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太無先生氣經精选行气诀 行气诀曰:下丹田后脊二穴通脊脉,上达泥丸①。泥丸,脑宫也。每三咽连,则存下丹田中。所纳得元气,以意引之,令入二穴。因想见两条白气,夹脊双引,直上入泥丸,熏蒸诸宫,森然遍下毛发、面部、颈项、两臂及手指,一时而入胸中丹田心也,灌注五脏,却历下丹田至三里,遍经髀②、膝、胫、踝,下达涌泉也。所谓分一气而理,则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之义。 亦由天地有泉源,非雷霆动则气不能润荡万物;人身有津液,非咽漱则无以溉五脏,蒙光彩。还精补脑,非交会则不能通而上之;咽服内气非吐纳即不能抽而用之。逆知回薄之道、运用之理所以则天法地也。想身中浊恶结滞、邪气瘀血,被正气荡除,皆从手足指端出,谓之散气。 Δ 泥丸宫-1 即展手指,不须握固,如此一度则是一通,通则气痞③,痞则复调使平,平则复鼓,咽如前也。闭气鼓气,咽至三十六咽,为之小成,为未绝粒④。但且至此,即得常须少食,务令腹中旷然虚净。无问坐卧,但腹空即咽之,通夕至十度⑤,自然三百六十度咽矣!谓之大成,是谓大胎息。如胎息,但闭气,数至一千二百息,亦谓大成。然亦不能炼形易质,纵得长生,尤同枯木无精光也。 又有炼气、闭气、委气、布气诸事,并杂诀要,列于下,同志君子详而行之,万不失一也。(待续) 【“行气诀”介绍气在体内的运行。每咽气时,用意念将气送入下丹田。然后想象有两条白气,夹脊平行上引,直达脑中。而后,一方面运气遍布毛发、面部、头项、两臂、大拇指,另一方面运气下胸,入心,灌注五脏,下行丹田,经腿、膝、胫、踩,下达涌泉。同时想象身中一切邪气污浊,被正气荡涤,从手指、足趾端而去,此时手指伸展,以利病邪外泄。这是一遍,也叫一通。一通做完后,调息,复闭气,鼓腹,咽气,运气。连做三十六遍,可增至一千二百遍。】 注: Δ 泥丸宫-2 这段韵文,首先提到脑部诸神之名,其中'太一尊神',是整个头部的主宰。'脑膜赤文'是描写大脑表面的脑膜及细小动脉。'赤文命神'则把'主神明'的功能归诸于脑膜。《云笈七签》引'神回元经'云:'项髓神名灵谟盖,字道周',这里的'灵漠盖'也是根据颅脑的外形而命名的,这说明道家对大脑皮层的解剖及其作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②髀:指股部;大腿。 ③气痞:气膈。多因忧思郁结所致。证见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六朝时医家谓之气膈。初起理气和营,解郁消痞,用木香化滞汤等;日久虚中挟实,兼见肢体懒倦,宜健脾行滞,用枳实消痞丸。 ④绝粒:指不吃不喝,断绝饮食服气。 ⑤十度:十回 校对、注解:慕道学子 Δ来源|张月岗老师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