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余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澳古说历史 2020-09-16

这个问题乍看下,肯定会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孔子是谁,那可是儒家先圣,在读书人眼里孔子可是完美无缺的,怎会干出抛弃发妻的事情呢!

但是,不管信不信,作为圣人的孔子,他的确是干出过抛弃发妻的事情。

《礼记·檀弓上》载:“伯鱼之母死”,唐代孔颖达正义解释:“时伯鱼母出,父在”。所谓“出”,就是离婚。

PS:伯鱼,即孔鲤。鲁昭公十年(前532年)亓官氏孔鲤,据载亓官氏生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孔子将这一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从孔颖达的注解来看,孔子确是离过婚的。

据《孔子家语·本姓》载:“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孔子的夫人叫亓官氏,春秋宋国人。鲁昭公九年(前533年),19岁的孔子在哥哥孟皮的撮合下,娶宋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伯鱼。

按理说,能在结婚一年后就有子嗣诞生,孔子与亓官氏的夫妻关系应该不差,断不至于会离婚的。

但是,事实上孔子最后却是与亓官氏离婚了!

孔子为何要和亓官氏离婚?对于这点,现尚未有结论。

不过,从孔子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对妻子亓官氏有着不为人知的极深的怨念。

那孔子对亓官氏到底有什么不满呢!可能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是和她亲密些许,她就不讲规矩,远离她一点,又变成了怨妇。简单的说,孔子似乎讨厌官氏的腻歪、胡搅蛮缠。

孔子是谁?他可是儒家先圣,而儒者让人影响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古板,凡事都要讲一个礼字,礼法不允许的事情,真正的儒者是从不会去做的。从《论语·乡党》中可知,孔子是一位真正的儒者,他十分重视礼节,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贵族仪态。由此可知,孔子说的好听点就是一个正人君子,说的不好听点就是古板男人。

试想,就是这么一位古板的男人,他岂能忍受亓官氏的腻歪呢?定然是十分介意的。在这些正人君子的眼里,女子一定是要贤良淑德,不骄不躁,不能有一丝逾越礼制的行为,简单的说在孔子眼里,妻子就要有妻子的样子,作为一家之母,就不能有腻歪、胡搅蛮缠的姿态。

当然,亓官氏到底是不是一位腻歪、胡搅蛮缠的妻子,因我们不是当事人,所以无从知晓这背后的真想。

但是,从史书只言片语的记载来看,虽不能确定亓官氏是不是一个胡搅蛮缠的女子,但孔子的作,却真的不是寻常的女子能受得了的,先不说孔子常年在外游学,让亓官氏常年苦守空闺,忍受着那漫长的等待,就单单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份挑剔,就不是常人能忍受的。

“食饐而餲,鱼馁肉败,不食” ——过了保质期,不吃。

“色恶,不食”——做得不好看,不吃。

“臭恶,不食”——味道不好,不吃。

“失饪不食”——烹饪方法不得当,不吃。

“割不正,不食”——肉不是按纹路切出来的,不吃。

“食无酱不食”——没酱,不吃。

“不得其酱,不食”——配错了酱,不吃。

试问,有几位女子受得了这么一位挑剔的丈夫呢?

总的来说,孔子和官氏的离婚是双方的原因,并非是亓官氏一人的原因,这里面有孔子的挑剔、不陪伴,也有官氏的腻歪、胡搅蛮缠。

此外,实际上孔子的离婚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件让人难以相信的事情,但是在孔氏族人的眼里,这或许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儿子孔鲤、孙子子思皆曾离过婚!所以在孔氏族人的眼里,孔子的离婚真的不是什么稀奇事。

其实,孔子在世时,对于婚姻一事看的还是很透彻的,正如晚清谭嗣同在《仁学》所言:“夫妇者,嗣为兄弟,可合可离,故孔氏不讳出妻,夫妇朋友也”,在孔子眼里,如若双方都觉得不合适,那离婚就好了!

除此,孔子并不反对女子再嫁,这点从汉儒郑玄在《礼记·檀弓上》注:“伯鱼卒,其妻嫁于卫”,伯鱼的妻子改嫁他人就可知晓。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婚姻是秉持着较为宽松、人性的态度的,在他的眼里,婚姻是公平的,如若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合适,那就没必要纠缠下去,离婚就好啦!这样对双方都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