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络拔罐放血疗法的临床研1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0-09-15

刺络放血拔罐疗法的临床研究 卞驻映

一、概论

(一)刺络放血拔罐的起源:

1:刺络放血的起源:刺络放血疗法的起源,当追朔到远古旧石器时代,据传当时有一个猎人腿痛,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不见好转,无耐,只好忍着疼痛上山打猎。上山时不小心被石头绊倒摔了一交,恰巧腿部被一个尖石刺破,流了不少血。出乎意料的腿竟因此不医而愈、不痛了。后不久一个邻居也因腿痛,卧床不起,猎人去看他并将自已的经验告诉他,邻人听后,就要求家人扶他到那块石头处,故意摔到那个尖石上令腿出血,果然自己的腿也不痛了。消息不竟而走,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为方便起见,人们就将石头磨尖,往病痛处砸刺出血,常常得到“石到病除”的效果。远古时代,民智末开,“砭石”之能治腿痛,纯属巧合,对于“砭石”石资的选取、形状、制造等以及砸刺的方法、刺激的部位“穴位”的认定、适应证、注意事项等等尚无任何的概念,更无“砭石”之名可言,此一时期可谓“砭石”的萌芽时期。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故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据《山海经》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碱石)。“碱”即针字。晋、郭 璞注:“可以为(石氏)针,治痈肿者”。公元一世纪《说文解字》又说:“砭,以石治病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记载“美(疚〈火〉)不如恶石”,其原意病虽不甚痛苦,因无佳石,而使疾病长久缠身不愈,不如以恶劣之石,治之以愈。《灵枢.玉版》篇中有“„„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针之所取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制砭石小大〉,南北朝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代外治之法,有三名,一石针,二砭石,三镶(才)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由此可以推论,砭石正式用于治病应起源于人类应用石器的原始社会。最初是利用刮削之类的石器刺破痈疡,排出脓血,缓解或消除病痛。到了新石器时代,由于磨制石器的技术精进,逐渐制造出专门用于医疗的,砭石。

1963年考古学界在中国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一枚小石片,长4.5厘米,一端扁平,有半园形刃,可以用来切开痈肿;另一端有锋,呈锥形,可以作刺血用。山东省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出两枚梭形砭针,亦有同样医疗作。在河北省台西村商代遗址第十四号墓葬中发掘的一件石镰,都是当时人类曾用过的医疗器具,砭石的一种。后世金属针“三棱针”的出现,即是在砭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以上在“刺络”“刺”的工具方面,由普通的石头而至磨制的砭石、砭针以至现代的“三棱针”,其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才完成。

刺络的“络”,即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有经过、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比较粗大,是纵行走向,分布在体表较深层,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等。

络脉:“络”有联络、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分出的斜行分支,比较细小,位于较表浅的部位。《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它包括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从络脉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脉”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脉”。别络、孙络、浮络,其分布纵横交错,从大到小网络全身,无所不至,经脉与络脉二者又紧密联系成网状,共同完成其运行人体气血,加强十二经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和由体内向体表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络脉是外邪由皮毛腠理内传脏腑的途径,也是脏腑之间及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素问.皮部论》说:“百病之始生也,必生于毫毛。„„邪克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克于络脉,络脉满者注入经脉,经脉满者入舍于脏腑也。”“络脉”是外邪侵袭机体

1/7页

的门户,但也是抵御外邪,护卫机体的第一线、极先锋。“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灵枢.本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腠理致密则卫外而为固,风、暑、湿、燥、寒、火等致病因素就不易入侵。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经络运行气血的输布与濡养。故人体脏腑功能紊乱,经络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症状,根本原因不是气发生改变,就是血发生变化。气病会影响到血,血有病也可影响到气,所谓“气为血之率,血为气之母”,说明血液的运行是靠气来推动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反之,一切组织器管的功能活动,又要靠血液来滋养,故血为气之母。而络脉在发病与病机传变过程中却都处于关建性的环节,故当病邪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气血淤滞时,络脉本身就会出现相应的淤血现象。《灵枢.经脉》:说“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际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久留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针对病在络脉的不同变化而直接于络脉施用刺络拔罐放血法,强迫恶血排出,治血调气。一方面能迅速达到祛除邪气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经络之全身调节作用以及脏腑间的生克制化、表里关系的作用,使相应的脏腑功能改善。此直接于络脉刺络放血以调血,又以血调气,是为达到调整和恢复脏腑气血功能最迅捷的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刺留血奈何,„„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又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正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体系。

2:拨罐的起源:拔罐是我国民间普遍常用的一种简易疗法,历史悠久,但无确切纪录可考。拔罐工具,古人多用兽角制成,故古时称为“角法”。其原理是在罐内点火燃烧,排出空气,急扣在施治的部位上,利用负压拔吸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法可单独使用,亦可和毫针、三棱针、梅花针法并用,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灵和运用,相辅相成,对各种病症都有相当程度的疗效,再由于它有使用简便、价格低廉、疗效明显、无后遗症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拔罐用的罐,种类虽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橡胶罐、等多种,但现在在国外已改用活塞式压克力罐,国内也慢慢的开始使用活塞式压克力罐了,它的优点是:大小型号齐全、透明、不易损坯、使用方便。但必须用抽气法,现在已有用手拔的抽气罐,价格较高,这是在国内尚未能普遍使用的主因。

(二)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依据:《黄帝内经》是我国刺络放血疗法的最重要根据,有关刺络放血的理论在《内经》中随处可见,在《素问》中刺虐篇,刺腰痛论篇,刺禁论篇,稼刺论篇,《灵枢》中癣狂篇,血络论篇等全篇。其它各篇中《素问》中有20多处,《灵枢》中有40多处论剌络放血疗法。其内容包括络脉的意义,诊络法、络脉在体表的分布与循行,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刺络的原则、部位及刺终点、针具(九针)、刺法、放血量、放血时的异常现象及刺络的禁忌等等无所不包。

1:络脉的意义:《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又云“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经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

《灵枢.血络论》“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泄之万全也”。

2:络诊法:“络诊”是中医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历代医家都颇为重视,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曾经说过:“望而知之谓之神者,望络脉也”此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方法并用。但首先应了解正常与异常络脉。

《素问.经络论》“阴经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

《素问.皮部论》“邪之始入于皮也,沂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

《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者有热。胃中寒,手鱼际之络多青矣;

2/7页
载入中...手动刷新
3/7页
载入中...手动刷新
4/7页
载入中...手动刷新
5/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