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39章:3.“故贵以贱为本”,用道的“一”来治理天下。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道德经第39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23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lu)如玉,珞珞(luo)如石。

39.3“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lu)如玉,珞珞(luo)如石”,老子告诉我们如何用道的“一”来治理天下。

道的本质在于“一”,何为“一”?大家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还熟悉“九九归一、合二为一”,《道德经》共有81章就是取自“九九八十一”之义,所以“一”既是天地万物的太始,也是万物最终复归于道的整体,“一”在后世道家学说中的寓意非常多。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前面的章节出现过5个“一”,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第14章“此三者不可致诘(jie),故混而为一”,第22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25章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既然道的“一”生出了天地两仪和阴阳之“二”,那么万物都是阴阳的矛盾和统一体,第2章已经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在本章除了重复“高以下为基”,又加上一句“贵以贱为本”。得道的侯王也意识到民众是其政权的基础,生怕被万民抛弃成为孤家寡人,也谦称自己德行不够,是说自己不但养育不了民众反而靠民众来养活,故自称“孤家、寡人、不谷”,后世有的君王也把自己称作“朕”,意思相近。

“高以下为基”是从《周易》第23剥卦引申出来的道理,剥卦的卦象是上边高山下面大地,孔子在《剥卦彖传》中说“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山以地为基,厚其土则山保其高,地基坚实则房屋牢固。引申到国家治理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厚待其下民以安保其高位,司马光也说“基薄则墙颓,下薄则上危,故君子厚其下者,所以自安其居也”。

“至誉无誉”,“至”是达到至善至美的极致,天地创生万物而默默无语不求回报,那么圣人养育万民也不能去求得赞誉。第17章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最好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次一级的才去求得民众的赞誉,所以说“至誉无誉”。

接下来老子用美玉和石头作比喻,“琭琭(lu)”是描述美玉的晶莹光鲜,“珞珞(luo)”是描述灰暗的坚硬石头。美玉能获得世人的赞美,而坚石虽然不起眼但能作为地基和铺路石。第78章总结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大意是,当君王和天子不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而是替民众和天下来受灾挡难的。所以有德之人不会总想去充当晶莹光亮的高贵宝玉,光芒四射高高居于民众之上。而宁愿去做灰暗坚硬的低贱铺路石,默默无言任劳任怨为万民服务,故称“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张武忠2017.8.24于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