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32章:2.“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用道之朴则能守住天下。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道德经第32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22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2.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如何守住天下,告诉君王不要忘却道的“无名之朴”,不“有为而治”就会远离衰亡的危险。

打江山不易,守天下更难,老子告诫我们,很多君王取天下时用道的“无名之朴”,而一旦拥有了天下便忘乎所以,所以老子接下来列举了世人常犯的错误。

取得了天下,便要开始制作这个神器,建立一套有形的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故称“始制有名”。上一句说“道常无名”,有了人制的“有名”,就会逐渐背离道的“无名”,追求功名利禄容易引起争斗,再往前走就危险了,这时候适可而止还来得及补救,故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及时废止不道的法度复归于道,可以大大降低天下危亡的风险,故称“知止可以不殆”。

从取天下时的有道,慢慢走向治理天下的无道,直至衰败灭亡,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怪圈,纵观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逃不过这个恶性循环。商汤王推翻了夏桀,汲取夏朝灭亡的原因励精图治,600年后商纣王还是被周文王周武王取代了。从夏到商,从商到周,从周到秦,中国的朝代就是这样不断被革命被更替,其根本原因就是“始制有名”而“不知止”,一步步走向无道直至衰败灭亡。

那个朝代不期望千秋万代万世传承啊,君王大都喜欢被喊作“万岁”,但有谁能做得到啊?我们都知道,夏朝400年,商朝600年,周朝800年,比起后世的朝代已经长得多了,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秦帝国才生存了短短的数十年。后世唐代杜牧在《阿房(e pang)宫赋》中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写道“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感慨后人不能吸取前人的教训的后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