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半副对联刘恕人/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他和杜甫一样,都是河南人的骄傲。 说起韩愈,真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首先,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诗文创作成就很高,尤其对散文的发展有开拓之功。中唐时期,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这场运动得到了柳宗元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响应,从而扭转了六朝以来骈俪文空虚、陈腐的文风。韩、柳也因此名列“唐宋八大家”首两位。 韩愈还是一位教育家。当时社会并不重视教育,学校很破败,老师很穷酸,更不被社会重视,竟然有不少人“皆以从师学习为耻”。韩愈的《师说》就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但是,韩愈不顾流俗诽谤,大胆为人师,他写下的《师说》《进学解》等文,至今仍是经典教育论文。苏轼也称赞他:“匹夫而为百代师”(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可说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之一。 韩愈还是一位军事家。有一件事足以证明。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自行宣布为节度使留后,即节度使的继承人,而且拒绝接纳朝廷吊祭使者并发兵在河南舞阳、叶县、鲁山一带烧杀抢粮,已是公开的叛乱。宪宗下令讨伐,可是仗打了四年也没打下来。于是,朝廷对平叛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坚决打,持这种意见的是宰相裴度;另一种意见是谈判求和,弄得宪宗也没了主意。 这时韩愈站出来了,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章《论淮西事宜状》。奏章首先分析了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指出战则能胜的根据。接着提出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速战速决”,“将帅要知兵爱兵、身先士卒”,“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斗争”,“区别对待,瓦解敌军”等六条克敌制胜的建议。 后人评价《论淮西事宜状》:“可谓料敌如神,非文士纸上谈兵套语”(林文铭《韩文起》)。宪宗皇帝也被这封奏章打动了,这才下决心一战,任命裴度为淮西宣抚招讨处置使,韩愈为行军司马,也就是最高统帅的参谋长。 淮西平叛有一场关键性的战斗:“雪夜袭蔡州”,正是韩愈根据情报分析,作出判断,请求自带一支精兵,夜袭蔡州城的。裴度觉得韩愈毕竟是文人,所以派了李愬。这一仗活捉了吴元济,使平淮西战争大获全胜。如果裴度派韩愈去,也不见得不成功。后来唐穆宗任命韩愈为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这些都说明韩愈真有军事才干。难怪苏轼都称赞韩愈“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更是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政治家。 元和十四年(819),笃信佛教唐宪宗要举行一次声势浩大迎佛骨活动。当时所有的文武官员都在随声附和,推波助澜,只有韩愈看不下去了,他置生死于度外,勇敢地递上了一封奏折《论佛骨表》。他在用事实说明了“迎佛骨”就是一场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自欺欺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的闹剧以后,大义凛然地说,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朽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韩愈真有当年魏征的“范”,更为他那一颗光明磊落的忠心所感动。可惜唐宪宗不是当年的李世民,他不仅没被感动,而是被彻底激怒了。一怒之下就要砍韩愈的脑袋,幸亏裴度等大臣极力说清,才改判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距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已是一大家子人,诏令一下,第二天就得走人,其仓皇紧迫可想而知。年仅12岁的小女儿竟惨死在贬谪途中。当韩愈走到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正是:寒露结霜,湘子路遥送叔祖;冻云迷岭,韩公雪拥过蓝关。此时的韩愈悲歌当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走了一百天才到潮州,这里的荒蛮、落后、愚昧使他大为吃惊。唐朝早已是封建社会,而这里却蓄奴成风;人有了病不去求医,而是求神拜佛;气候条件不错,农耕方式却很原始;文化十分落后,很少有学校。此外还有鳄鱼为害。 韩愈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既悲愤填膺,又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行字: 恶山恶水恶环境,韩退之!退之! 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意思是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韩退之啊韩退之,你能畏难而退吗!韩愈当时没写下联,我想他是要等到治理好潮州以后再补写下联的。面对重重困难,韩愈没有“退之”,而是把自己的伤痛放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潮州的治理之中。 韩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除鳄鱼之害。接着又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下令赎放奴婢,建学校、请先生,还“正音为潮人语”,也就是推广普通话,大力兴办教育。“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瘅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梁衡《读韩愈》)。 韩愈在潮州只呆了八个月,又被贬官到袁州去了。不到一年时间,他就为老百姓办了这么多的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为了纪念韩愈,潮州人把潮州的笔架山改名为韩山,把原名为鳄溪的河改名韩江,在江边上又特建了韩公祠。一个罪臣在这里只工作了八个月,就忽然山河易名了。正是: 八月时光一瞬间,除害兴利非等闲。 舍身为民民不忘,一片河山尽姓韩。 韩愈是带着遗憾离开潮州的,也许有一些正在做的事,还没做完;有一些正在谋划的事,也没来得及做;他上任初写的那副上联,更没写出下联。这半副对联千年以来,无人能对出下联,成了绝联, 光阴荏苒,时光一晃,就到了1948年,神洲大地获得解放,国家政务院刚成立,谢觉哉任内务部长。谢老是一位责任心极强、关心民间疾苦的好领导,他上任伊始,就到全国各地视察,有一次,谢觉哉到了潮州,参观了韩公祠,看到了韩愈当年留下的那半副对联。当晚,他在下榻处读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愈读愈感到爱不释手,大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时,他想到了韩愈的那半副对联,顿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提笔写出了下联: 好书好句好文章,谢觉哉!觉哉! 这句下联与上联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姓名对姓名,对仗工整,堪称一副难得的佳对。所谓“罕世绝对”,终于得以完成。韩愈在天之灵如若有知,也该露出欣慰的笑容了。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