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乡土印记 门前那一挂青石碌碡 文/彭辉 碡(zhou),是昔时农村用来碾麦脱粒或平整场地的一种石制畜力农具。通俗点说就是农村碾场用的的石磙子,陕西关中方言叫“碌辏(cou)”。农村常见的有砂石碌碡和青石碌碡两种,用途稍有不同。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中说:“治打时稍难,唯伏日用碌碡碾。”宋人宋子虚作《旱乡田父言》:“疲牛病嚅饿桑间,碌碡间眠麦地乾。残税驱将儿子去,岂畦欲倩草人看。”说的就是碌碡的用处以及庄稼无收成时碌碡闲置的无奈。 我老家门前过去是有一挂青石碌碡的,爷爷在世时曾说这碌碡比他的年纪都大。这青石碌碡宽约一米许,粗约一抱半,两端轴心凿有凹槽,嵌入方形铸铁,上有圆窝。安装在碌碡上的四方木框叫“拨枷”,边框中心对称凿方孔约两指宽,里面楔有铸铁圆轴。“拨枷”平时靠在生产队的草房里,用时枷在碌碡上,圆轴头顶住碌碡圆窝,再用木楔将圆轴固定牢,套上牲口就可以碾场了。每年到了麦收季节,青石碌碡就派上了用场。生产队场院东半边是种着菜子或是大麦的,到了阳历五月中下旬,割了菜子或大麦,耙去根须耱平,牛套上碌碡开始“光场”。旱塬收麦时间相对要早一些,因此平整场院迟早各异。“光场”时用水洒湿地面,再撒些碎麦秸,以利于地皮粘合。人吆喝牛拽着五六挂碌碡,一圈又一圈的辗压,约摸一两天工夫,这场院就被碾压得瓷实平整如镜面了。 不几日,开始搭镰收麦,这是昔时关中乡下最紧张最繁忙的农活了。那年月主要靠人拿镰刀割麦,费工费时效率低,成熟的麦穗极易炸裂,更怕倒伏或出麦芽,万一遇到飓风或下白雨,这一料收成就糟践了。那时有个口号叫“龙口夺食”,男女老少齐上阵,抢时抢收,力争“颗粒归仓”。从田间往场院运输小麦,主要靠“牛拉拉”,也有为数不多的“人力架子车”。“牛拉拉”是关中农村过去常见的一种牛力木车,用硬杂木制作而成,后面翘出五根木叉,末端横一根小方木固定。车身宽大而笨重,但很适合装载秸秆麦草。 场院的麦垛堆积如山,赶上好日头,人们摊开麦子爆晒,约摸中午时分,就开始“碾场”了。两个老汉领着我们几个学生娃,每人吆喝着牛拽着一挂碌碡碾场,老家称之为“吆碌碡”。每头牛都带着“牛鞍眼”和“牛笼嘴”,以防备牛转晕或吃麦子。麦场上蓬松着没膝高的麦秆,极不易辗压,天运爷吆喝着力气最大的红犍牛,套着一挂砂石碌碡,走在最前面趟路。我吆喝着黄母牛套着青石碌碡,跟随在天运爷后面,压一半熟辙碾一半生场,其它的的碌碡依次跟进,身后就有了一片白光光的麦秸。牛拽着碌碡很吃力,呼哧呼哧的喘气。天上的太火辣辣的,晒得人汗流浃背,心里就有些热躁。天运爷便细声细气的唱起了眉户,但五音不全,也听不懂唱的是啥。我们几个学生娃觉得无聊,就编起了顺口溜,“碾麦场,宽又宽,吆哈碌碡跑得欢。天上太阳红艳艳,把人晒得心木乱……” 太阳稍偏西,麦秸碾过两遍,卸了碌碡,就开始“起场”。一帮男女社员手执木杈,将碾压过的麦秸挑成一条一条的垄,几个小伙子推着“拣杈”,再将麦秸垄收拢到场边堆起。“拣杈”是一种木制农具,形状类似木车,下面安着两个木轱辘,前面是四根长长的杈齿,非常轻巧灵便实用。场院边上有四五个人在码麦秸垛,以备下次“腾拣麦”。收拾干净麦秸后,场院里便有了一层厚厚的麦粒,人们用“推扒”把麦粒拢到一起,堆得像小山似地。后晌起风了,便开始“扬场”。这是个把式活,通常是两个人配合,都光着黑脊背。扬场者戳起一木掀麦粒,迎着风头很巧妙的一扬,麦粒便在空中呈扇形散开。借助风力,麦粒落在上风头,麦糠飘向下风头。打场者站在上风头挥舞着大扫帚,把夹杂在麦堆上的稗麦和杂草扫出去。 “扬场”的整个过程中,两个人配合默契,一扬一打,潇洒自如。到了妙处,旁边就有人喝彩叫好,扬场者便越发的得意卖劲,麦粒如天女散花般的从空中溅落,顷刻间,麦场上就有了一个又一个的金黄色麦堆。 第二轮碾场“腾拣麦”之后,碌碡的功用就算结束了,人们卸去“拨枷”,把碌碡立在场院边,以备来年再用。青石碌碡自然还是卧在我家门前的,我小时候经常纥蹴在碌碡上吃饭。闲暇时村里的壮年小伙比赛谁有力气,也是喜欢跟碌碡较劲的。青石碌碡既光滑又沉重,人推滚着都很费劲,更别说把它立起来了。某日,一帮壮汉比试立碌碡,几个劲大的小伙轮番上前试火了一哈,青石碌碡丝纹没动,就有人鼓动喜成爷试火一哈。喜成爷身强力壮,虎背熊腰,力大无比。只见他挽起袖子,勒紧裤带,走到碌碡前马步蹲定,前胸顶着碌碡侧面,双手扣住碌碡下沿,瞪圆双眼,深吸一口气把劲鼓圆,口里“嗷”的一声吼,一下子把青石碌碡立了起来,大家齐声叫好。自此,喜成爷就有了“劲核核(hu hu)”的雅号。 在那些年月,“吆碌碡”碾场,预示着即将吃到新麦,“吆碌碡”的时日越久,则标志着当年麦子喜获丰收。如今这农村种田,全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昔时乡下农村随处可见的牛拉拉、拣杈、木掀、木杈、推扒等农具,早已无踪无影。碌碡在乡下成了稀罕物,甚至牛、马、驴、骡也很难见到了。 我怀念碌碡,因了这碌碡曾经寄托着父辈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16.03.25写于北京莲花池畔) 作者简介:彭辉,陕西渭南富平县人,本科学历,曾任海军某部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富平人》特邀文化顾问。有报告文学《山沟沟有这样一个兵》《大荒恋歌》《风雨万里路》《大山的魅力》等作品散见于军内外报刊。近年来热心于故乡文史探寻考究,见诸于“频阳吟笛”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