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涛,最不像隐士的隐士。

 菊斋 2020-09-15

君王祖述竹林风,竹叶纷纷插满宫。

祸乱古今惟晋酷,是非忧乐一山公。

——《咏史下·山涛》陈普

三国两晋时期,文人名士,很少有能善终的,但山涛是个例外,在世时他不仅位列三公,深得皇帝信任,去世后,还被祭以太牢,赐以谥号康。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山涛何以能如此?厚积薄发的忍耐力

史书上曾这样评价山涛:“性好老庄、每隐身自晦。”

其实,严格说来,这个评价只说对了一半,即,这是后半生的山涛。

前半生,山涛一直有着强烈的入仕愿望。

他曾和自己的妻子韩氏开玩笑:“你就暂时忍耐下贫穷,今后我定当位列三公,只是不知道你能不能当好贵妇人?”

韩氏有才识,涛未仕时,戏之曰:‘忍寒,我当作三公,不知卿堪为夫人不耳?

——《世说新语·贤媛》

只可惜,山氏家族不是名门望族,父亲山曜只是一个小地方的县令,并且很早就过世了,而两汉以来,仕途要冲又被名门望族把持着,庶族基本没机会。

因此,山涛一直没有机会入仕。

曾经,有族人向司马懿推荐过山涛:“涛当与景、文共纲纪天下者也”,但司马懿并未重视:“你们这个小族,怎么会有这样的杰出人才?”

虽然举荐无门,但山涛从来都不是一个认命的人。

魏晋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一般文人都好玄学,只要在玄学上有了一定到造诣,就能成为当世名士,而当世名士,则是进入仕途最好的敲门砖。

但这条路是有风险的,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除名,更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名门望族承认,成为名士。

但山涛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道路,或说,他已经别无选择。

这条路并不好走,山涛却走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山涛读老庄、做隐士、交朋友。

命运不会辜负努力的人。终于,在公元245年,即山涛四十岁时,有人请他出仕了。

虽然给他的职位只是河内郡一个辅佐郡守的官吏,负责的事也只是统计户口、垦田、钱谷和刑狱等小事,但山涛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欣然应召。

因为能力突出,不久,山涛就被提拔为功曹,接着又被提拔为上计掾。

而这一切,山涛只用了三年时间。

如果不是隐居时的有心准备,山涛又怎么会如此深得赏识?

所以说,对山涛而言,不隐才是隐的真正目的。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在三国两晋的动乱年代,想要仕途顺畅,不仅要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更要有超强的政治敏锐性。

恰好,山涛的政治敏锐性非常人能及。

就在仕途一片光明之时,山涛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职回家种田去了。

原来,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在洛阳病逝,临终前,他将年仅八岁的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

曹爽为独揽大权,采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司马懿尊为太傅,借机削去司马懿的实权。

司马懿表面上不争不抢,甚至还对外声称,由于年老体迈,现在自己已经重疾缠身,一不小心甚至会呜呼哀哉。

鉴于司马懿不是第一次装病,放心不下的曹爽专门派人去司马懿家里,认真查探了一番虚实。

司马懿骗过了曹爽,而远在地方当官的山涛,却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一天晚上,山涛和石鉴同睡一室,山涛半夜起来叫醒石鉴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睡觉!你知道太傅病了的意思吗?”

石鉴回答:“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

山涛立即回答:“唉,危险就要来临了,你的处境很危险啊。”劝石鉴赶紧远离是非之地。

不久,山涛辞官而去。两年后,即公元249年,司马懿果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曹爽被夷三族。

唐  孙位 高逸图局部

图源:菊斋高清书画库

其实,任何见微知著的能力,都是平时日积月累的努力。

正如何启民曾说的:“以此观之,涛之初次入仕,正正始何晏为吏部之时。三年间,所历虽不过地方之掾属,其所关注,固在中央。而高瞻远瞩,尤非侪辈所可及。未来之腾达,岂非偶然者也!”

他的这种洞察力,还体现在识人的准确性上。

他前后选才,遍及百官,凡是他品评过的人,无一不是如他所言。唯独陆亮,山涛不同意,皇帝非要启用,结果因受贿而罢官。

时人以“山公启事”来形容他选贤举能、知人善任。

识人最难,山涛能够精准识人,靠的正是他长年累月,对人性幽微细心观察。对自己有着准确的认识

兵法云,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无论在哪个年代,想成功,不仅要有能力,还要会应势、应时而为。

司马懿掌权后,山涛并不认为自己出仕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虽然他的从祖姑就是司马懿的妻子。

山涛对自己在司马懿心中的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记得,族人曾向司马懿举荐过自己,但司马懿并未认可自己,现在从祖姑已经过世多年,自己更不可能得到司马懿的赏识。

他要继续等,等司马师上台掌权。

为什么非要到司马师上台掌权,才是他最佳出仕时机?

原来,司马师对自己的母亲,也就是山涛的从祖姑有着深厚的感情。

一次,司马懿生病,从祖姑张春华前去探望,不料司马懿却十分嫌弃,还说“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张春华听后大为伤心,要绝食自杀。

司马师知道这事后,和弟弟司马昭一起陪着母亲绝食,最终逼得司马懿不得不向张春华道歉。

山涛认为,司马师上台后,更有可能看着已故母亲的情分,给自己一个机会。

正是这种对时局和对自己所处地位的清醒认识,让山涛再次走上了人生巅峰。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司马师任抚军大将军,领尚书事,次年,任大将军,掌握魏国政权。

司马师掌权后,山涛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主动前去拜见。

也许是试探山涛,司马师并未给他一官半职,只是给了他一个秀才的名分,让他有机会出仕。

对别人而言,也许会很失望,甚至会怨恨,但山涛却欣然接受。

有能力的人,从不担心起点是不是太低。

在山涛看来,这秀才的名分,正送到了自己的心坎上。

果然,不久山涛就步步向上,直拜赵国相。

在赵国相的位子上,山涛因为业绩突出,又得到了司马家族接班人司马昭的赏识,不久,司马昭就将他升为尚书吏部郎,专管官员选举大事。

甚至,司马昭在西征钟会的时候,将大后方交给山涛镇守。

要知道此时司马昭后方并不稳定,只要曹魏旧室振臂一呼,山涛稍微睁只眼闭只眼,司马氏就会有灭族的危险——司马昭对山涛的认可,那可是到了骨子里的。

司马昭过世后,山涛又继续被司马家族的接班人司马炎所重用。

司马炎给加封他为奉车都尉,晋爵为新沓伯,直至官拜司徒,位列三公。

可以说,在“酷晋”时代,山涛的仕途顺遂得简直让人嫉妒。深谙“隐身自晦”之道

为什么无论是在曹魏,还是在司马氏当朝的时候山涛总能在仕途上走得如此顺遂呢?

正如史书评价那样,山涛靠的是“隐身自晦”。

身居高位,深得重用的山涛,不仅从不骄傲自恃,反而一直想功成身退。他屡次上呈《表谢久不摄职》《表乞骸骨》《上疏告退》等,先后辞官数十次,都被驳回。

山涛书帖图源网络

他处事圆通,颇有长者之风。裴秀和钟会都是后起之秀,两人夺权,山涛从中斡旋,处事平和公正,两人都对山涛十分尊敬佩服。

他善于识人,有度量,作为负责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官员,山涛“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他严格自律,生活上少欲寡思。

山涛知道自己喝酒不能超过八斗,因此从不多喝。一次,司马昭为了试探他是否真的如此自律,明着给他八斗的酒,暗地里却超过了八斗,而山涛喝了八斗后,便再也不喝了。

他善于应时而变,认为世事变迁,只要是为百姓做事,就不该追究为谁效忠。他向朝廷举荐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劝说嵇绍出仕,并冒着政治风险推荐她做官。

可以说,在“竹林七贤”中,山涛最不像隐士,因为他归隐的目的是为出世;

但他又是最得隐士真谛的人,积极入世,却又不争不抢,身处闹市,内心却笃守静虚。

无怪乎时人评他“如登山临下,悠然深远”,晋武帝赞誉他“秉德冲素,思心潜通,清虚履道,有古人之风”,说他德行堪为世人典范。

作者:洛水汉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