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卧虎湾】任志民:过年杂谈●聊聊节日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今天是农历初二,又是我的值班日,在单位简单无聊就想起了过年的前世今生。现在方便,手机上啥都有,也啥都能写,只是眼睛受不了,超过半个小时就昏花发胀,又流泪,又酸楚。
过年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是年头岁末的一项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春天的开始,而农历正月初一又是一年的开始,这个时间点对农耕劳作影响非常小。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以后有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春节又称之为过年。
过年图的就是热闹喜庆,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每天都有事情做。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天天都有不同的习俗,天天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并且小年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日子分别相差一天,这是我长大后才知道的。



小年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传说中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有意思的说法是小年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一张新的灶王年画,画上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锅台的上方。在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写着“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记得母亲活动自如的时候,家里只要有好吃的,都要先供奉在这里。还教育我们所有吃的东西都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不能浪费。“神仙闻气,人们素食。”这是母亲留给我们的记忆。后来,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大,行动不便了,直到去世,家里遗存的好多传统也丢失了,但是留在我内心里的那种情怀永远地珍藏在记忆深处。
大年是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才算结束。在北方地区是过了腊八就是年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才算过完。“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今年到来的戊戌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5个春节了。
100多年来,春节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传统的过年仪式也简化了,部分人图省事改到了饭馆吃年夜饭,上门拜年变成电话或网络拜年等。虽然形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有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现在,传统春节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如同西方的圣诞节,春节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出生晋东南地区,在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再就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在老家,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最有代表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要有年味,而现在三令五申,不让放鞭炮,不让吃碰饭,不让去“送礼”……人情越来散了,年味越来越淡了。
过去,盼着过年,有新衣服穿,有肉吃。现在,要啥有啥,只想有个精神上的寄托。忽然间,我觉得过年很玄,像雾又像风,像清晨薄雾,又像傍晚炊烟,轻轻袅袅,飘飘摇摇。既看不到,也触不到。当它走来时,只在我们心头轻轻一拂,我们就知道:一年又一年,年到了,又过了。
夜已深,我已“醉”。睡意全无,回味无穷。


(作于2018日2月18日晨)


作者 任志民 山西芮城人 曾是一名军人 现就职于天津市西青区旅游局



重点推荐




Asunshin
装装
朱志勇
感恩有您,一路随行。办好公众号,离不开大家的支持,随机抽取支持者,表示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