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起来我们独立自主很有定力做事情,其实不知不觉在被社会所影响

 王明鹏 2020-09-16


从众现象解析

从众的心理学定义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例如当前新冠疫情导致恐慌,社会情绪感染之余,曾出现的抢购现象就是从众。

事实上,生活中我们都会从众,我们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有定力。

谣言散布就是从众表现,人都有脑袋,但是还得有脑子。

举例青岛曾出现鬼屋现象,繁华地区人心惶惶,央视都进行报道,结果事情越搞越大。

这时候需要思考自问2个问题:

1、为何谣言传播屡禁不止?答案是没有及时给出明确信息,应该找到专业人士进行处理,组织市民进去看看,认识加行动解决问题。

2、为何那么多人会相信?央视进行报道,客观起到传播作用,相信的人自然越多。类似现象,广泛宣传抑郁症,最后得病的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辨析性别和年龄在从众和暗示区别

提问:男人和女人谁更容易从众?孩子和成人谁更容易从众?

答案是不知道,教材指出“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提问:男人和女人谁更容易被暗示?孩子和成人谁更容易被暗示?

答案是女人和孩子更容易被暗示,“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取较为含蓄和间接的方式进行”。

“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由此区分从众和暗示,看起来都是认知和行为被催眠,不过从众更多有压力情景外因,暗示更多是个体内在心理特性内因。

因此,压力情景之下,性别年龄应对差别不大,人性骨子里的东西差不多,反映也是大差不差,比如遇到极度危险时候男女老少都会本能上自顾自的逃命去。然而暗示作用需要接受者的认可,这就如同投射性认同,投射是一个方面,认同与否取决于另一个方面,这就是暗示是否容易被接受。

独立性差的孩子,更多情感认同与具有母性情怀的女人,比较而言更多会认同别人,也就是易被暗示,也就是这个意思。

社会影响的各种情形

定义,“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注意最后的这句话,社会影响非常普遍,没人可以幸免。那么看看有哪些社会影响呢?

至少包括:从众、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模仿、暗示、社会感染。

这些社会影响体现的正是社会心理学含义,勒温公式表达的,即个体言行都是心理特性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这里正是说明的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他人在场时候,就是环境作用开始,主动影响有模仿、社会促进或懈怠、社会感染、暗示,被动影响有从众等。

看起来我们独立自主做事情,其实不知不觉被社会影响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