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新社主笔|吴迪迪
上海电子政务大数据改革如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如何设立?
司法背景下法官的轮岗怎样养成?
未入额法官“协助办案”的走向是什么?
……
11月3日,由中国法学会指导,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直辖市法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市法学会承办的第六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在沪举行。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国平、上海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红、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巡视员王益民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
律新社在论坛现场了解到,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354篇,经评审委员会评定,共评出获奖论文76篇,形成了一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秀成果,为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学理论支持和法律服务保障。
论坛上,来自京津沪渝四地的法学会领导和法学法律工作者以“改革创新与城市法治建设研究”为主题,对“加强地方立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践问题研究”、“深化社会治理法治保障问题研究” 等三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律新社在论坛上倾听了多位法律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
比如在“司法背景下法官的轮岗养成”研究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助理审判员原静表示,立案登记制和员额制等司法改革措施的实施,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凸显,要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目标,法官工作必须高质高效。她建议在本轮司法改革过程中,以轮岗作为法官养成体系化设计的重要工具。树立法官与法院共同发展的双赢思维,尊重法官需求,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力。
比如在“法治城市宣传文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构建”的探讨中,天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王者洁指出,城市法治建设进程中宣传文化领域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且成效卓著,但仍存在宣传文化领域法规规章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政策体系尚未健全等诸多问题,当下亟待制定和修改宣传文化领域相关政策、出台宣传文化重点领域地方性法规、将宣传文化领域各项政策体系纳入长期规划,从而将宣传文化领域纳入法治化轨道。

比如在“上海电子政务大数据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实证研究”中,华东政法大学金砖国家法律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懿先、华东政法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谭金可指出,互联网催生了信息社会,大数据下的电子政务改革,在中国仍以增强行政效率,提高治理能力位目标,作为改善治理的工具化推行,最终目的仍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共识基础,也是改革推行的重要契机和动力。
专家以集中三个月访谈的形势,系统了解每个政府部门主要接触的数据类型是如何收集、整理、保存、发布、应用数据的,有哪些利弊得失,如何将大数据运用到上海已建立的网上政务大厅等电子政务系统等问题。
再如,在“未入额法官协助办案走向分析”的调查研究中,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罗宵悍、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李冰心,立足于基层法院的实际,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通过引进案件权值的方式,科学界定了员额法官和未入额法官的审判工作量比例,同时确定案件在两类人员之间的合理流转程序。
提出在过渡后增设“限权法官”职位,解决未入额法官的身份问题,同时成立案件速裁等简易案件处理的专门机构,成为彻底解决“未入额法官”职权的重要屏障,也能更好地完成案件繁简分流,让法官素养与案件难易程度相匹配。
在一整天的论坛时间里,法律人、学者等诸多位专家,从加强地方立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践问题研究、深化社会治理法治保障问题研究等全方面深入阐述。论坛最后,上海市法学会秘书长毛坚平宣读了《关于表彰第六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获奖论文的决定》。
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国平与天津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魏康利交接“京津沪渝法治论坛”会鼎。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国平表示,该论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服务和推进四个直辖市法治建设的重要阵地,组织和引领区域性高端法学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加强和促进四个直辖市法学会工作交流的重要纽带。
“本次论坛上每一位发言嘉宾,都发表了精辟独到的见解,集中展现了演讲者对实务工作和法学理论长期积累、潜心钻研的成果,以及为本次论坛所作的充分准备,让我们有幸经历了一场难忘的头脑风暴和法学盛宴。”林国平表示,会后,上海市法学会作为论坛承办方,将认真提炼会议成果,进一步畅通转化渠道,努力推动论坛成果及时进入领导决策、法治实践,为提升直辖市法治建设水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