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

 旮旯二爷 2022-06-30 发布于青海

搜索

打开App

春哥与你一起读《道德经》第三章

1 个月前 · 来自专栏 春哥与你一起读《道德经》

与春哥一起读书

与春哥一起读书

每年与春哥一起读100+本书/春哥与你一起读《道德经》

​关注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自古道义,从理论到实践,《道德经》作为引领社会进步和思想迭代的纲领。从第一二章论道,到第三章结合社会实践,老子的核心思想体现出来了,提出了无为之治。但是第三章自古以来争议居多,其中关于”无为而治“的讨论也已经千年,各家争论不休,各有千秋,但是对于规律性和自然性都给予了肯定和认同。

这里的”民“我认为是”大众“。所以这里的使民“不争”,就是让百姓不争功名利禄,回到自然发展的轨道上。不争不为盗,使民心不乱,就是要让大众众神归位,各自回到自己的发展节奏中,不因攀比虚荣乱起了邪心,不因嫉妒羡慕自乱阵脚,不因揠苗助长毁了生命。

从第一句开始,“不尚贤”,就有人就开始质疑,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能人志士,但是为什么老子会提出不尚贤呢?那么这里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尚贤“,王弼言,“尚者,嘉之名”。更多的名家还给予了”贤“的解释,人为的给”贤“字加上了很多”名誉、财富“等的贬义光环。

但是我认为这句话的重点不应该放到”贤“上,我的理解是应该把关注点放到”尚“上面来,”嘉之名于贤者”,就是树立标杆和典型,把贤者能人放到聚光灯下,让大众去崇拜,去效仿,去追随。但是这一“尚”,一崇拜,一效仿,一追随,就会产生出很多的问题。

一个是盲目崇拜,如果“尚”的点不够明确,我们假设大众是理性且拥有自己的判断的,但是往往发现并非如此。如果尚的点不够明确,常会导致大众跑偏,还未曾发现尚的优点,反倒将其余不该“尚”的点展开来,物极必反。

前些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们的树立了很多创业教主,财富明星,大家都追逐财务自由,一夜暴富,多少能人志士走上了创业之路,但是创业九死一生,不仅仅是想象中的简单。

我们见证过太多的社会标杆,曾经捧为创业教父的马云,捧为带货一姐的薇娅,被各大媒体,创业人士,大众尊为神人,但是我们也看到了,马云现在的退居幕后和薇娅的巅峰跌落。另一方,既然是标杆和推崇,推崇的目的就是引导百姓去追捧,百姓又何尝都能够去判断聚光灯下的真伪,便争相模仿,学习,一旦这些”贤能“之人,从神坛跌落,百姓眼睁睁看着自己曾经的精神支柱倒塌,又会重新回到了无所事实和盲目沮丧之中。

另一个是暴露缺点。人无完人,一方面贤能者的优点放大的同时也会将其缺点暴露,再加之“乌合之众”拥有了给予发泄欲望的力量,责任感缺失;有感情与行动的传染性,且易于接受暗示。这样使贤者缺点的暴露再加之大众的放大,一方面将所谓的贤者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另一方面也给了大众对恶蜂拥而至的批判,众口铄金,贤者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反倒对自己也会进行怀疑和自否。

近几年短视频蓬勃发展,一些自媒体账号更是跟风带节奏,把大众的眼光和注意力作为了他们换取财富的流量密码。因此我们看到很多的自媒体平台,不断的利用这个流量密码来洗刷大众的心智,借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好奇,不断的用扭曲的价值观扭曲着大众的心智,那些营销号上不断涌现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之人,开豪车,戴名表,吃大餐,引诱百姓追逐虚荣,让人感觉成功仅仅体现在金香车美人,饕餮盛宴,触手可及,诱惑颇丰,但是真正的致富路径和创业秘笈却未曾提及。大众因此一方面垂涎着触不可及的财富,一方面又没有通达财富的路径,所以才有割肾买手机的荒唐事和援交找干爹的荒唐事。

《道德经》老子给出了他的答案: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去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大众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所以圣人之治,这里的“其”都是针对自己而言,道家的圣人与儒家所谓的圣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虚其心,这里的“虚”指的是一种心灵的纯净和极致,无所杂念。

实其腹,能够吃饱肚子,不至于挨饿。

弱其志,削减大众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强其骨,体魄强壮,把自己的身体养的棒棒的。

让大众无知无欲,去掉伪善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智者不敢为:让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多事。

一方面要保证大众的生活安逸,身体健康,这里所说的无欲,并不是让人没有欲望,而是让百姓顺其自然,不贪嗔痴念,不攀比虚荣,平平淡淡才是真。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六祖坛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让我们心难平静的是外部的这些人和事情,其实不然,是我们修炼的不够,是我们的心缺乏抗衡外界或者表象的力道。按照大道的规律去做,不可以以人为的方式做事,既可以实现全面的治理。

所以,关于第三章,我是这样理解的: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今译」不推崇贤能人士,让大众不去争抢虚名;不看重稀有贵重的事物,别让大众去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大众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让大众心情平静,解决大众的温饱,消弱大众的心念,提高人民的自己自主的能力。使大众的心智不至于被扰乱。也就不会让那些所谓的“智者”利用这一点来去为所欲为。

按照无为的方式,客观规律发展,也可以不用去“治理”。

发布于 2022-05-10 12: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