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⑲《为政篇》第3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祝福新年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朗读】

【注释】

:用“天道正道”引导,和1.5章“道千乘之国”的“”意思一样。
:整齐,约束,治理。
:避免避开刑法的处罚。
:廉耻,羞耻之心。
:格物,人格,品格。“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修养的八个阶段,儒家经典《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人受天地自然万物的启发从而感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此为“格物”。再固化为自身的“”,此为“人格、品格”,以此再衍生出标准、制度、格令、纠正、改正、推究诸义。 

【白话翻译】

孔子说,如何去引导百姓,如何去治理政事啊?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是,用政令来训导,用刑罚来约束,老百姓会为了避免刑罚而暂时遵守,但却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
第二种是,用道德来训导,用礼教来约束,老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能自觉遵守。 

【解读】

1.孔子总结了自己治理政事的经验

这段话应该是孔子五十多岁以后所说的,孔子51岁开始当官,刚开始担任鲁国中都的地方长官。一年后政绩卓著,从地方提拔上来担任鲁国的司空,相当于住建部的副部长。几个月后又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也就是最高司法长官,相当于现代的政法委书记。孔子倡导要用德和礼引导教化百姓,而不可一味用政令和刑罚,在他的治理下,鲁国的民风和政局有了很大的改观,具体表现是买卖公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2.“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才是最完备的治国方针

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君主大部分都采用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手段,尤其对道德价值的宣讲和践行,对社会稳定和人际和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西周初期的二百多年,社会运转主要是靠礼制加以约束。但是,到了孔子生活的时期,礼制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纷纷颁布了繁苛的政刑,很少有人会用礼制安邦。所以孔子要“克己复礼”,这时候重新提出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策略。

德治和法治

虽然有人认为孔子忽视了政令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但德治的理想高于法治的境界则是不争的事实。谁都懂得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效果最好,但具体实施起来,如何平衡两者的轻重却很难把握,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不管是治理一个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团队或公司,既要有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还得辅之以人文的关怀。
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几千年来都依恋那一亩三分地,地域和家族观念很强,所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不能只用冷冰冰的制度来管理。二三十年前刚刚改革开放,一股脑地全面引进欧美的管理模式,终因水土不服慢慢弱化。
【延伸解析,与其它经典和历史相互参照】
孔子在去世前的几年潜心研究《周易》,编撰了《易传.十翼》,可以把《易传》看作孔子对自己一生学说的最后总结,所以学习《周易》对理解《论语》有很大的借鉴参考作用。此外,也可以借鉴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些道理。
1.与老子《道德经》相互参照,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刑罚暴政
《道德经》第57章云“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大意是,人们的伎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层出不穷。法令越是森严彰显,盗贼就越是不断增多。
《道德经》第58章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大意是,国家政令越少,老百姓就越淳朴。当政者越是政令繁多,老百姓越是想方设法钻政策的空子,久而久之,其淳朴的德行就会越来越缺失,民风越来越败坏。
《道德经》第74章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到了最后,如果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你们统治者还如何用死来吓唬百姓啊。
夏桀商纣和秦始皇,暴政亡国
2.与《周易》噬嗑卦和贲卦相互参照
《周易》第21卦叫“噬(shì)嗑()卦”,第22卦叫“贲()卦”,噬嗑卦是讲用刑狱之道治理社会,贲卦是讲精神文明建设。
噬嗑卦上九爻辞曰“何校(jiào),灭耳,凶”,大意是,到了最后将罪大恶极之人带上枷锁打入死牢。孔圣人在上九爻《小象传》中补充说“何校(jiào)灭耳,聪不明也”,虽然暂时打击罪犯维护了治安,但长久来看,是不明智的做法。
所以要想长治久安,就不能光靠制度刑罚,还要辅之以精神文明建设。根本措施应该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约束。

上一章:《为政篇》第2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