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贤名、货利、贪欲,这三者是惑乱人心的祸根(连载20)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8-14 发布于山东

《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妙用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层面,“不尚贤使民不争”是营建和谐社会一剂威力巨大的药方。

首先,一般人对于本章老子提出的“不尚贤使民不争”论点是很难接受的。

怎么能“不尚贤”呢?治理国家怎么能不任用贤才呢?

老子说,圣人治理国家,或管理企业团队,必须要达到这三个阶段——教育国民要“三不”: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因为贤名、货利、贪欲此三者是惑乱人心的祸根。不尊贤者功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物品贵重,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拨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所以,老子说的“不尚贤”不是不任用贤能,而是说不过于推荐贤者外在的功名,而是反过来注重于每个人自己绽放的贤德之性。

本章老子提出的“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的概念,是因为要避免以后的争、盗、乱这三种乱象,不能使用高压手段,而是要看出乱象生成的真正原因是由“尚贤”、“贵难得之货”和“见可欲”所引起的。一旦消除了这三个起因,问题自然就不会出现。因此,老子强调要培养人民正确的“知”,以带来正确的欲与行。


其次,老子让我们对欲望和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考。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指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的物质享受前所未有,因此物欲横流,处处充满着诱惑,您不动心都不行。所以老子让我们要对欲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欲望与需要不同,需要是可以满足的,但欲望却没有满足的时候。当需要被满足时,人在感官上是能得到快乐的;当人想要满足欲望时,欲望却总是满足不了的,因为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所以有欲望的人是很少能快乐的,欲望越大,痛苦就越大。人的心乱了,意识也就乱了,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变化了。所以出现社会上的抢劫、造假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源于欲望使人们的心迷了。

老子让我们对欲望和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考。其实需要是属于现在的,而欲望是属于未来的,需要是可以立时满足的,而欲望是不可能满足的,因为欲望从来不在此时此刻,所以您能满足的只能是需要。因为有时欲望产生的原因并不是需要,而是人的大脑、是人的意识作用的结果,而且是病态的意识。比如贪钱是由于欲望引起的,而欲望是由于病态意识引起的。而病态的意识既会贪财,也就会贪色,还会贪图其它一切美好的东西,也包括名。只要贪欲存在,不论是钱还是色,他们都不会放手,只会在不断地占有中去设法满足欲望。但他们始终满足不了欲望,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明白“欲望不能被满足”的道理。只有掌握人心争乱的原因,才能找出对治之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尚贤”并非不要贤能,而是不要图一己之私的“贤能”。

“不贵难得之货”不是要否定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要人明白物质的需求也是要顺应自然规律的,该要的要,但不能非法占有。

“不见可欲”,不是要否定人的基本欲望,而是指人的欲望也要顺应自然,不能因贪欲去铤而走险。老子所说的“使民不争、使民不盗、使民心不乱”的真正着眼点在于:让我们人类不要被眼前的幻象所迷,要使生命的能量真正发挥到极致。

欢迎您继续关注明天的《道德经》连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