,南宋靠什么在支撑呢?南宋的皇帝中,能称得上好皇帝的只有宋孝宗赵昚,而自宋高宗赵构开始就出现的奸臣秦桧专权,随后有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专权,国家到底是皇帝的国家,还是这些权臣的国家,也是没有人说得清;南宋时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南宋懦弱的政治是如何催生哲学的繁荣的?什么样的历史环境能培育出朱熹、陆九渊兄弟、陈亮、吕祖谦和张栻等一批哲学家?我不敢往下思考了,因为思考得越多,问题就越来越多。

为了让读者对南宋有一个梗概性的了解,本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都是政治人物,南宋历史上群星璀璨、星光闪耀,值得研究和书写的人和事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哲学家陆九渊兄弟及他们的哲学思想,南宋官窑及民窑的瓷器艺术及其发展历程等,这些内容只能将来另行专题写作了。

记得有位作家写了一篇历史题材的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有人质疑他的作品在历史研究方面不是很精深,他很幽默地回答说,他要给历史学家们留一碗饭吃。目前我还不敢说给谁留饭吃,只能说我要从历史研究中找到管理学专业应用的抓手,希望通过历史人的故事诠释来具象化我的专业分析结果,这是我的“理说”历史的切入点,但愿这样解读历史的方式能被更多的读者喜欢。

后记:

尾声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权臣韩侂胄为了建立不世之功,他在事先没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动了“开禧北伐”,很快南宋王朝就以失败告终。就在这一年,远在北方的蒙古部落诞生了一位新的领袖,他的名字叫铁木真(1162年—1227),他具备雄才大略,在他的带领下蒙古全境实现了统一,蒙古人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很多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还记得,成吉思汗有四个有名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拖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他跟射雕大侠郭靖义结“俺答”,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有郭靖,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拖雷。成吉思汗在汗位22年,他于消灭西夏的当年(1227年)去世,随后蒙古部落由拖雷监管一年,接着是窝阔台(1186年—1241)继承了汗位13年,公元1234年,蒙古联合南宋灭掉了金国。窝阔台死后(1248年),蒙古统治权经过2次更替,最后落入了拖雷的长子蒙哥(1209-1259)之手,11年后(1259年)蒙哥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意外死亡,经过激烈的汗位争夺,蒙古的统治权归属蒙哥之弟忽必烈(1215年—1294)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并开始南下攻打南宋,他的军队用了六年時间攻陷长江重镇襄阳(《射雕英雄传》中有襄阳保卫战),1276年蒙古攻陷南宋都城开封,南宋谢太皇太后领着年幼的宋恭帝投降,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宣告灭亡,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境的国家,元朝人统治中原后,做了三件特别为后人不耻的事:一是疯狂盗掘宋朝王陵及王室成员的墓葬,二是实行野蛮的军事侵略和扩张政策,对占领区不惜实施残暴的屠城政策,很多被元军攻破的城池,最后几乎草木不生;三是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元朝将人民按照种族划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汉人、南人,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享有不同的权利。

在三大不耻事件中,最臭名昭著的还是疯狂盗墓事件,这个事件是由一个叫杨琏真加的僧人发起,整个盗墓活动得到了元朝政府的认可。杨琏真加是吐蕃国师八思巴的弟子,八思巴被忽必烈称为“帝师”,忽必烈之所以默许杨琏真加盗墓,后人分析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破坏宋室的“王脉”,以便能巩固自己的统治;二是通过盗墓获得金银珠宝,以扩充元朝统治的财力。

杨琏真加当时的职务是江南诸路释教总摄,总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他最先盗掘的宋陵是魏王赵恺的坟墓,获得不少珠宝,魏王陵的发掘极大地刺激了杨琏真加的贪欲,他们招来更多的河西僧人及其凶党,开始大规模地挖掘宋陵。宁宗及皇后杨氏、宋理宗、宋度宗的陵寝成为首批被盗的宋帝陵。据记载,宋理宗墓被打开的时候,宋理宗和他的皇后的尸体保存完好,他们取出了宋理宗口里的夜明珠后,他们割下了宋理宗的头颅制作了盛酒的器具。不久,他们对宋陵进行了第二次挖掘,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的坟墓都没有幸免。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起盗掘王陵事件,但是像元朝这样明目张胆且有组织地盗掘王陵还是第一次,杨琏真加带动了“掘墓旋风”,史料记载,自杨琏真加之后江南掘坟大起,天下无不发之墓矣。中国的文化在元朝统治者手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很多不了解元朝历史的人,现在还在沾沾自喜,元朝的时候我们的国土面积是如何之大,元朝统治者给中国人争得了“强大”的面子,试问,这种靠强盗行为和野蛮行径获得的“大一统”有什么意义呢?人民需要的是和平与安宁,改朝换代原本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代替旧的生产力的结果,但是元朝统治中原后,中原地区的生产力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由于少数民族文化远远落后于汉族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也开始走下坡路。元朝自从1271年忽必烈定都北京起,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其间只有97年的时间,元朝最值得自豪的事是,它是拥有中国版图最大的一个王朝,在忽必烈统治时期,他在统一中国之后,曾两征日本、两征安南(今越南北部)、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台城、安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靠征战和豪夺得到的财富,元朝统治者没有发展经济和社会生产力,而是将这些掠夺来的财富过起了奢华的生活,因为不断追求奢华,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争斗也越来越激烈,如从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25年中,元朝先后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至元顺帝共八代皇帝。为了满足元朝统治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他们不断加重人民的税赋,尤其是汉族地区的人民受到的剥削更加残酷。

泰定二年(1352年)河南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随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了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起义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国,在起义军中,出现了一批优秀将领,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所领导的部队实力最为强大,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他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协助下,朱元璋的部队在1368年攻陷元大都(北京),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中国人历来遵从“逝者为大”的规则,而这个规则被不熟悉汉文化的蒙古人所忽视,他们以为通过掘墓能毁坏汉人的统治基础,他们真的想错了,蒙古人盗掘皇家陵墓的行为引起了汉人的极端仇恨,直到朱元璋起兵的时候还在借宋陵事件鼓动百姓反元,这是当初蒙古统治者万万没有料想到的。

元朝入主中原,在生产力上绝对是历史的倒退,今天以蒙古人沾沾自喜我们曾经的“辉煌”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想到在蒙古铁蹄下先人的生活状况,历史是当时人的生活,在不考虑当时人感受的前提下,盲目地对元朝进行炫耀,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作为今天的人,我们评价一个王朝的时候,我们希望的是,这个王朝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不知道元朝留下了什么,除了马可波罗和黄道婆,我还能想起的就是赵氏子孙书法家赵孟頫。不像文化的宋朝,给我们留下了程朱理学、苏轼和柳永的诗词、苏黄米蔡的书法、汝钧官哥定的瓷器,还有一个和谐、文明和繁荣的时代!

我喜欢这个文化的大宋王朝,因为它是一个倡导和平与文化的朝代,它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后记

每一个写作的人,其内心都有一个原始的冲动——用自己的笔写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以前接触过三个作家,他们写作愿望的萌发都大同小异:一个说他想写他的姐姐,一个说他是想写他的父亲,第三个说是想写他幼年生活的小山村。他们后来都成名为著名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愿望还是没有实现。我一直也想为我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和生我养我的土地写一些文字,到目前为止,我一个字也写不出。自己分析了一下,答案是,浓浓的亲情超越了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每当我提笔开写的时候,情感的闸门奔涌而出,瞬间阻滞了我的笔往前滑行。估计很多人都有我类似的经历,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世上能够流传的亲情文字是那么的稀少。

《理说宋朝(北宋篇)》面世后,家住农村的亲人们非常希望在我的书中看到我们祖先朱熹的影子,在他们的概念中,朱熹就是宋朝的代名词,当我告诉他们朱熹生在南宋初年,而我的书是写到北宋结束,他们都力劝我尽快完成南宋部分的写作,看到他们迫切的需求,我突然意识到,不能写出亲情的文字,但是在文字上能满足亲人的要求,这也算是为他们写出的文字吧。看完《理说宋朝(北宋篇)》后,我收到了很多朋友们的建议和意见,大部分人的意见都非常相似,他们说这本书看得不解馋,他们希望尽快能见到《理说宋朝(南宋篇)》,因为懂历史的人,南宋的历史其实比北宋更有看头,因为南宋历史上的人物的性格特别鲜明,他们想随着我的理说,能走进那个看似“颓废”的外表下掩盖的繁华时代,对于朋友们提出的要求,我幽默地回复他们,他们这是想累死我不偿命呢,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对于一个只有晚上的业余时间用在写作上的人来说,真的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苦差事。

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这些文字都是我挑灯夜战取得的成果,尽管我花费在写作上的时间是业余时间,但是我不希望我的作品被人评价为业余的水平,因为经我手写出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人物,我都希望它们能经受住时间和专业的检验。在我的所有读者中,最让我感到激动的是那些读懂了我的心思的人,他们通过阅读我的作品,感觉出我是以历史为“介质”来传输我的管理学道理,我很为有这样的知己感到自豪!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历史不是我的强项,我想写管理学专著,但是这样的书籍估计没有人能看得进去,因为社会节奏太快,很多人更愿意看心灵鸡汤似的“管理学格言”,为了学以致用,我将自己的管理学知识倾注到历史人物的身上,希望通过介绍他们的事迹,引发读者在管理学方面的思考,这就是我一直倡导的“理”。

春节期间回家探亲,见到了我的四叔,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四叔一辈子两点爱好——酗酒和看书,酗酒让他的生活每况愈下,一个农民爱看书在乡下几乎成为同村人的笑料,四叔见到我送给他我的作品,如获至宝,节后听家里人说,四叔不再酗酒了,因为他整天惦记着要看我的书,这给我的写作无形之中增加了无穷的动力。回到北京后,我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我的书稿。就在我对书稿进行全面校对的时候,家乡传来噩耗,四叔突发脑溢血病故,这对于我的写作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很多天我都没有接触文字,书稿成册后,我在家里搁了一个多月也没有向出版社交稿,因为,最想看书的人不在了,我写书还有什么意义呢?心情稍微平静之后,我觉得还是尽快将书出版出来,因为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对四叔的一种承诺,相信如果有天堂,四叔看见我的书,也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当然,四叔欣慰的不仅仅是我写的这本书,因为我的书中写到了我们的祖先朱熹的事迹。关于朱熹,我们的《朱氏族谱》中有一些介绍,他给我们朱氏子孙留下了很多训示和教导,如“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这幅对联成为我们家子孙的人生指引,在我知道的朱氏族人中,我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过朱熹,且为朱熹写出文字最多的人,通过我的研读,我身边的亲人能更多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先祖,这是我们后辈人的责任。我想包括四叔在内的家人,通过我的书更多地接触和感知一下朱熹,他们应该觉得无上光荣。

除了家人,还有很多人对我的出书给予了莫大的支持,我的前两本书已经在几家媒体上得到了宣传,不知道是哪些朋友在暗中出力,还有很多朋友将我的书籍信息作为宣传资料放在自己博客的首页,还有朋友为我的书写推荐和评价文章,真心感谢这些在文字中结识的朋友,因为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平添了我许多写作的动力,没有他们的无私支持和帮助,我无法完成这么多文字的写作,谢谢他们!

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看到我每天深夜写作是如此的辛苦,她劝慰我说,写完这两个朝代就不要再写了,剩下的历史由她替我完成,女儿的话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我决定将“理说”的后续正式交给我的女儿朱承彧,今后读者见到“理说”系列的史书,应该都是出自于我女儿或者女婿之手。接下来我要多花一些时间陪伴我老婆张晓蕾女士,我们要好好享受中年人生的时光!

事不过三,到这本书出版我已经写了三本专著,一个业余作者能在两年内出这么多的书,最要感谢的还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李正斌主任及他的团队,得益于他们的无私帮助,我的文字才能印刷成书,我们以君子之交相识,在朴素中结下的友谊会让我享用终身!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供职的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这里有我的师长和朋友,他们是我知识和智慧的源泉,我爱我的单位,更爱整天与我朝夕相伴的同事和朋友们。

                                     朱晔

                                 2013329日于北京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六本文学专著:《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一车一世界》(2014)、《最后一个磨盘州人》(2015)、《银圈子》(2017),并在期刊上发表文学累计出版的字数超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