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连长张三刚

 乐桦之声 2020-09-15

我的连长张三刚

作者:都   柿

诵读:黄   山

主编:江南雨19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黑龙江有若干个国营农场,其组织架构都是仿照部队建制配备的,连排以上干部一般由农场职工担任。我所在的永青农场二连,连长叫张三刚,山东潍坊寒亭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填饱肚子,从老家跑到伊春林区当了筑路工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被抽调到农场当了知青连连长。


       张三刚,名如其人。性情刚烈、意志刚强、作风刚硬。我们来到农场不久,就听老知青传讲他的故事。说有一次过年,老婆煮了两盘水饺,他夾起一个尝了尝说,没熟,再煮五分钟。可饺子明明已经熟了呀,再煮可就成“片儿汤”了。张三刚的话那就是圣旨,谁敢不听?温顺的山东女人只好把饺子端下去,在厨房站了大约五分钟后又端了上来。张连长又尝了一口说,这回行了,记住,以后再煮饺子就得这个火候!

       张连长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嗓门儿大的像是装了扩音器。可唯一不相匹配的是,长了一双细细的“眯缝眼儿”。知青们背后偷偷叫他“细糜拉眼儿”,意思是说用糜子(一种粮食作物)的桔杆割出了一道缝儿。
       张连长虽然没有当过兵,却天生有着军人气质。每天天不亮,就让号手吹响起床号,集合起全连知青出早操。他亲自呼喊口令:“一,一,一二一!”,口令喊的震天响。一时间,引来农场一阵狗吠声。狗叫又勾起了鸡鸣,于是便有了那句话,张三刚出早操,鸡鸣狗又叫。

那是个中苏关系极度紧张的年代,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道接着一道传下来:“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地处中苏边境的永青农场自然成了反修战备的前沿阵地。遵照上级统一部署,农场组织开展民兵拉练活动。那个冬天冷的出奇,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持续了一个多月。呼出一口气,瞬间就在睫毛上挂了一串儿霜。张连长在动员会上强调,练为战,一切要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不搞花架子。


       临出发前,连长任命我为连部文书,这就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彪形大汉了。叫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把正在休寒假的儿子也编到队伍中来,说是“提前训练”。小孩子才十四五岁啊,怎能受得了这般折腾,真不知道他这个当爹的是怎么想的。
       张连长把孩子推到我面前说,交给你了,这一路就由你来管教他。天啊!我身背一套行李,肩扛一支“五六式”半自动冲锋枪,还要带着个半大孩子,哪能吃得消?可一看他那不容分说的表情,只好遵命了。


       张三刚就是张三刚,放着平坦的公路他不走,偏要爬山路、钻树林,还美其名曰“实战需要”。一尺多厚的积雪,一脚下去没到了膝盖,没走多远就大汗淋漓。我自己尚可坚持,可“小三刚”怎能受得了?实在没辙了,只好让别的战友替我扛枪,我背着孩子前行。未曾想张连长看到后,一嗓子吼过来,把孩子吓的哇哇直哭。这下我才明白,连长这是真要锻炼锻炼“小三刚”啊。


       半个月的拉练,天不亮就出发,黑到对面看不见人影才找个村子宿营。除去中午一个钟点儿的野炊,每天纯粹行走时间都在十二三个小时以上。
       终于熬到拉练结束了。脚也肿了,人也瘦了,肩膀也红了,可吃饭更香了,睡觉更甜了,我跟连长也更亲了。

转眼进了年关。那个年代时兴过“革命化春节”,知青们都在连队过年。三十儿晚上,连长吩咐食堂多加了几个硬菜,还从家里拎来几瓶农场自酿白酒,在连队大宿舍里和知青们一起吃年夜饭。别看连长平时挺严厉的,这当口却温柔起来了。他怕我们想家,提前叫各排排练了文艺节目。知青们边吃边喝,又唱又跳的,还真把想家的事儿给忘了。几个楞头小子借着酒劲儿起哄让连长也出个节目,他实在推辞不掉便起身吼了一支家乡小调。时隔多年,唱的什么词儿早就不记得了,反正没有一个音儿是在正调上,笑得我们直在大铺上打滚儿。

这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儿了,打从离开农场,我再也没有见过“三刚连长”,可他那火一样的激情、钢一般的品格,却已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中。

作者简介

都柿(笔名),下乡知青,返城后长期在新闻宣传领域工作。退休后受聘担任烟台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主播简介

黄山,本名:黄玉国。出生在北大荒兴凯湖畔,曾在农场、农管局机关工作;后迁入北京市,就职于某区机关单位,现已退休。兴趣爱好广泛。善用文笔描述生活甘苦,用朗诵表达人生情怀,作品多为正能量 阳光向上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