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学就懂,一考就错”,学习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要折腾 2020-09-11

新学期已经开始,不断加快的学习节奏,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再加上各类即将到来的考试,也会让孩子们感到压力倍增。

考试,一直是孩子们的“心结”,毕竟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通常来说,学习的状况与考试的分数之间会呈现如下几类关系:

学习努力,考出优异的成绩,众家欢喜;

学习不够努力,考出的成绩不够优异,重订目标;

学习不够努力,考出的成绩暂且满意,审视自己;

学习努力,考出的成绩并不理想,迷茫不堪。

其中第四种情况,往往令家长和孩子都很不解,为何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课上认真记笔记、课下努力完成作业,直至深夜,仍没有效果?为何每个周末都在课外补习、完成作业,却仍未见到成效?为何那些学习了很多遍的知识点,还是记不清,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

究其根源,在于学习的方式方法产生了偏差,导致效率低下。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但实际上收效甚微。不妨将这种用错误的学习方式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学习者称为“伪学习者”。在我的从业经历中,大概见过以下几类“伪学习者”:

1

他们不是在记笔记,他们只是在写字

在我的课堂里,就有不少孩子,他们的笔记记得非常漂亮。他们会选择用各种颜色的笔,画出不同的颜色,把字迹写得工工整整。我在黑板上写什么,他们就原封不动地抄下什么。

不得不说,这样的抄笔记是非常机械的。除非是想锻炼自己的书法,否则把书上的知识、黑板上的内容,照抄一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但我发现很多孩子都非常享受抄笔记的过程。因为这是件能“装潢门面”的工作,不但可以给家长看,也可以给老师看,好像在说:“看!我学习多努力!”而且,这项工作并不费精力,也不费脑力,照抄就是了。

这其实是学习的一大忌——缺乏独立的思考,缺乏吸收的过程。这样的记笔记方式,让笔记本身也丧失了其价值所在。

在《麦肯锡笔记思考法》一书中,作者认为,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将笔记作为“思考的工具”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的确应该如此,笔记记得乱一些无妨,哪怕都是一些只有自己才能认得的符号。但是可以把课堂上、作业中自己没理解的内容标记出来,方便和老师沟通。同时,把知识点串联起来,甚至自己画一画思维导图,这些都是很好的思考步骤。

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不断吸收、不断归纳的过程,才是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些知识才会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

2

他们不是在有效提问,他们只是在问

曾听不少老师说起,说自己的学生一直不抵触“回答问题”,但一直害怕“提问”,特别是自主提问。他们跟我描述了两个场景:

场景一

“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

“你确定你都懂了吗?”

“懂了……”

等到考试的时候,那些曾经被认为已经懂了的问题,却再一次出现问题。

场景二

“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

“有。老师你刚刚说的XXXX,那XXXX就是XXXX吗?XXXX的意思就是XXXX,也就是说XXXX……”

“你能再说一遍问题吗?”

“嗯……我没有问题了……”

等到考试的时候,那些原本就不会的问题,仍没有被有效解决,问题还是问题。.

这两个场景,一个就是“不问”,另一个就是“不会问”。两个状况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问题无法被解决。

很多人认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听懂”比“提问”更重要。但实际上,“提问”是一条获取知识的捷径。我们不妨把视野先放开一点,先来看看社会上的“不会提问者”,是如何对话的:

对话一

A:你这个路由器多少钱?

B:699元

A:……

有问有答,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却达不到“获取更多”的效果,即无法引导话题,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再来看看,“会提问”的人是怎么延续话题的。

对话二

A:这台路由器多少钱?

B:你家里多大的?

A:300平米

B:宽带是多少M的?

A:100M

B:辐射大点怕吗?

A:不行,辐射一定要对人体无害的!

B:这三台路由器,一个能覆盖300平,但是辐射大一点;第二个辐射小一点,但是能够覆盖250平;第三个都可以,但是价格高点,你想要哪一个?

A:第三个吧!多少钱?

B:699。

回到课堂上来,“提问”其实是个反思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不断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也在挖掘老师身上的“宝藏”。毕竟有些问题老师可能没有讲全,或者没有完全涉及,如果有效“挖掘”,都将化为自己的财富。

3

他们不是真的学会了,而是“自以为已经会了”

很多孩子在拼命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有错觉,感觉这个知识点已经掌握了,但是一到考场上就全忘光了,典型的“一学就会,一考就错”。这种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没学明白,没学透。自以为掌握了知识点,但是题目稍微变变形,可能就不会应对了,毕竟考试不会考原题。所以,可怕的不是不会,而是“自以为已经会了”。

为何学生们常常会有这种错觉呢?因为所学的知识没有打通,没能抓住最核心的内容,没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做不到以不变应万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多数学生只能做到“一生一”,却延伸不到二、三与万物。

换言之,比起安排孩子们“学什么”,更为重要、紧迫的是告诉他们“怎么学” 。这一点是需要教师和家长不断引领的。

4

他们的“静止”不是在思考,而是在发呆

我见过不少孩子,他们也会花大把的时间在学习上,但效率却极为低下。我会在上晚自习时习惯性地观察他们,发现他们呈现出的是这样的状态:

他们没有玩手机,也没有跟别的同学说话,手里拿着笔,对着作业,愣愣地看着。好像是在思考,偶尔也会写两笔。待我走近,却发现他们的作业基本“纹丝不动”。再看时间,已快到了晚自习要下课的时间了。

就这样浑浑噩噩度过自己的学习时间,也挺辛苦,但是却一点效果都没有。我以为,他们的问题在于缺乏专注力。一旦学习丧失了专注力,他们的精力就太容易分散,注意力无法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

一节课的时间,专注力强的孩子,可以一分钟都不走神,时刻跟着老师的步伐,在课上就基本完成了知识吸收的过程。而那些专注力弱的孩子,可能每隔三五分钟就会走一次神,老师的进度不会因为他们的走神而减慢,等他们再回过神来的时候,早就跟不上知识点了。长此以往,课听不懂、题不会做,自然而然就成了恶性循环。

专注力的恢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发现孩子有专注力下降的苗头时,就应该果断采取措施。

造成“伪学习者”的因素是复杂的,但只有杜绝无效学习,才能实现分数上的突破,才能打破学习努力但成绩不理想的“魔咒”。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