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课堂:冀中的地道战 第一课时 任务一(10分钟) 1.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注音字词反复读;不会读的问老师。 (2)默读课文。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记下所用的时间。 PPT出示:本文约1200字,我阅读的时间为_____分钟。 2.读词语。 (1)读词语。 侵略 修筑 碉堡 共产党 任 丘 妨碍 隐蔽 陷坑 拐弯 (2)读多音字。 rén 任丘 任 rèn 任何 3.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多字、漏字、疙瘩的地方,反复读;注意首尾段落的停顿。 任务二(10分钟) 1.抄写词语,字迹工整。
2.仔细辨读,选择读音。 侵略(qīn√ qīng) 陷坑(xiè xiàn√) 妨碍(fǎng fáng√) 岔道(cà chà√) 任丘(rén√ rèn) 吆喝(hē he√) 3.拼写填空,听写词语。 任务三(10分钟) 1.读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 (2)齐读第1~3自然段。 (3)合作读第2~3自然段。 教师读“地道战产生的历史原因是”,学生读句子:◎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 教师读“地道的样子是”,学生读句子:◎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教师读“地道战产生的作用是”,学生读句子:◎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2.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2)齐读第4自然段。 (3)读句子。 ◎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 ◎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 读讲义:“地道——洞——气孔”,作者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介绍地道的总体结构。 3.读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第5~6自然段。 (2)齐读第5~6自然段。 (3)读句子。 ◎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 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 读讲义:出口的迷惑洞可以隐藏自己、打击敌人。 ◎ 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 ◎ “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 ◎ 对付水攻的方法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 读讲义:地道可以防火攻、防水攻、防毒气。 4.读第7自然段。 (1)自由读第7自然段。 (2)齐读第7自然段。 (3)读句子。 ◎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 ◎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 5.读第8自然段。 (1)自由读第8自然段。 (2)齐读第8自然段。 任务四(10分钟) 1.思维导图,精准填写。 2.熟读课文,完成填空。 (1)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隐蔽自己,二是能够坚持生产。 (2)作者介绍任丘的地道是按地道、洞、气孔的顺序来具体介绍的。地道中的洞有四个特点:洞顶牢固、数量多、用途广、生活设施全。 (3)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我军就千方百计来防备:敌人火攻,我们就用土和沙来灭火;敌人水攻,我们就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毒气攻,我们就放下“孑口”上装的吊板。 奖励题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选自《论语》 第二课时 任务一(10分钟) 1.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留意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因素。 2.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2)齐读第4自然段。 (3)读句子。 ◎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 ◎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 读讲义:地道战成功的因素之一:总体结构合理,地点隐蔽,高深适宜,构造齐全。 3.读第5自然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 (2)齐读第5自然段。 (3)读句子。 ◎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 ◎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 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 ◎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读讲义:地道战成功的关因素之二:地道口外隐蔽安全,设置陷坑;地道内设有“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既能隐蔽自己,又能打击敌人。 4.读第6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 (2)齐读第6自然段。 (3)读句子。 ◎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 ◎ “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 ◎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 读讲义:地道战成功的因素之三:防火攻、防水攻、防毒气。 5.读第7自然段。 (1)自由读第7自然段。 (2)齐读第7自然段。 (3)读句子。 ◎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 读讲义:地道战成功的因素之四:传递信息灵活,“有线电”和“无线电”。 任务二(5分钟) 1.熟读课文,完成图表。 2.熟读课文,精准填空。 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ABCD)。(多选) A.从总体结构上看:地点隐蔽;高深适宜;构造齐全;作用极大。 B.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设置陷坑;口内有活道“孑口”和死道“地雷”。 C.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防毒攻;防水攻。 D.传递信息灵活多变:有“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 任务三(10分钟) 1.读第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 (2)齐读第1~2自然段。 (3)合作读。 教师问“对于冀中人民来说,地道有什么用处”,学生读句子: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2.读第3~4自然段。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 (2)齐读第3~4自然段。 (3)合作读。 教师问“地道是什么样的”,学生读: ◎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 3.读第5~7自然段。 (1)自由读第5~7自然段。 (2)齐读第5~7自然段。 (3)合作读。 教师问“在地道里是怎么打仗的呢”,学生读: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 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 任务四(15分钟) 1.解疑答惑,交流体会。 (1)看到课文题目,我产生了疑问:“在地道里怎么打仗呢?”,读了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我对地道战有了初步的理解,阅读速度也加快了。 (2)读到“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我就知道这段话要讲对付敌人的方法,所以我读得很快。 (3)读课文时,我还产生了一个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拓展阅读,完成练习。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要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55公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站在桥头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 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学习小贴士:不读熟不答题。 (1)本文约1100字,我的阅读时间约_____分钟。 (2)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奖励题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选自《论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