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八四:毕业照光影(10)

 马尔的视觉 2020-09-17



    八七年之前淮北一中校园风貌的变化是零零星星、断断续续的。

   政府财政吃紧,学校没有自筹资金来源,校办工厂也就挣个零碎钱。

   要建个楼改善一下办学条件,就得跑项目,要层层批。

   僧多粥少,那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一九八四年一中竣工一个大项目,耗资三十万,建了个三千平米的南教学楼和实验楼。

   那时的三十万可是个大数目,顶现在的五六百万用。

   南教学楼三层,十二口教室,三个办公室。

   学校广播室就安在一楼东侧;实验楼与南教学楼相连接,但高出一层,每层教室对开,附设一个小办公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层;电脑室一个。

    新实验大楼盖好以后,老实验楼就作为办公楼使用,一直用到今天。

    南楼的建成非常有意义,它把教学区相对封闭成一个整体,我们初高中的办班规模也从24个班逐步扩大;大礼堂临时做男生宿舍的困窘也随之而解。

     那时候很怪,高一高二高三总要轮换年级教室,一般新生在一楼,熬到三楼你就要毕业了。




    八四届一班、二班的毕业照是在刚刚修整好的大礼堂前拍的,门头子改成了三层楼。

    一楼是体育组兼保管室,二楼是行政会议室,三楼是教工活动室。

    门头设计花了点心思,外楞线条有点弧线,形状就好看。





    现在去想八四年、八四届,真的觉得意义非凡。

    一中没有八三届毕业生,这一年按省教育厅要求,高中由二年学制变成三年。

    八四是一中变脸省重点之后的第一届完整培养三年的高中毕业生,市内能否稳稳的坐上一把的交椅,把省重点的名义变成实力;市外在省属25所重点中如何从末尾排位向前进哪怕是一两名,都非常关键。

    这一届的一文两理,调集了一批骨干教师。

    一中首批评出的“讲师”20人,这一届占了不少。

   金怀泉、李新民、储立生、张纯杰、赵克望、李玉山、范德泉等。

   而刘杏端、谈荣发、张素珍、钱步照、王绥泽等都已经是学科教学的顶尖人物。

    这一届高三除了体育徐淑芹,没有年轻人的面孔。

    没有三年任课小循环的概念,要到高三了,学校得开会研究谁能上谁不能上,神秘兮兮。

    有些人就老坐高三。

    求稳、上保险的师资安排中隐隐含有尚不自信的焦虑,对年轻人的高三大胆培养、使用仍没有迫切意识到。

    骨干教师都还是四十左右的壮年,皆为几届的老高三。

    这种排阵方式对青年教师突飞猛进的成长产生阻碍,多年后方得以自行破解。

    这一年,一中的办学思想还处在激烈的碰撞中逐步成形的过程。

    比如,班级管理的松严尺度问题就有不同形态。

    有严管派,看不得学生一会空闲,用题海战术求得心安;也有宽松型,该玩就玩,要学好好学,精讲精做。

    我们渐渐意识到,严管的耗时,做了许多无用功;严管本身,也有向学校、家长宣示我工作很勤奋的装饰性。

    苦了老师和学生。

     这一届的三班最疯,一帮踢足球的男生要踢到晚自习跟前,一身臭汗进教室;最后三班也和二班一样考得很好。

     二班、三班一大批学生进了国内重点,三班的章文莉、二班的周蕾考进了中科大。

    那时的中科大排位仅次于北大、清华。

     严与宽的有效平衡给一中的教育模式打下很深的烙印。

     尽管此后一二十年,我们不断受到“管得松”的攻击和非议,但一中始终不追求一种表象化的勤学苦练,决不盲从社会和家长的愿望,把学生管得死死的,不留缝隙,搞划一的军事化模式,让家长和社会看起来学校尽心尽责,滴水不漏。

     一定给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成为许多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共识。

     这种模式,让许多一中的学生一旦跨过高考大门,得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没有对高中、高三勤学苦练的仇视和深刻的怨恨。

    八四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高考答卷,本科达线、重点达线皆创新高,尤其是理科,市内领先幅度加大,在皖北开始冒头。

    这一届的后劲勃发,硕士、博士也是此前最多的。

    很多人在名校、医疗和科研机构中表现皆很突出。

    继一中毕业生梁卫国任副市长(后任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张辉任市政协副主席之后,考进安大法律系的八四届文科的王莉莉出任副市长(现任市政协副主席)。

    高考仅仅是一个尺度。

    这一年仅考上大专的王伟,后考上中科大硕士、博士,在英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百人计划”受邀回国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带领一个研究组。

    十年磨一剑,他主持的大脑视觉感知新机制研究成果,世界瞩目。

    央视有对其专访。

     



    这一届留在淮北考干的,毕业回淮北的,皆为小城企业、医疗、教育、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骨干。

    仅仅是我熟悉的能排出一长串名字,文化教育系统的钱磊、林晓、钱晓琪,政法战线的王向阳、葛树海、陈浩、李玮,医疗系统的刘晓辉、段大明、牛春喜、吴金川,企业界的闫新海、杜文星,行政管理的王莉莉、马晓东、李军等等。

    八四届让淮北一中的省重点名至实归,在市内外站稳了脚跟;这一届的高考成绩也抬举了一批老师市内知名,老储获得省劳模奖励,成为新任的教导主任,金怀泉获提拔总务主任。

    八四的毕业生也以自己的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努力,让“淮北一中”这个名字,更响亮的传播到五湖四海。

作者相关文章

不期而遇百年前——写在乌镇

大运河流过泗阳城(二)——《小城风物志》《泗阳风淮北情》

井冈云海——《中国名山》井冈山系列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