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人还在说上海话么——城市文化寻根之二 | 创行ing

 怡儿话书影 2020-09-17

知行合一

做一个生活的创行者

“你怎么一会普通话一会上海话”?

前段时间,我去牙防所看牙,一边用普通话说要交费,一边用上海话说“几钿”就是多少钱的意思。窗口里的人奇怪地看着我,好像看着怪物,我忽然发现,原来我已不会用完整的思维和语言来说上海话了。

1

越来越少人说上海话 


我虽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生活在上海也有二十多年了,对上海话的感情总是有的。在上海人集中的单位工作过多年,也在老弄堂住过几年。最初曾有融入上海很难的感觉,等慢慢进入到这个城市的生活中,发现只有在说上海话多的地方才能更多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味道,也才能真正认识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上海人。

弄堂里长大的上海小孩,上海话是平时常说的语言,脑海里留着不能磨灭的印记。可是如今还有多少弄堂里长大的孩子呢?80后或许还有一些,90后00后早就在都市丛林中,生活在网络语言甚至AI语言中荡漾,还需要说什么上海话。

当我难得用上海话回应身边人的的时候,发现心中有一种障碍,从前是觉得说上海话是不是显得排外,不够海纳百川?现在是觉得,就好比打惯了字,很难手写一样。人的思维都交给了电脑,手机,连话都说的少了,何况上海话?

当年的《新民晚报》曾有篇文章写过,说上海话就是没文化的言论,惹得舆论沸沸扬扬。开始一场说上海话有文化还是没文化的大论战。且不论事件的对错,就看看上海话是吴语区方言的一种,但凡方言是传承地方文化历史的一种重要语言载体,那上海方言本身至少还是有文化的吧。

如今连这样的讨论,都很少会有人提及了。

关于上海话的问题我曾走访华东师范大学的徐子亮教授,她曾出版不少关于上海方言的著作,她让我更了解上海话的现在和过去,帮我打开了更深入探寻上海方言的一扇窗。

上海人为什么不爱说上海话

 
“再这样下去,上海话会慢慢弱化,失去了她所承载的上海文化。

徐子亮教授有点忧心冲冲。她举了身边的例子,研究方言的她对此很敏感。她说自己的女儿有一个好朋友是上海人,在和女儿聊天时从来不说上海话,只因父母也对她说普通话。

孩子都不说上海话,那么大人呢?

似乎也越来越少说上海话,原因正是上海这座移居城市,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多。为了便于交流合作,上海人不主动说上海话,除非一些年纪大了的人改不了口。稍微年轻一点的都会说普通话,或外语和同事,朋友交流。

这是好还是不好呢,从主动用对方的语言当然是一种尊重是好事,从保留本地文化角度,似乎又是不好的,因为都不说就慢慢不会说了。很多孩子根本就不会说上海话,就如徐老师说的,上海文化传承都会受到影响。

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还会被歧视和表示不满,最近听说,在抖音的一个推荐上海美食的号,因为用上海话介绍上海美食,引发很多人的不满和吐槽,似乎这意味着排外和轻视。可见上海人也是挺可悲的,在自己的城市说本地方言也是不受待见的,必须用普通话才能表示友好。这和四川等地说讲,甚至到外地也传播四川话大大不同。

为了表现出海纳百川的胸怀,上海人更不愿意说上海话了。



其实上海话很接地气

也有很多外来语

 
上海话很市井,有烟火气,那么究竟哪里有意思呢?

在说一个人穿戴得体整洁,十分养眼时,上海话会用“山清水绿”来形容,这种言辞十分形象,引人联想。说一个物件或某件事很不错,会用“老灵光,老哉哦”来表示,说这话的时候,人的眼睛都是发亮的,兴奋的神情和语调几乎可以猜出意思来。记得我刚来上海时,第一个听懂的就是这几句,说的人听的人都觉得神采飞扬快乐无边,感染力极强。

还有 “一天世界”这句话说的意思是乱七八糟,不知道出处哪里,但从想象就可感觉到满世界乱糟糟的样子。这些形象的上海话可以直观感受上海人的市井生活气息,文化不仅仅是硬邦邦的明信片和宣传片形象。

上海话还吸取了诸多外来语。比较为人所熟知的有水门汀(水泥地板,英语cement),老虎窗(屋顶上的窗子。英文屋顶为roof,音译而成“老虎”),时髦(来自smart), 枪势(原意指机会,运气,来自英语chance),肮三:(来自英语的on sale),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据徐子亮教授说,其实上海话里有很多外来语,大多数人平时使用时,并不知曾经的奥妙更不会寻找根源。

上海曾是冒险家的乐园,欧美和中国各地的人都来到上海生活工作投资发展,特殊的背景下为了方便交流会有很多外来语吸纳进来。

上海著名语言学家,沪语研究专家的钱乃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收集了四十多本西方传教士上海方言著作,在四年前,选取出版五本有时代意义的书籍。分别是《开埠初期的上海话》,《19世纪晚期的上海话》,《清代末期的上海话》,《民国前期的上海话》,《1930年代的上海话》。

我有幸读过其中的一本《清代末期的上海话》,书中用谈话的方式,汉字句子和上海话罗马拼音注音便携,作为专供当时上海租界工作人员月考的一本练习册。外国人不仅要学中文还要认真地考上海话,和我们今天学习英语一样认真。

这本教材的内容方向很有针对性也很有趣,比如道德修养篇中,论不可多白相,论读书,论巴结做生意积蓄铜钱,还有说上海篇中,谈上海从前的景况。在说人事篇,有小人(小孩)学生意,买地皮,论大概人欢喜哪能个日脚 ,就是人喜欢怎样的日子的意思。

书里选的内容多是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或需要思考的问题,很有意思,今天用上海话读还是很生动。可见在当时,不仅中国人要学习西方文化,西方人同样认真对待中国文化,甚至上海本土文化和生活习惯。


4

拥有七百年历史底蕴的上海方言
 
还记得在学习古代汉语时,老师说,学习入声字,多读方言,更容易体会。后来我果然从上海话里懂得了入声字,也知道上海话作为吴方言的一种,和语言发展历史脱不开关系。

从上海建城时的元朝开始算,上海方言七百多年历史,相比同属吴方言区的苏州话历史要短,但上海话是非常有特色的方言,这是由上海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机遇决定的。上海旧属松江府,松江府成立后,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但也日渐成熟的松江话基础。

1843年上海开埠后,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影响,以宁波话为主。因为来上海的宁波人多,现在上海话中常用的我,“阿拉”就来自宁波话。

今天,作为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和和高速经济吸纳人才,未来的人工智能经济,会让上海方言中内核更加丰富多元,当然这建立在大家愿意多说和交流的基础上。

上海话中有本地话,有苏州话、宁波话,还有海外的外来语,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如今也开始有很多新兴的网络用语或其他语言共存混杂和融合成为新上海方言。

再丰富多元,上海话的根本还是吴语方言区,有很多和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比如保留了古音词,“铜钿”也就是钱,还有古代的入声字,比如“一、三、七、出”等都是古代入声字,很短促的发声;保留的古词则有“憨:愚也、痴也”宰鸡脱毛说“煺毛”,音推毛。“念,二十《说文》作廿”等。

既然保留古音、古词和古代入声字,那么说听上海话并且追根溯源,一定对我们了解和传承和发扬上海乃至吴方言区文化,大有益处。

有资料显示,吴语的使用人口数量在中国排第二位,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排位。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

这比以往认知中吴语区主要在长三角地区范围又大了很多。

用上海话,可以和那么多同样吴语方言区的朋友聊天,有很强的沟通优势合作交流。


5

从学术到生活

找到更有利这个时代的传播新法

 
知道了上海方言的历史,也了解它的烟火气和感染力,但凭借我和身边人的一己之力,也许很难改变上海人不愿说上海话的局面,就像徐教授说的,长此以往很可能影响上海文化的传承。

至少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做三种选择,其他城市的朋友们也可以这样交流自己城市的方言。

一种是可以像徐教授,钱教授那样,从学术角度深入研究上海方言,多出版多教学,潜移默化影响更多热爱语言文化,和上海历史的朋友,加入到方言传播的团队中来。

还有一种,就是生活中多和老朋友用上海话交流,听上海电台节目,参加了本土的活动自然而言用上海话交流,不是排外,而是一种找回曾经老弄堂里的生活气息。

再有,就是成为文化传播者,多创作和分享一些上海方言的作品。

今天,不仅是媒体工作者,还有更多的自媒体方便大家做内容创作,你可以写文章可以发视频,还可以直播,录音频等。

当年的周立波笑侃三十年,虽然有一些争议,但依然有很多文化共鸣。今天的的电台里,有上海话节目,网络电台有上海闲话节目。都有用上海方言,上海童谣,上海歌曲也能唤起我们的一些记忆。名声在外的外滩十八号,还有落雨了开会了,这样的上海童谣传播很广

若论怀旧,那就更多的老上海的电影,歌曲等,,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如果像我们可以以自己的能力去创作或者传播上海方言作品,也许不像专家那样有高度学术性,也不像日常生活中那样情趣自然。但我们可以做一个语言文化的传播者解读人,做两者之间的牵线人,这样不是也很好?

好像高晓松在他最后的脱口秀节目晓年鉴中说,这是一个人的编年史,从一个人到城市到国家。他号召大家都来做自己的编年史,做的人多了就是传播文化影响更多人的壮举。

屏幕那头的你,有没有兴趣说说关于家乡或生活的城市方言故事呢,生活,文化段子都可以。留言聊聊吧。今天就到这里了,期待下一期的文化寻根,我们再见。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原为移居上海文化杂志副主编,曾采访写作城市文化领域多年,后运营文化自媒体,依然热衷走访城市和人的故事。我愿陪着你,一起走走聊聊上海的城市历史和人文故事。

近期推出城市文化寻根系列,走读思考那尘烟中的上海的前世今生,如果你生活在这里,或热爱这座城市,可以和我一起在文字中走近和追溯它的那些人那些事。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

做 生 活 的 创 行 者

公众号:怡树慢游

知  行  合  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