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的修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书语人间 2020-09-18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儒家经典」,四书之首的《大学》的共读。

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读了曾子口述,其弟子记录的传,了解了古人「读书」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增加知识量、升级思维系统,与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更多内容,请戳:君子读书:格物致知,辨正是非,道其本末,知所先后

接下来,我们讲「诚意」「正心」与「修身」。


01.

诚意:

诚于中,形于外,君子慎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诚意,就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你厌恶那恶臭,喜好那美色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条件反射。同样,你对美好的品性也该如此,心中没有一点妄念,无需思考便可以做到「弃恶扬善」。


然而,坚持做好一点其实是很难的,行走于世,总有人会为了利益,去故意说些违背道义良心的话,或是故意做些违背道义良心的事情。

比如,上班迟到这件事,很多人都不愿或是不敢老老实实地承认说,「啊,对不起,是我起晚了」,而是会找些别的理由,如「堵车了」「修路」等等。这就是很典型的,先自欺,后欺人。 


反观君子,

一方面,他们会意识到「迟到」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时间的浪费,一旦与别人有了约定,便会严格遵循「契约精神」行事,提前出发,不让别人等自己。

另一方面,若是路上真发生了意外,他们会先想到给别人带来的不便,主动向别人道歉,请求对方的原谅,而不是先找理由来逃避责任。


由此可见,儒家是生活里的学问,虽然道理都很简单,但日复一日地践行这些道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行。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矣,如见其肺肝然,则合益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我们先来看前半句。

这里的「闲居」,是独自一个人,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厌然,有掩盖的意思。

连起来,说的便是小人一个人独居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没有人看见他,便做出各种不好的事情,等见到君子后,再把自己不善的地方给掩饰了起来,装出一副「善」的模样。

比如,有的人会在有旁人在场的时候,讲文明,懂礼貌,一旦四下无人,便把垃圾随手往地上一扔。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善恶于他并不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有意为之」,说白了,就是「别有所图」,立人设。


但在君子眼里,恶是掩盖不住的,善是伪装不出来的,因为有一颗不好的心在里面,就自然会有不好的行迹露在外面。反过来,你若是有一颗诚意善良的心,自然会流露出善良温和的气质。

因此,真正的仁与善,不该只是人设,而该是一种条件反射。

在独处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那么,良善的品性自然便能够流露出来了~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大学》

严,是可畏的意思。人只说无人看见,无人指责,就可以苟且。岂不知天下之事,有迹必露,无微不彰,你虽然遮掩,但总会暴露出来,被人识破。若是心中常存亏心事,怕是连半夜睡觉都不踏实,这又是何苦?



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pan2声),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这句讲的是慎独的好处。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个人若是做了有昧良心的亏心事,便会活得小心翼翼,胆战心惊,生怕有一天东窗事发,连睡个觉都不踏实,但若是一辈子以真诚之心待人处事,时刻谨言慎行,自然从容舒展,一身轻松。


以上就是传文的第六章,讲「诚意」,内心坦坦荡荡,没有一丝一毫欺瞒。


02.

修身在正其心


然后,我们看「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4声),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

修身之道,首先在于正心,心有不正,情绪有偏倚,行为就不正。心有所愤怒、恐惧、喜好、忧虑,都是心不正。

心理学里有个「情绪ABC」理论,说的也是这件事,即「是你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或是信念),而不是事件本身,影响了你接下来的行为」。


比方说,你和你对象交往快要小半年了,有一天,你发现对方对你的态度,突然一下子冷了下来,回你信息不积极了,并常常会以「我最近太忙了」为理由拒绝了你的见面、约会请求。

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呢?

你若是能够理解成年人都各自有各自的不容易,对方突然不理你了,是因为工作真的太忙,顾不上你了,那么便能够去很好地体谅到对方,甚至安慰对方说,「没关系,你先忙,忙完了我们再约」。

反之,你若是心存「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你是不是喜欢上别的人了」,便会不依不饶地和对方大吵大闹,非要对方给你一个说法不可。

由此可见,同样是一件事,是你对这件事的不同看法,影响了你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所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

若是心中有愤怒、恐惧、喜好、忧虑的情绪,则心便会被这股情绪牵引进去,不在里面。心不在焉,眼睛虽然看着,也视而不见;耳朵虽然听着,却充耳不闻;嘴里虽然嚼着,却食不知味。


可如果心不正,眼、耳、口都失控了,那么你在处理事情时,又怎能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呢?

所以,修身讲「正心」,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该发出来就发出来,该发到什么程度就发到程度,既不要压抑自己,但也不要过分,每次都处理地干干净净,不留于心中,还心体一面明镜。


「修身」的第二层,便是像颜回一样,「不迁怒」,对何事、何人有情绪,这情绪就只对何人、何事,不把脾气发给别的人、别的事。

比如,你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因为遗漏了一个细节,被老板骂了,那就要自己去消化这个情绪,不要带着一肚子气回到家里,对你的伴侣和孩子发脾气;

又或者,你的孩子如果因为丢了一个东西,让你很生气,那么你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要就事论事,只谈论丢东西这件事,不要上升到对「孩子今后有没有出息」的讨论。


最后,孔子说,「不知名,无以为君子也」。

一个人不知道天命,没有使命感,就做不了君子。这是因为人若是不清楚Ta到底想要什么,那么Ta的一举一动,都是趋利避害。

别人伤害了自己,便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别人那里若是要好处,那便可以弃一切于不顾,非要得到手不可。


这样连自己的未来要到哪里去,都不清楚的人,又怎能知道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心都不正,又怎么有所得呢?

因此,「修身」的第三层,凭良知去做事,不为外物所动,「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上,便是传文的第七章,讲「正心」与「修身」。

读到这里,灵遥相信聪明的你已经明白了一个人想要成事,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心中有一杆称,然后以此为标杆,来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地要求自己。

下一篇里,灵遥将为你带来「外治篇」里「齐家、治国」的解读,与你一起看看君子都是如何处理与家人,和与社会的关系的。

敬请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