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磙 | 作者:王洪义

 大河文学 2020-09-15

石磙

 作者:王洪义

在我家大门外街道旁的杨树下,安详地躺着一个特殊的“石磙”。每当我看到它,造场、碾麦的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说它特殊,是因为1978年12月18号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那次会议揭开了农村农业体制改革的序幕。河南省农村改革的春风迅速吹进了我的家乡(扶沟县)。盼望能早一天致富的我难耐心中的激动之情,就找到母亲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为了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国家冲破重重阻力把土地分到每家每户,我也不想吃大锅饭,想分家独立创业,行吗?”

在父母的同意之下,我就同他们分了家。81年的5月20号,责任田里小麦金黄,眼看就到了动镰收割的时间。因为我刚分家,经济条件特别差,买不起石磙,所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庭院里先挖了一个圆形的坑,坑深58厘米,下口圆的直径45厘米,上口圆的直径48厘米。圆坑挖好之后,我就用铁丝扎成一个比“石滚”小的框架放进坑里,接着把碎石头、粗沙、细沙、水泥和水掺在一起翻过3遍之后,就用铁锹把混合好的料填进圆坑里,最后用钢筋捣实,封上土。一周后,我把倒好的“石磙”推出来,找一个木工做了一个磙框,套上牛就可以造场,碾麦了。

走进麦田,我在路边选择一块地,把即将成熟的小麦连根拔起。在麦场里,我用桶泼上水。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套上牛拉着“石磙”去造场。它默默无闻,一圈压一圈地往前走,在场里留下了一圈圈规律有序的脚印。当朝阳冲破重重云雾从东方露出笑脸时,麦场已被“石磙”碾压的实实的,光光的。

第一次麦场上碾麦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那天上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12点钟,我穿上背心,戴上草帽,套着两头牛拉着“石磙”开始碾麦。38度的高温让我汗流浃背,喘不过气来。碾着碾着,我突然发现一头牛要小便。为了不让“石磙”弄湿,我立刻让牛停下,跑到场边掂一个塑料桶去接。可我哪里知道牛小便的规律呢?忽远忽近,一不小心尿水喷到我的身上。看看周围没有其他人,我不声不响,拿起牛鞭狠狠地抽了牛一鞭,然后继续碾麦。刚碾大约10分钟,我突然发现另一头牛要大便。为了不让“石磙”弄脏,我立刻又让牛停下来,掂塑料桶去接,可牛拉的是稀屎,我哪能全部都接到桶里呢?只听一声响屁,我的腿上、胳臂上,草帽上,到处都溅上了牛粪,幸亏我戴着草帽,不然……在场的乡亲们都看着我,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对牛感情再深,也没有我对‘石磙’的感情深啊!”

第二年,我节衣缩食,借钱到县城农机市场买了一辆东方红四轮拖拉机。在麦收之际,我用四轮拉着“石磙”碾麦,既快又方便卫生。我把碾下来的小麦晒干,扬干净,拉到粮库积极交售爱国粮。

随着社会飞速向前发展,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富裕起来的许多农民购置了大型的收割一体化的机械康麦因。“石磙”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现在,用“石磙”的年代已过去20多年了,但是每次看到那个“石磙”,我都感慨万千,它磙出的每一圈都像我前行的脚步,见证了我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如何走进了小康社会,如何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责编:凌霄۰制作:陈娜۰图片:网络۰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