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迤中往事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迤中往事—艰难的求学历程

文/陈建军

在美丽的温泉河北岸,座落着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那就是我的母校—迤山中学。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些学生现在也临近退休年龄了,母校把一批批优秀的学子年复一年地送往全国各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现在虽然物是人非,但中学时期的那些往事却像过电影一样,不时闪现脑海,有些事刻骨铭心,永远难忘。毕业后,我又回到家乡工作,并且把根扎在了这块热土,有幸见证着母校的发展。现在的迤中师资雄厚,设施完善,仍是富平众多学子向往的地方。

三十七年前,我有幸考入富平唯一的重点中学,成为迤山中学的一员,记得那年,一个阴雨延绵的秋季,我打好行李,带上家里准备的书包口粮,冒着凉爽的细雨,父亲用自行车送我来到迤山。登上门前高高的坡台,一步步走进了迤中的大门,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绕过神秘的迤山石,看过报到须知,我挤进人群,在密密麻麻的公告栏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查到所分的班级,与其他同学一样的排队、报到、交费,随后安排住宿、查看教室、认识同学,开启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离家生活的经历。

 

进了校门绕过花坛沿路北行,路两边各有四排教室,共二十四个班,我们的教室就在右侧第二排最东边,蓝砖灰瓦,木门玻璃窗,往东就是大操场了,操场北边是舞台和柏树林,东北角是食堂。住的地方在路尽头,墙外就是校办农场了。学生宿舍是一般的砖砌瓦房,砖木结构,里边塔起两层木架子通铺床,人多地方少,铺盖一放下就层层叠加起来高低不平,晚上睡觉人挤人,要是那位同学晚上起个夜再回来就找不到原来睡的地方了,只能像木楔子一样使劲挤进去。刚入校吃饭基本是自己带的干粮咸菜,开水泡馍,少数条件好的同学才在学校食堂打饭吃,家住附近的同学就可以回家吃饭了,他们是一个幸福的群体。以后稳定了,就可以交粮换票上灶吃饭,不用说,那时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我们上学的时期,正赶上一个丰水年,只觉得整个秋季都在下雨,连绵的降雨下塌了围墙,下透了瓦房,雨水漏在教室老旧的顶蓬上一点点滴下来,课都没法上了,雨下得太久,学校为了安全只能隔三岔五的放假,有时刚放一天雨停了,又通知来校上课,那时通讯不方便,远点的同学得到消息迟了才匆匆到校,这样的情况断断续续一个来月直到雨季过后才正常。

 

我的班主任是丁老师,也给我们代语文课,开学第一节就是他讲的课文课《荷塘月色》,在缠绵的秋雨中细心聆听,体会那个月光下荷塘边的宁静与安祥,同样的意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丁老师人很帅气普通话也很标准,读起课文来抑扬顿挫发音标准很好听,我心里想:县城的老师到底还是不一样,水平高,就是我刚来还不习惯这种快节奏的学习方式,一堂课下来老师写字不多,就写个题目,与初中老师那种灌述的方法形成鲜明对比。教化学的是个年长的女老师,个头不高人很朴实,说话风风火火干散麻利,一进教室就叫上几个同学上来:“来来来,写俩方程式,电子法配平”,并不断教导同学们说:“娃!三年很快,抓紧时间不敢松劲”,这话对有上了高中想歇口气的人来说是一个警告。党老师说的对,确实时间过的飞快,在后来的学习中能感觉到的。物理老师讲课干练稳重,任何难题经他一分析写一俩个公式就解完了,感到很神秘,使人有顿时大悟之感。最有趣味的算是劳技课了,虽是副课但田老师的讲课恢皆幽默寓教于乐,给大家在枯燥的学习中带来一丝丝欢乐。教政治的郑老师上课是嗓门最大的一个,讲起课来周围教室都听得见,说话很有个人特点,也引起个别学生在课外模仿,他能把复杂抽象的哲学问题通过简单的举例分析使同学们深化理解,加深记忆。最牛的就是代英语的王老师了,课程最重,好像承包了全年级的外语教学,口语和教学水平都很高,在三年中把一个个进门连字母都不认识的学生,强化成能够参加高考的超人,有他一大半功劳。我高三的班主任是王老师,那年他刚从陕北调过来,工作耐心细心,平易近人,大家很喜欢他。我遇到的所有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他们了。

 

学校的最东边是个巨大的土操场,每天的清晨,三个年级的同学就在这里跑操,平时的体育课也在这上,那时的学习项目很全,田径球类项目都有,跳箱,标枪,铅球,铁饼都练过,不像现在学习时间紧升学压力大压缩了体育教学时间,危险的项目基本都取消了,学生锻炼时间也少多了。

操场北边的舞台是演出和开会的重要场所,周一的集会,重要的活动、宣传、演出、表彰都是在那里进行,当年那首 “花篮里花儿香”的歌曲仿佛还在那里游荡,小小舞台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后边的柏树林是最有历史感的地方,那里安葬着不少国民革命时期的先烈,张义安中将的墓也在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高考前几个班的强化合堂课就在那上过,年复一年,柏树林从来没缺少过朗朗的读书声。记得校办工厂开始做教具模型的时候,在柏树林中开出了一条三米来宽的砖铺路,夹道欢迎世界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来校,在柏树林我第一次看到了外国人和他手里拿的砖块大小的大哥大,柏树林见证了校办工厂的兴衰历史,也送走了身边一批批青年的学子。

学校东北角的食堂,是学生每天必去的地方,下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奔向那里,依次排队打饭喂饱肚子,窗口拥挤的现象常常发生,这里也是矛盾冲突的易发地,由值周老师协调解决,当然,在这里更多地体现着浓浓的同学情,有替同学打饭的,有为朋友买单的,关系好的同学,一个个围坐在一起,共享那难得的可口饭菜,谈论学习心得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最北边是吃饭的大厅,混凝土房子在当年也算不多的先进建筑,四开木门玻璃窗户,内部刷白一新不怕风雨,每次走到这里,就想起高考那年招飞的口号:“祖国的蓝天在召唤着你们”,当年部队招飞的动员会就是在那个大厅召开的,当时的飞行员是众多学子的人生梦想,对身体要求很严格,极难合格,记得那一年全校身体初步合格的才七个同学,真正成为飞行员的六个学生算是凤毛麟角了。

 

西边的图书馆是最能见证学校历史的建筑,砖木结构,有部分二层木楼,建筑形式很有民国特点,那里存有大量图书,目录就粘贴在外边高高的窗户上,要查阅需爬上窗台才能看清,很不方便,要借到自己满意的书就更不容易了,有那位同学借到了就轮换着贪婪地阅读,好多中外名著就是从那里读到的,书中的故事和英雄就这样印在了心中。隔壁的大礼堂是全校最大的教室,可容纳百十号学生,当年的文科补习班就在那上课,给人感觉光线不足很晕暗,现在已经改为校友厅了,成为学校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展厅,也是迤中学友怀旧抒情的地方。

那时候人们刚从温饱问题中被解救出来,学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衣食住行都很困难,但学生的志气很高,学习风气浓厚,几十年里,迤中为高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学子,也给社会培养了好多栋梁之才,“迤山之石皆为玉,柏林之才皆栋梁”。

 

多年过去了,迤山中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继建起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师生食堂,现代化的高标准操场也早已建成运行,体育和教学设施齐全,教学和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提高,古老的迤中焕发着青春。同时,富平的教育也在蓬勃发展,新的公立学校和民办教育也不断投入使用,文化教育事业以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发展起来。伟大的时代造就美好的生活,文化发展,科技兴邦,中华民族已威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引领全世界人民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

作者:陈建军,网名黄河人,1964年12月生,富平留古人, 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局刘集总站职工 , 爱好写作、户外、摄影、美术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