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南周:让学生有一颗诗心

 西城杂事 2020-09-16

让学生有一颗诗心

 

 

谭南周

 

 

 

近期,对书法及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讨论颇为热烈。这是好事,对弘扬国粹具有重要意义。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的明珠,古典诗词艺术亦然,因而笔者认为学校应当重视诗教。  

 

所谓诗教,是以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长期以来,古典诗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也逐步挖掘诗词中的德育因素、美育因素,进行思想、道德、人格、情感、意境等方面的教育。这应该是诗教的重要一步,但还需要加强,真正达到诗教的宗旨和目的。  

 

让学生懂得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种文学形式,被人们视为“文学之母”和“文学之王”,被称为中国的国粹,是最优秀、最高层次的文学艺术门类。中国的古典诗歌,如果从《诗经》开始,经过秦前的骚体,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等等,直到现在,在形式和内容以及风格追求上,都在不断地变革与发展。千百年来,古典诗词,尤其是名篇名句,不仅受到广大中国人的喜爱,众多的外国人也喜欢它、熟悉它、弘扬它。应该让学生了解、认识、懂得古典诗词的地位和历史作用,从而热爱它,继而上升到热爱自己的国家,因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让学生从古典诗词中得到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比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意识、人格、风骨、气节等,支撑着中华五千年文明,支撑着中华民族多难兴邦,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又比如孝道、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等,致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推动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与奋力拼搏,成为今天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些人文精神都在古典诗词里得到充分的反映,都可以给学生以教育,而这种教育又往往是生动、形象的。  

 

让学生从古典诗词中得到文学修养和审美教育。  

 

从形式上来讲,古典诗词文字精练,人们熟记的一些古典诗词,几十字,一二百字,可以把数百字、数千字的内容精练地表达出来,很多句子因凝炼而朗朗上口,一旦记住便终生难忘。诗的音乐韵味很浓,由于平仄而抑扬顿挫,由于节奏美与诗味的隽永而可以吟唱、谱曲。诗词不仅有充沛的人文精神,而且创设着境界,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形画,诗往往达到画的境界,达到可以意会却不能言传的境界。有的人妄言把中国的科技落后归咎于中庸之道和千百年重视诗词,不是偏见就是无知。诗词所强调的形象教育、情感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  

 

不管是新体诗、旧体诗,既然都是文学形式,创作它就必须有技巧。有人误解新诗易作,自由得很,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把文字长短排列一番即可。这是不对的。多年来,不少新体诗人也在思考和呼吁建立新诗的格律,尽管看法不同,但新诗创作需要技巧却不能否认。至于旧诗,需要的技巧更多,因为古典诗词很讲究平仄、押韵、格律以及运用变体和克服一些诗病等。进行诗教,可以帮助一部分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少年掌握这些技巧,使诗词国粹绵延下去。  

 

让学生认识到古典诗词是两岸民族认同的共同精神财富。  

 

加强两岸交流,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加强文化交流,从文化上认识同根同源,进一步加深民族的认同感。古典诗词是两岸古往今来共同崇敬、喜爱、传承和珍惜的文化财富。民国元老于右任的临终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引起两岸民众的共鸣。笔者一二十年前读过《台湾诗人思乡诗选》、《神州吟》等诗集,这几年参加过几次两岸诗人交流和诗词笔会活动,深知古典诗词对于推动两岸统一大业的特有功能。中小学校也应该注入这方面的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熟记几首名篇名句,可能比喊几句口号具有更强的愉悦性、潜移默化性与持久性教育。  

 

(作者系厦门市教科所原所长、福建诗词学会副会长、厦门诗词学会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