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3章:1.“不尚贤,不贵货,不见欲”,从名利心三方面净化民众。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道德经第3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4

第3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主张不尚贤不贵货不见欲,从名利心三方面净化民众。

上一章说万物没有美恶善丑之别,也就没有了贤能之分,因此治理天下要既无为也不言,那么具体如何来做?

首先,要“不尚贤”。“尚”是崇尚鼓动,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知识是生产力,贤能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而老子为什么却不赞成崇尚贤能?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诸侯们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到处笼络贤能之辈。其结果是互相之间尔虞我诈争名夺利,使得淳朴的民风一去不复返了。老子怀念上古时期的自然而为,认为大道偏失的一个原因就是崇尚贤能。老子在后面的章节继续发挥,第18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38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谓的贤能或者仁义之士,或者循礼之人,这些只不过都是失道失德之后的弥补措施,所以从弘道的角度来看不值得提倡,故称“不尚贤,使民不争”。

其次,要“不贵货”。“贵”是标上高价,一件货物之所以珍贵,并不是它有多大的功用,而是物以稀为贵,或者人为抬高了它的价值。比如说梵高的画,他在世时一文不值无人理睬,死后一路飙升趋之若鹜。中国人有买涨不买落的习惯,很容易跟风被人蛊惑受人利用,前些年紫檀红木比金子都贵,一只藏獒数十万,一对把玩的核桃能卖几万元,就连不值钱的大蒜绿豆都能炒到天价。总而言之,人们故意炒作抬高某些物品的价值,能不勾引贼寇强盗跃跃欲试吗?故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第三,要“不见欲”。“见”一字双关,既读(jian)也读(xian),宣传显现引导诱惑,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或其它公众媒体大力宣扬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或者君王和上层社会穷奢极侈,耳闻目染久了也会引起世人的欲望,能不搅乱民众的心吗?故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中国人常说要淡化“名利心”,不尚贤指的是“名”,不贵货指的是“利”,不见欲指的是“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