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谒三苏园 | 作者:李素华

 大河文学 2020-09-15

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说实话,我对苏轼父子三人的敬仰之情由来已久。五月浅夏,一个偶然的机缘,得以造访“三苏园”,缅怀词祖,拜谒文宗,实在庆幸得很。

“三苏园”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城西北二十多公里外的“小峨眉”山下,它其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和其弟苏辙的长眠之所。史料记载: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于常州,遵照他的遗嘱,其弟苏辙和其子苏过将一代文豪安葬于此;公元1112年,苏辙在许昌去世,其子依嘱将他葬于苏轼身边。到了元代,郏县县尹杨允念及二苏皆葬郏,唯其父苏老泉独眠蜀地老家,故葬其衣冠于二子之间,遂成三座坟茔。至于东坡先生因何独选此处做为长眠之所,史书上说是因为公元1094年苏氏兄弟曾相会于汝州,并携手游观汝州名胜。郏县古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当日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四川的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百年之后的归宿之所。现三苏园已被当地政府开辟成4A级景区,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三苏陵园。

时值芒夏,天气却异常凉爽。我们沿着弯弯的山路,一路驱车到达小峨眉山下。远远望去,高高的台阶上耸立着一座巍峨的两层门楼,这便是三苏园的正门。但见彩顶朱墙,飞檐挑角,肃穆庄严。上下两层各悬挂着一块匾额,匾上分以行、隶二体书写“千古风流”和“三苏园”七个大字。两侧的楹联道:“不须把酒问青天,魂归平顶山,父子三人同醉月;何必挥毫游赤壁,单蘸汝河水,文章百代恰逢源”。这副楹联巧妙地化用苏轼名作《水调歌头》和《赤壁赋》,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抒发了平顶山人对三苏最终安眠于此无比的自豪之情。不知出自汝河岸边哪位才子之手,真是妙绝!

由大门进得园内,一条长长的甬道伸向前方。甬道两旁有许多高大的银杏树,枝叶葳蕤,青翠可喜。风过处,树叶飒飒作响,不由得想起东坡先生的一句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想当年苏子瞻虽历遭贬谪却旷达乐观,“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今日沐浴这夏日凉风,吟啸徐行的人却换作了我们。导游解说,这条甬道的尽头,就是“三苏纪念馆”了。

沿青石甬道前行,不久便来到纪念馆前。但见三尊青铜雕像赫然在目:苏父老泉先生端坐中间,头部稍稍后仰,目视远方,神态安详;其身后神情俊逸,头戴纶巾者乃次子子由;东坡先生则立于左前方,右手持卷,眺望远方,眉宇之间尽显儒雅倜傥,气宇轩昂。

三苏纪念馆由苏洵馆、苏轼馆、苏辙馆三部分组成,分别展示了三苏父子辉煌跌宕的人生历程和光耀千古的文化成就。苏洵馆居中,苏轼馆、苏辙馆分列左右。因平生最喜东坡,故对洵、辙二馆走马观花一掠而过,独于东坡馆内徘徊良久。此馆展品颇丰:四壁皆大幅壁画,内容展示了自1036年12月19日苏轼降生至1101年7月28日病逝常州,一代文豪六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从少怀壮志的西川才子到宦海沉浮、济世忧民的贬谪闲官,从挥毫泼墨名动京师的苏大学士到扶梨耕田披星戴月的东坡居士,壁画详述了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在一幅名为“宦海沉浮 廉政为民”的壁画下方,整整齐齐地陈列了苏轼一生足迹所到之处十八个纪念地的土壤。颍州、湖州、扬州、杭州,徐州、密州、登州、定州,黄州、惠州、儋州、常州......我默默地计算了一下:自二十一岁出蜀至六十五岁病逝常州,苏轼在四十四年内辗转于北至河北定州,南达海南儋州南北跨度五千多里的地域,在当时交通尚不发达的北宋,如此大范围地横跨疆域所必然受到的舟车劳顿之苦可想而知。若非如此,一生旷达乐观且深谙养生之道的东坡先生哪能只活了六十五岁?哀之!叹之!然转念再想:古往今来长寿者众,人活百岁不足为鲜,然似苏轼这样尝遍人生百味生命如此丰盈者能有几人?馆内壁画如实诉说着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初入中原、马死二陵;试文妙论、名震京师;宦海沉浮、济世忧民......以及东坡的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饮食养生、茶道医药乃至其“儒释道”浑然一体的圆融通透的哲学思想体系......关于苏轼,我自以为了解甚多,很久以前就以“铁杆坡粉”自居,其诗词文章我大都能够熟读成诵,也曾仔细研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然而馆内如此丰富的展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的认知盲区。比方说苏轼与养生,苏轼与医药,乃至苏轼一生得意在“三传”——《东坡易传》、《书传》、《论语传》,都是我先前闻所未闻的。

出纪念馆继续前行,不远处就是三苏坟园了。三苏坟建在一座台地之上,坟茔四面以墙圈围,仅留一座小门出入。台上建有宽大的神道,两侧屹立着成双成对的石马、石羊、石人、石虎等,与高大的苍松翠柏一起使得整个墓园更加庄严肃穆。跨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红石牌坊,坊楣上刻着“青山玉瘗”四个行书大字,两侧坊联曰:“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乌台诗案”中苏轼因诗获罪,身陷囹圄之际写给胞弟苏辙《狱中示子由》诗中的两句。越过石坊便是一块方方正正的祭坛,祭坛正对面三座隆起的坟茔,正中乃苏父苏洵衣冠冢,墓碑上书:苏老泉苏先生墓;东北为苏轼墓,上书:苏东坡子瞻苏先生墓;西南是苏辙墓,上书,宋颖滨子由苏先生墓。

我低眉合掌,虔心而拜,一时思绪万千:感苏氏父子三人之道德文章,叹苏门二弟兄之手足深情,羡东坡之旷达,慕子由之淡泊。“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前生未了因”,“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百多年前挥动如椽巨笔写下千古诗文而名震京师的一门父子如今静悄悄地长眠于小峨眉山下。遥想当年,苏轼以其旷达洒脱、卓尔不群、多才多艺、亦庄亦谐而圈粉无数,即使是物欲横流世风浮躁的今日仍有不少人真心地崇拜他,怀念他,以致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们不顾舟车劳顿亲往坟前祭拜,郏城何其幸矣,汝水何其幸矣!

一阵山风抚过,缕缕柏香怡人。环顾坟院,但见四周柏木森森,遮天蔽日,苍翠挺拔,葱葱郁郁,使得整个坟院愈加清幽静谧。据说三苏园内遍植松柏,有数百株之多。且此处柏木自有其奇特之处:树干皆朝西南方向倾斜,几乎无一例外。人都说西南是三苏老家四川眉山的方向,林木有情,树干传意,苏氏父子思乡之情感天动地,以致园木生出情愫,随其心意遥望家长,因而就有了“苏园夜雨”的传说,更有了这颇令人称奇的“思乡柏”的千古佳话。

走出三苏坟园,折西北三百米处有寺名为“广庆寺”,此寺虽小,但名气很大。苏轼一生坎坷,晚年笃信佛法,深谙佛门随缘之理并借以消解苦楚忧患。他一生多次经过此地,每次路过便折往寺中与僧人叙谈,故东坡去世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命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及兄弟二人的忌日,寺僧都会虔诚做法,为他们超度亡灵,安魂祭魄。寺后小院有三苏祠堂,祠堂正中有三尊泥彩塑像栩栩如生,这便是现存最早的元代三苏泥塑。苏氏父子生前颠沛流离荣辱无定,逝后万古流芳倍受景仰,看来世间名利皆浮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出寺院东行,不远处便是东坡碑林院。环院建石刻回廊,尤以“大江东去碑廊院”最具匠心:百名书法大家齐唱“大江东去”,楷、草、行、隶、篆千姿百态一应俱全,柳骨颜筋欧阳体各领风骚风格迥异,整整一百字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被百名艺术家演绎得龙飞凤舞气壮山河。亲临其境,看满园翠竹摇曳,遥想当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慷慨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彼时的苏轼面对人生困境又是何等的超脱,何等的旷达,何等的豪放!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走出碑林院,已是日暮时分。驱车返程,回望暮云飞度,群山肃穆,恰似苏学士传奇的一生。

三苏园虽渐行渐远,但三苏的胸怀品格诗词文章却万古流芳,似一股清泉,绵延泽润其长眠之所的中州豫地。安息吧,苏子!郏城人尊你,汝州人爱你,河南人敬你!安息吧!     

作者简介

李素华,河南省项城市人,一线中学教师。1993年8月参加工作。现在项城市第八初级中学任教。平时繁忙,闲暇时兴趣颇多:戏曲、旅游、朗诵及书法,尤喜写作。


责编:李素华   图片:李素华

大河文学  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 

来自公众号: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联系编辑:dahewenxue2017(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