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计】统编教材五上《8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水乡丽人007 2019-07-29

《8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冀中的地道战》是周而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抗战期间,冀中人民创造的一种新型斗争形式——地道战,热情讴歌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抗日战争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智慧。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自然段,主要讲地道战诞生的历史背景,先说敌人的做法和企图,再说我们的斗争形式。第二部分是第三至第七自然段,主要讲地道的样子和各种功能,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地道的作用和意义,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地道的式样和构造,第五自然段主要讲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第六自然段主要讲怎样防御敌人进攻,第七自然段主要讲怎样传递情报。第三部分是第八自然段,主要讲地道战产生的作用。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除了正常的阅读理解外,还承担着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道的特点,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

3.认识“侵、略、垒、丘、搁、陷、拐、岔”等8个生字,会写“侵、略、筑、堡、党、丘、妨、蔽、陷、拐”等10个汉字。

【教学重难点】

学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扫读游戏,训练速度

1.同学们,我们继续玩扫读游戏。游戏规则和以前一样:我在屏幕上一次性出示一组词语或者一段话,看看谁能一眼看完、记住所有词语或者这段话里的内容。

2.屏幕闪现以下词语,停留时间1-2秒,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地道  大洞   气孔   出口

(2)侵略  扫荡   修筑   搞垮   破坏

(3)十里一碉 八里一堡  不计其数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无穷无尽

3.屏幕闪现一段话,停留1-3秒,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2)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3)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4.请学生交流方法和感受,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继续用扫读闪现词语、句段的方式,训练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样的游戏形式比较受学生欢迎,还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初读课文,交流收获

1.回顾快速阅读方法:在前面三课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方法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

——集中注意力,不停顿,不回读。

——连词成句地读。

——借助关键词句。

2.借助阅读提示,明白新的方法:请大家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又告诉我们什么?

——带着问题默读,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3.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真实的问题呢?

请学生提问。

4.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否解答自己的问题。除了回答自己的问题,还读出了什么?

计时开始,学生默读。

5.交流:

(1)读完全文,你花了多少时间?

(2)读完课文,你解决了自己的什么问题?

(3)你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继续训练快速阅读,在前面三课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方法:带着问题读。鼓励学生自己提问,提真实的问题,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同时,关注问题以外的其他收获。】

三、拟小标题,概括内容

1.课文第3——7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冀中的地道,请大家给这部分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

2.学生默读课文,尝试拟小标题。

3.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师生评议。

预设:

第三自然段:四通八达(特点)

第四自然段:保护自己(藏身)

第五自然段:打击敌人(歼敌)

第六自然段:防备进攻(防御)

第七自然段:传递情报(联络)

【设计意图:拟小标题,用以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将小标题放在一起,能清楚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样布局谋篇的。】

四、理解课文,感悟智慧

1.课文里写道:“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下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从这里读出了人民的智慧:                    。

2.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语言。

3.全班交流。相机点评。

预设:

我从这里读出了人民的智慧: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由于地道四通八达,敌人想封锁我们,根本就不可能。

我从这里读出了人民的智慧: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大洞如此牢固,功能如此齐全,藏在里面,没有后顾之忧。

我从这里读出了人民的智慧: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如此宽敞,日常生活用品齐备,藏在里面,敌人能奈我何?

我从这里读出了人民的智慧: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洞里既通透,又明亮,完全是一个敌人想不到的新世界。

我从这里读出了人民的智慧: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人想进地道抓人?一定叫他有来无回!地道不仅保护了我们自己,还能轻易消灭敌人,叫敌人害怕!

我从这里读出了人民的智慧: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敌人的办法就算再毒辣,我们也能轻松应对,保证每一个人都毫发无损!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我从这里读出了人民的智慧: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就算在地下,我们彼此看不见,听不到,但是,我们的信息传递丝毫不受影响!

4.教师引读。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

师问:地道挖在哪里?

生读: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

师问:地道有多高?有多深?

生读: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师问:全村人要是都进来,呆在哪里?

生读: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师问:要是被敌人围困时间很长怎么办?

生读: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师问:洞里空气不流通,不担心缺氧吗?

生读: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智慧”,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智慧,赞扬人民群众的智慧。“引读法”是一种很传统的读书指导方法,用在本文教学中,非常有效。】

五、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1.作者周而复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准确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抗战时期冀中人民的斗争智慧。请大家再到文中去找一找、品一品:看看哪个词语哪个句子用(写)得特别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文中“    ”这个词语用得特别好,好在                    。

文中“    ”这个句子写得特别好,好在                    。

示例:

文中“粉碎”这个词语用得特别好,好在写出了冀中人民用智慧把敌人的如意算盘完全打破了,让敌人的阴谋彻底落空的局面。

2.学生默读、勾画、批注。

3.汇报交流。相机点评。

4.摘抄优美句段。

【设计意图: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语言的品味、学习。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得特别恰当的词语、写得特别生动的句子,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摘抄优美语段,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六、生字教学,指导写字

1.请大家观察本课生字,觉得哪几个字难写?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交流。

3.教师小结、示范:

略:左右结构,右边是一个“各”字,注意左右穿插。

蔽:上下结构,下面是一个“敝”,注意笔顺,第三笔是短竖,第五笔是长竖。

陷:左右结构,注意右下角笔顺。

4.学生书写,每字2遍。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把握书写要领。】

(执笔:陈德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